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度下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都是‘兴’体的文学”表意绝对。
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只要…就…”混淆条件,从原文“有时需要主创与相
关专家、业内人士、人物原型进行深度互动…尽最大可能保证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案例的其实性和科学性”
可看出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为借景抒情,其他三项为“兴”的艺术手法。
4.①先阐述创作要深人生活、扎根人民。②再论述创作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引导。③接着阐述创作需要有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有艺术积累和文化底蕴的积淀。④最后对创作需要的素养进行总结。(每点1分,意
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行文脉络的能力。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等词语连接起
来,体现行文脉络:也可以直接说出“第几段写了什么”。
5.①需要哲理研究,深人自然和社会中活动。(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创作者要有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
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③不仅有深入生活的定力、发现生活的能力,更要有开拓生活的魄力和挖
掘生活的阅历。④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引导。(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注意答案
要分条组织,不能遗漏重要信息。
6.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是因为王大心的遗体已经和战友的遗体
混在一起,无法分辨了”分析有误,其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和王大心及战友们酿为一体,大家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7.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重点内容的探究的能力。“表明…坚定信心”无中生有,从任务条的内容来看,
“我是一三四团九连指导员王大心”表明了身份;“至今战士已经牺牲两茬”表明了战争的残酷;“只要上级要
求我们打下去,我们就会绝不动摇地打下去”表明了王大心的决心;“站在你眼前的孩子叫小美,没爹没娘,同
样也两上高地”交代了小美的身世;“我请求把他留在后方。这是我最后一个请求”表明了请求。结合这些内
容可知,并没有表明“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8.①英勇无畏。小美两上高地,而且向师政委请求“我要回高地去”,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②身世凄苦。
王大心给师政委的信中提到了小美的身世凄苦。③情深义重。停战后,小美重上战场挖掘坑道口,寻找战友
遗体,最后把后背轻轻靠在战友们身上,用冲锋号的调子慰藉战友的灵魂。④严守军纪。不份看任务条上的
内容。(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可从
三个方面来分析小美的形象。
9.①化实为虚,从前面对战场“真实”的复现,变成了对“超真实”的拟态,突出小美和战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②星辰大海具有象征性,意味着历史长河、时光流转,从而让小说透过柔弱却又坚韧的小美的视角感悟轮回
有序,使个体与集体融合,令读者产生敬畏感。③营造意境,构成阔大的景象,建立一种繁复而丰饶的文学时
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重要段落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本题为鉴赏艺术手法题型的变体。题目要求具体探
究末段的艺术特色,可从虚实、象征、意境意象等角度米分析。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325A·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写出健全的、活泼的、代表人性、人民性的”作品,是宗白华苦苦追寻的艺术理想与美学目
标。他认为:“人类最高的幸福在于时时创造更高的新人格。”而养成健全人格必需的途径是哲
理研究、自然中活动、社会中活动。哲理研究即读书,有精深的学识,把别人的思想重复一遍,其
流弊是渐渐把“自动研究”“自动思想”的能力消灭了。宗白华提倡读书,更提倡“向大自然的大
书中读那一切真理的符号”,他认为“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认为艺术
家对宇宙要有虔诚的“爱”与“敬”。社会中活动主要与时代、民族、人性相关联。宗白华说,文学
是时代的背景,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他提倡“用深刻的艺术手段,
写世界人生的真相”。
以宗白华的理念观照当下文学现场的青年写作与自然文学,可以发现此中特别的价值。宗
白华在《致〈少年中国》编辑诸君书》中对青年写作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说:“我们鼓吹青年,先要
自己可以作青年的模范,具科学研究的眼光,抱真诚高洁的心胸,怀独立不屈的意志,然后做出
鼓吹的文字,才可以感动人。”他同时还从青年本体出发,谈青年的人格涵养。他在《新诗略谈》
中指出,要想写出好诗真诗,创作者要有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
识”。他认为那些极少闽发学理的文章,只能够轰动一些浅学少年的志趣,做酒余茶后的消遣
品,于青年的学识见解毫无增益,并且还趾高气扬地自命为新思潮,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新思
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两个角度,或者说,从提倡者的人格涵养角度,从青年作家的人格和
学识角度,重新辨识青年写作的深与浅、真与伪,也许能推动青年写作的经典化进程
自然文学是当下的一个前沿话题。自然与不自然的尺度、作家叙述的立场、人与自然的关系,
都是尚待厘清的问题。宗白华的自然观比较明确,他在《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中说:“艺术的根基
在于对万物的酷爱,不但爱它们的形象,且从它们的形象中爱它们的灵魂。”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置放在和物的对话、对物的热爱中,而非对物的工具论中。他说,“我们小己在空间时间中是自然
的一部分,自不能说是自然的创造者”,是以庄严敬爱自然为基础的。他不否认“人化的自然”,人
类所接触的山水环境本是人类加工的结果,喜爱山水就是喜爱人类自己的成就。
由宗白华的“自然观”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自然文学呵作“兴”体的文学,即由客观物象引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32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