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19: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竺可桢
蚂蚁搬家晴必______,蜘蛛结网雨必_______。
燕子低飞蛇过道,_______________。
麻雀囤食要________。
鱼跳水,_________;泥鳅静,___________。
鸡迟宿,鸭欢叫,________________。
雨中闻蝉叫,________________。小满前后,___________。


大雨不久就来到
落雪
有雨来
天气晴
风雨不久到
预告天气到
种瓜看豆
竺(zhú)可桢(zhēn)(1890年—1974年),字藕舫(ǒu fǎnɡ),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
作者简介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的。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背景链接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遍地的意思。
孕育: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感知物候
初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预示天气变化、气候更迭
感知物候
什么是物候?
归纳概括,深识物候
物候和物候学都已经介绍完毕,课文却未结束,后面的内容会写什么呢?
1.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方法点拨: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设问语句,寻找表示层次标志语。最后筛选整合信息。
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概括全文说明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概括全文说明的顺序。
描述
作出
阐述
物候现象
科学解释
研究意义
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再读课文,探究疑难。
1.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为什么?
3.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4.比较一下《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和《大自然的语言》哪个更好?好在哪儿?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句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第 1-3 段: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
列举具体事例
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1.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开篇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1.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关于本文的说明语言,第1段集中体现其生动性,第5段集中体现其准确性。请任选其中一个段落进行细读、赏析、批注。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拟人
四字句
用词典雅
活泼的燕子形象
有声有色,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词典雅,简洁,生动
拟人,为下文“语言”铺垫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结合地理知识,说说影响物候因素的主次顺序的原因,并举例。
纬度
影响的是温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经度
地球自转引起时间的差异;
距海陆的位置,影响降水以及植被的变化
同一纬度,每个地方的日出日落时间不同
同一纬度,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天津
高下的差异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位置高低的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季爬玉龙雪山,山下清凉装扮,山顶加外套。
古今的差异
地球气候变化,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
恐龙灭绝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影 响 程 度 由 大 到 小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由 主 到 次
总结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说明顺序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新颖有趣;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比较一下《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和《大自然的语言》哪个更好?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引用
小结:好的事理说明文,需要多种说明方法合理使用。
体会说明方法
合作探究,感受说明文语言
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这一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语言准确严谨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字词。请在文中找出几句。
5段: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可能”表推测,不是完全肯定,在文中是说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是有一定的机会避免的,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语言生动形象
“左右”表约数,准确地写出了 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推迟的时间,用语谨慎严密。
“较”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在文中是说北京地区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晚一些,用语分寸感极强。
“可能”表推测,不是完全肯定,在文中是说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是有一定的机会避免的,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诗歌中的物候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深度思考,感悟科学精神
“四季变迁”“草木枯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现象,但是,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善于从现象中筛选信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