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1.梳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过程,识记佛教传入、西学东渐的历程。
2.搜集相关的图文、表格等资料,认知中国文化的外传。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坐标】
【知识链接】
▲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平洋构感它的海洋界限;西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谚文、假名和喃字:谚文指朝鲜语(或韩国语)的表音文字。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与拉丁文、汉语拼音体系、日本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等一样是表音文字。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而称汉字为真名 。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十世纪起。 喃字,又称字喃,指的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是汉字型孳乳文字中的一种。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这种文字。6 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古代越南官方仅使用汉字,民间则有一种共同使用喃字与汉字标记越南语的方式,被称为汉喃文。
▲西学东渐(jiān):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 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两汉之际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理论的宋明 形成,佛教融合为 的一部分。
(2)佛教文化的影响:
①积极:
习俗 对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艺术 中国传统的 、书法和绘画,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 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如: 、 、 )
②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①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几何原本》《 》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
①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1862年 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 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 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的展开。
②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 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文化圈: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的传播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 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 ,制度以 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 影响
(3)科技在其他区域的传播
14世纪末 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 大批华侨移居东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 及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 促进了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文化:16-18世纪,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生活文化:中国的茶、 、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
【深化拓展】
一、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
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欧洲封建城堡的利器。
文化方面: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留学,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人化改新,使口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法国的伏尔泰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
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两端,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蒙古军队带去的,其他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
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响甚巨。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
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启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课堂反馈训练】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2020.1·浙江高考)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3、(2016年北京卷文综)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4、(2018·全国Ⅲ卷高考)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5、(2011·山东卷)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6、(2019·海南高考)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4.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5.B【解析】 研读题干信息,本题考查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由否定到肯定转变的原因。要抓住两个时间:1918年、1924年,联系对应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1918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干将、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自然会给“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扣上“野蛮、保守、排外、迷信”的帽子。1924年处于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已经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党的最低纲领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作为最重要任务之一,此时反帝运动再次高涨,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极力抬高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无畏革命斗争精神,正是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所急需的。故选择B项。
6.B 【解析】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他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故选 B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是学习技术不是政体,排除C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