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3-14 20: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第一单元 东海渔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 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2.乐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要唱够。
3.最后结束句的七拍长音,要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教 材分析
《赶海的小姑娘》
《赶海的小姑娘》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发声练习
2.听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3.学生学唱歌曲
(1)跟随老师学唱
(2 )在演唱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地方
(3)采用不同方式演唱(例如:领唱加合唱、分组唱、独唱等。)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体会了“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机会的话,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目标
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让同学们表演。
教学设计
《赶海的小姑娘》舞蹈设计
1.第一段歌词
1-8小节:双手叉腰,右脚踏出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脚后跟着地,同时右腿屈膝。然后再做反方向。共2个八拍。
9-12小节:往左前方轻轻跑几步,做捡东西的动作。 1个八拍。
13-16小节:身体转向右边屈膝,双手扣在一起,头轻轻摇。1个八拍。
17-20小节:双手做捂篓动作,屈膝,小碎步,身体先向左转,后向右,头随身体转动。1个八拍。
21-24小节:屈膝,先抬左脚双手在左边打开,后做相反的动作。1个八拍。
25-30小节:双臂在头两侧,掌心相对左右摇摆。1个半八拍。
2.第二段歌词
31-38小节:动作同1-8小节。
39-46小节:双脚分开,双臂在身体两侧,左右摇摆。2个八拍。
47-54小节:两位同学面对面拉手转圈跳。2个八拍。
56-61小节:做提篓动作,双臂在身体两侧前后摆动,双脚跳跃动作。1个半八拍。
3.结束句
身体向左前方,右脚尖点地,双手呈喇叭状放在嘴前,1个八拍。然后向反方向做一个八拍。
教学过程
1.先教分解动作
2.然后跟随录音跳舞
3.可选优秀者做表演
4.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2.能哼唱歌曲并按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感受《大海啊,故乡》中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材分析
《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是一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曲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 x.xx│xx x─ │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也好像是在向妈妈倾诉着思念之情。第一乐句是个起句,从中音区开始的旋律优美、温柔,好像是在对人轻轻的述说,所以要唱的柔和、平稳。第二乐句是个承句,第一、二小节的节奏继续沿用了第一乐句的节奏,保持了音乐的统一。三、四小节的节奏发生变化。第三乐句是个转折句,把酝酿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在演唱时力度增强,充满激情。第四乐句是个合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音乐的情绪在激情过后又恢复了深情,首尾呼应,细腻的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
2.教师介绍歌曲《大海啊,故乡》。
3.第二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说出哪一句旋律使你最感动,为什么?
4.第三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哼唱。
5.师:这是一首怀念故乡,思念祖国的歌曲,许多身在外地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他们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比如台湾诗人余光中为了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乡愁》,请同学们读一读。
6.在《大海啊,故乡》的伴奏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乡愁》。
7.由感情的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
8.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螺号》
2.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螺号》。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的创编和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手风琴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阿爸回来了》体会渔民的劳动生活。
教材分析
《小螺号》
《小螺号》由著名词曲作家付林创作于80年代,歌曲一经演唱就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音乐形象传唱开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歌曲结构。第二乐段同第一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舒展,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最后乐曲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
在演唱方面,要引导学生分辨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第一乐段用欢快、弹跳的声音演唱,特别要注意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歌词比较密集,要训练学生均匀的呼吸和清晰的吐字。第二乐段的气息要长,并能够保持,以免在唱长音的时候,音准容易发生向低偏离的现象。
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螺号(海螺是生活在海里的一种海洋生物螺的统称,个儿一般比较大,可以做成号角或工艺品。螺号就是用大的海螺做成的号角,生活在海边的人常用吹螺号传递信息)。
2. 指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吐字、咬字要清晰,唱好密集的歌词部分,正确分辨两个乐段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用弹跳的声音和较长的气息唱好歌曲的两个乐段。
3.指导学生创编《阿爸回来了》。
4.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演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
2.完成“老鼠和大象”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材分析
《大象和老鼠》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体歌曲。歌曲运用行进的节奏、朗读的穿插以及舒展开阔的音高进行。叙述大象与老鼠在广场上的遭遇,表现大象的硕大、老鼠的渺小以及自不量力的老鼠的下场。
歌曲节奏样式丰富,乐句有短而长,节奏有急促而舒展,音域由窄而宽,演唱形式有独唱有合唱,整个歌曲在对比中有统一,适于歌唱,表演效果颇佳,难度适中。
教学过程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
二.教师范唱 《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二声部合唱部分。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部分。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声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找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
1.欣赏《草原放牧》。
2.根据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材分析      
   《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草原放牧》是个呈示性段落,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它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这里写景是为了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与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草原放牧》
    1.听录音。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听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
  四、在《草原放牧》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哪吒再生
课题:管弦乐曲《哪吒再生》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乐曲欣赏,初步感受不同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音色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 2.用动作表演音乐主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听觉力和想象力。 3.通过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粪便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教育。
2. 教学重、难点: 听音乐讲述《哪吒再生》的故事。
3.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室里的场地布置、头饰、道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播放《动画城》主题歌,学生边唱边表演)。
师:同学们,《动画城》节目时间到了,你们猜猜今天动画片中的小主人会是谁?(生学生自由交流)
师:今天老师请来的是一位少年英雄,(大屏幕显示哪吒图片),你都知道哪些哪吒的小故事?
生:再次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所知道的。
师:哪吒是一个嫉恶如仇、勇斗妖魔的小英雄,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为小英雄吧。 (大屏幕播放动画歌曲《少年英雄小哪吒》,师生一起边唱边表演。)
师:那么在哪吒降妖除怪的途中都遭遇到了哪些危险和挫折?他又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呢?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哪吒再生”的音乐故事。
二、听赏乐曲:
1.初听全曲,感受作品情绪意境。(第一遍听)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位学生叙述《哪吒再生》的故事情节。) 师:你感觉这段乐曲的情绪怎样?你都联想到了哪些场面? 生:安静地聆听并回答问题。
2.再听全曲,理解作品。
1)请大家再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乐曲都讲了哪吒的那几个故事?
2)当乐曲的速度、乐器音色发生变化时,你能听出来吗?大家可以用手式或动作表示出来。
3)乐曲简介: 师:哪吒闹海的故事在咱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天大家听到的这首乐曲选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故事片《哪吒闹海》音乐片段,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金复载作曲。这首管弦乐合奏是动画片的几个重要的音乐片断组成的一个小组曲,共有四段音乐组成:金光洞、哪吒苏醒、师徒相见、出发报仇,这四段音乐情绪也各不相同。
3.分段细听:
(1)第一乐段:金光洞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领导学生聆听欣赏。
师: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再听一遍,你能听出主题旋律反复了几次吗?
师:听到的同学,可以用手势告诉老师(拍拍手、晃晃手臂) ◆再听音乐,你能讲一讲这段音乐的故事吗? (2)第二乐段:哪吒复苏
◆出示主题旋律,引导学生聆听。
师:这部分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再听音乐
师:你能讲述音乐描绘的意境吗? (3)第三乐段:师徒相见 ◆出示主题音乐
师:这段音乐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第四乐段:出发报仇 出示主题旋律,学生聆听欣赏。
师:这段音乐的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你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逐段播放音乐片断及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边听、边议、边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 5.完整地听全曲。
师:同学们,金复载叔叔写的《哪吒再生》精彩吗?你们喜欢吗?那好,咱们再听一遍,把你感受到的都表现出来!
三、音乐创作
随音乐讲《哪吒再生》的故事。
师:老师知道咱们同学都特别爱听故事,下面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随音乐来讲一个哪吒再生的故事,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这位同学的描述来画出你最喜欢的曲中的人物和情节。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守株待兔的老农夫》
教学目标
1、 能用诙谐的声音和表情演唱歌曲。
2、 认识倚音记号,并准确演唱。
3、 能复述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懂得并说出它的寓意。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材分析
1本课我根据成语守株待兔创作的一首歌曲。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前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其中,第三四乐句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乐节构成,节奏独具特色,与前两乐句形成对比,装饰音的使用增加了歌曲幽默感。
教学重点
能用诙谐的声音和表情演唱歌曲
能复述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懂得并说出它的寓意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生共同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引出课题。 2、学唱歌曲
(1) 感受情绪:老师范唱或播放歌曲,引导学生
听辨歌曲的情绪;学生对优美、欢快情绪的音乐体验较多,对诙谐情绪的音乐作品接触较少,可以歌曲的倚音和风格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 初步学唱:跟老师听唱前两个乐句,提示第
一乐句的倚音,以及第二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与顿音的演唱。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三四乐句旋律的进行特点;每个乐句中有两个旋律完全相同的乐节。指导学生自己视唱,提示十六分音符的四个字要吐字清晰,以及倚音和波音的演唱要准确。跟老师听唱第五乐乐句,提示一字多音以及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视唱第二段歌词,提示准确地按反复跳越记号演唱。
3、外理歌曲
(1) 这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分
句。歌曲可分为五个乐句。前四个乐句都有四小节,一乐句一换气。第五乐句是扩充乐句,六小节,可在第二小节后换气。整首歌曲要唱得连贯、诙谐。
(2) 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演唱,表现
出老农夫开始的得意和后来的失望等情绪。
(3) 这是一首诙谐的歌曲,演唱时要注意表情和声音的特点。
4、表演小结
在唱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表演,每组可有演唱,表演。师生评价。
最后,挑选一些表演好的学生进行展示,全体同学演唱结束音乐课。
第三单元 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我们的田野》。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我们的田野》。
教材分析
《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由管桦作词、张文纲作曲。张文纲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创作了四百多首音乐作品。1953年他与词作家管桦合作创作了组歌《夏天旅行之歌》,《我们的田野》是其中的第三首。歌曲一经演唱便很快的流传开来,久唱不衰,深受人们喜爱。还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儿童歌曲。
歌词好像一幅优美的图画,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音乐更是别具特色,词曲珠联璧合,成为儿童歌曲创作的一个典范。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单乐段歌曲又不规则的三个乐句组成(5+6+6),旋律优美、流畅。全曲共有六处弱起小节,其中两处是在强拍上的弱起,旋律起伏,即好像是流淌的河水,又好像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使人产生美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1.发声练习
2.听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3.学生学唱歌曲
(1)跟随老师学唱
(2) 再演唱时要注意六处弱起小节
(3)在演唱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地方
(4)采用不同方式演唱(例如:领唱加合唱、分组唱、独唱等。)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手非常美丽的歌曲,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秋天到了,同学们在闲暇时仔细观察一下,北方秋天的田野是什么样的。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标
能用连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用连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歌曲有两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是双句体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歌曲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跃。歌曲旋律流畅,一气呵成。
第二乐段也是双句体乐段。两个乐句的节奏基本相同。下句是上句的变化重复,使歌曲的第二乐段同第一乐段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第二段歌词反复之后,旋律由低向高发展到主音结束。在这首歌曲中,旋律基本上是上行的,力度的变化及重复的运用将对情感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1.发声练习
2.听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3.学生学唱歌曲
三、小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田野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和田野有关的外国歌曲,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一首呢?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标
能用连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用连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材分析
见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田野在召唤》的一声部。
2.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
3.找出难点,重点解决。
4.请同学们为歌曲方框中的旋律设计力度变化,在X X 处设计声音或动作,使歌曲更富有朝气。
5.用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6.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音乐《田园随想》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歌曲、绘画、乐曲、配乐朗诵或表演等)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教材分析
《田园随想》
《田园随想》是一个创造性地活动内容,首先通过听音乐、欣赏名画、配乐朗读散文,感受田园的优美意境,然后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的情景。
1.《间奏曲》
《间奏曲》选自法国音乐家比才的《卡门第一组曲》。《卡门》是由比才作曲的歌剧,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卡门第一组曲》共有四首音乐组成,第一曲是《前奏曲》(又称《卡门序曲》是音乐会经常演奏的作品之一),第二曲式《间奏曲之一(阿尔卡拉龙骑兵)》,第三曲是《间奏曲之二》,第四曲是《间奏曲之三(阿拉贡舞曲)》。教材选用的是第三曲。
2.《小步舞曲》
比才一生有两部作品最为著名,一部是歌剧《卡门》,另一部是《阿莱城姑娘》组曲。1872年比才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谱写了27首配乐曲,话剧《阿莱城姑娘》虽然早已不再上演,但是根据话剧配乐写成的组曲却流传了下来,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乐曲之一。比才在《阿莱城姑娘》写成三年之后才创作了歌剧《卡门》。根据《阿莱城姑娘》选编的组曲有两首。《小步舞曲》是《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第三首。乐曲好像把我们带进了清新、优美的田野。最后,乐曲在恬静的气氛中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3.《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
《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是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作品。康斯泰勃尔是英国风景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在有些美术书籍中也叫《威温侯公园》,油画。这是一幅非常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景画,把大自然丰富的光色变化以及空气的清新洁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4.《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1896-1931)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一生很短暂,只活了35年。但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徐志摩的文字优美、细腻。《我所知道的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散文之一。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徐志摩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散文为我们描写了英国康河的自然景色,形象生动,意境悠远,似乎把我们带到了那优美的田野景色之中,好像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风景画。与康桥有关的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再别康桥》。
教学过程
1.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然后,从画面的内容、色彩、表现的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这幅名画。
2.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引导学生了解表现优美田园小景的音乐。
3.教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田园小景,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表现吗?
5.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牧童"为中心的主题单元,通过欣赏、演唱不同形式、不同体裁、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感受了解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意境;了解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贺绿汀生平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唱歌、欣赏和个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具体要求
1.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2.继续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
3.通过学唱歌曲《牧童》和欣赏童声合唱《山童》,感受和唱歌曲带给人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4.欣赏《牧童短笛》,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理解作品所表现得意境。
5.了解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贺绿汀生平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准备
1.教具:有关音乐、歌曲的范唱带。
2.录像资料:有关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贺绿汀的资料和其它录音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二声部歌曲。通过学习歌曲《牧童》,加强二声部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二声部演唱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因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得意境。
2.用运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生平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二.教学难点:
学习二声部歌曲《牧童》。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材分析
1.《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欢快放牧的情景展示在人们眼前。歌曲结构规整,分为四个乐句,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整首歌曲充满活力。
2.《牧童短笛》
贺绿汀(1903-1999),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游击队歌》、《春天里》、《摇篮曲》、《森吉德玛》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两手各演奏一个声部。音调纯朴、清雅,意境恬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第二部分的情绪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照。此处节奏较快,音调活泼、跳跃,好像笛子在吹奏,又好像牧童在田野中追逐嬉戏。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调稍稍作了装饰变化,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着诗情画意。
3.童声合唱《山童》
这是一首采用西南地区风格音调谱写成的童声合唱曲,歌唱曲调生动活泼,作曲家在音乐中采用诸多滑音、倚音、变音,构成了作品特有的风格。歌曲以我的视角,歌唱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和富有生机的世界。旋律欢快、节奏自由,情绪活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感受切分音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
1.听音模唱。教师弹奏单音,学生用u模唱音高。
2.和声练习。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教师演唱一个音,学生演唱这个音的上方三度音(例如,教师唱1,学生演唱3;教师演唱2,学生演唱4)。
二、感情导入。
1.谈话。
2.欣赏《牧童》乐曲。
3.提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三、学习歌曲
1.旋律记忆
再听音乐。提问: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句?你能够记住并哼唱那句?
2.视唱歌谱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歌谱。
视唱高声部旋律。
提问:你觉得乐曲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3.突破节奏难点:你觉得歌曲的那一句最富有跳跃感?
4.介绍曲名。
5.学唱二声部旋律。
A.再完整地听歌曲。提问:
B.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视唱二声部旋律。
C.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6.视唱歌词。
四、总结。
五、作业
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
2.欣赏歌曲《山童》《牧羊姑娘》。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欣赏歌曲《山童》、《牧羊姑娘》,了解、感受中外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组汇报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斯洛伐克位于欧洲心脏地带,是东、西、北欧和巴尔干文化的交汇处。斯洛伐克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民歌、民乐、民间服饰和舞蹈、抒情的和表现热烈的诗歌,绚丽多彩,因地而异。
斯洛伐克的民歌常常是以四小节为单位的旋律,据对称构造。和声以三和弦为主,具舞蹈性。
三.演唱歌曲: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音乐既能填唱歌曲。
教师对较难得地方进行指导。
四.用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提问:歌曲运用了哪两种形式的不同的效果?
2.选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
3..用较快的速度、明亮的音色,表现早晨牧童高高兴兴地去放牧;用稍慢的速度,宽厚的音色,描写傍晚夕阳西下的牧童牵着牛回家。
五.欣赏《牧童》、《牧羊姑娘》的不同演唱形式。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不同形式的演奏中,体验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已达到丰富情感体验,扩大音乐视野的目的。
六.欣赏歌曲《山童》《牧羊姑娘》。
1.初步感受体验中外歌曲的不同风格。
2.这是一首中国作品,它是一首描写山里孩子的歌。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它和《牧童》《牧羊姑娘》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地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山童》。
二.导入:歌曲中描写了那些林间的声音?
三.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四.多声部节奏:将学生收集的声音,转成节奏模仿,再改为二声部、三声部等。
如:泉水:哗哗哗哗 马蹄:嗒嗒嗒嗒
小草:习习嗦嗦 小鸟:叽喳叽喳
泉水:哗哗哗哗
小鸟:叽喳叽喳
小草:习习嗦嗦
五.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述这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要求: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do re mi sol la
3.小组展示。
4.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创作的单声部旋律,组合二声部旋律。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牧童》。
提问:歌曲的曲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
二.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提问:乐曲可以分成几段?几段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三.分段欣赏:仔细体会各乐段的情绪,并机异地一段的主旋律。
1.第一乐段: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出示第一段的主旋律,并在教室的伴奏下哼唱主旋律。
2.第二乐段:乐曲的速度发生什么变化?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什么?请你用线条表现音乐旋律的特点。
(快速、旋律跳跃、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3.第三乐段:听一听,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一段相似?有什么不同?
(与第一段相似,音多了,节奏密集)
四.完成书上的练习。
五.完整欣赏: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六.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绘画、律动等方式表现作品。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各组优势,选择一项进行活动。
七.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音乐家贺绿汀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生平,聆听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会搜索、整理、处理资料的能力。在本节课活动中继续进行小组竞赛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乐曲《牧童短笛》。
提问:这首乐曲的曲名?它的作者是谁?
二.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1.请研究这个专题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请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进行概括性总结。
三.贺绿汀的主要代表作品。
1.请研究这个专题小组的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2.请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进行概括性总结。
四.贺绿汀的主要作品。
1. 请研究这个专题小组的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2.欣赏《游击队歌》。愉快、活泼的军队进行曲节奏,表现出游击队员英勇、顽强、机智、乐观的精神风貌;间接明朗、铿锵有力的歌词,描绘出游击队员英勇善战、神出鬼没、机智灵活、朝气蓬勃的鲜明生动形象。
3.欣赏《森吉德玛》。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一首具有浓烈民族风格的乐器作品。
4.欣赏《肯春泥》。采用了湖南花鼓调的调式,吸取了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的因素,风格清新,旋律动听,使它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早期无伴奏合唱曲中的经典曲目之一。
5.欣赏《嘉陵江上》。反映东北人民思念沦陷的家乡。大胆借鉴西洋歌剧咏叙调的创作手法,并与中国语言的韵律、节奏相结合,去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几十年来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五. 你还知道《牧童短笛》其他演唱形式吗?
六.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欢腾的节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 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教材分析:
《快乐的泼水节》
本歌的旋律采用傣族民歌的典型音调编写,傣族民歌常用“1、3 、5 ”和弦的分解进行,但这种进行又与大调歌曲有所不同。
歌曲为单乐段结构,每乐句四小节,呈方整结构。第一、二乐句节奏完全相同,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乐句相似,第三乐句的节奏显然与第一乐句不同,主要是第一小节不同,因此,在节奏上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
这首歌曲的速度标记为中速欢快的,因此不可处理太快,大约为每分钟72-78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有趣的是他们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盛大的民族聚会,在这盛大的聚会里歌舞表演和民间传动体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课本山已向同学们介绍了傣族的泼水节和蒙族的那达慕,同学们还知道别的民族的节日吗?
生:芦笙节......
师:对!芦笙节是苗族的,还有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达努节等,请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民族的节日”,第一首歌曲是《快乐的泼水节》。
二、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老师介绍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年节和歌舞节日,每年清明后十天左后举行,周恩来总理也曾经参加过泼水节,与傣族人民共同泼水祝福。在泼水节里人们在锣和象脚鼓声中相互追逐泼水,以示祝福,民间舞蹈家扮成孔雀的样子,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在江河中进行龙舟比赛,岸边的人们唱着歌端着米酒,准备敬献给获胜者。歌手们边唱边爬上竹梯点燃钻天烟火,气氛十分热烈,活动从黎明直至深夜。
在欢乐的泼水节里,少年儿童也加入了泼水的行列,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情景的。
2.教师范唱或播放磁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又一个大致的了解。
3.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难点要解决结束句中“哎啰”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拍,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4.引导学生分析乐谱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
6.学习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三、小结
在边唱边舞中结束全课。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教材分析:
1、《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奥运会这一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2.《火把节之夜》
这是一首中阮独奏曲,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是东汉时期艺术工匠们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阮为圆形音箱,直炳,有十二个品,四根弦,到了唐代,发展为十三个品,称为“阮咸”。阮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大阮和小阮。
《火把节之夜》原为琵琶独奏曲,乐曲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短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a段) 轻柔的奏出,及富歌唱性,犹如巴乌的吹奏声,舒展而柔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再现a段,更加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道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人们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器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最好能跟着哼几遍,以后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首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
3.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复听主题。
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欣赏弹拨乐合奏《火把节之夜》
介绍塔吉克族及鹰笛、手鼓。
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
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教师演奏主体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复听乐曲。
5.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那达慕之歌》
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那达慕之歌》,能背唱歌词。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是吐字清楚,能唱出感情、唱出气势。
2.学会歌曲《那达慕之歌》的歌谱,能背唱歌词。
3.能为结束句设计多种力度变化,并付诸实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到云南参加了傣族的泼水节,又到四川参加了彝族的火把节,还去了新疆,感受了塔吉克族盛大节日的热烈场面。今天,我们要到内蒙古大草原,参加蒙族人民盛大的群众性体育文艺集会“那达慕”。
二、简介“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一般都在初夏召开,届时方圆数百里的蒙族人民聚会在一起,进行摔交、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还进行商品交易和交流生产经验、评选劳动模范等,民间艺人还到处表演“好来宝”,真是热闹非凡!你们看,蒙古族人民正在欢庆他们的那达慕盛会。(播放课件:那达慕盛况)
三、学唱歌曲《那达慕之歌》。 1.课件播放歌曲的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再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词。
3.用听唱法学唱歌谱,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相同的部分。歌曲中有两处八分附点音符的节奏,要特别注意,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唱时要加以强调。
4.随伴奏再学唱几遍歌词,要求吐字清楚,能唱出感情、唱出气势。
四、设计结束句。
为歌曲的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由学生分组讨论,可有多种方案:如从p到f,表示气氛越来越热烈,也可以从f到p,表示欢乐的人群渐渐散去,也可以前四小节用f,后四小节用p,最后两个音用f,表示回声的效果。 五、教学后记:
让学生亲自实践自己设计的结果,加深体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蒙古族人民正在欢庆他们的那达慕盛会,现在正在进行赛马比赛。谁能为我们形容一下赛马场上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2.表演一下赛马场上的情景。(播放赛马比赛课件)
你们表演的非常好,现在我想请你们来做小作曲家为赛马比赛创编一段节奏想想使用怎样的速度,节奏最能表现赛马场面。
3.用打击乐器配合画面进行节奏创编。(放赛马比赛画面赛马:4 X X X X( ) 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节奏,并选配打击乐器演奏。 二、展示创编成果。
1.跑步的节奏,速度快。紧凑的节奏,很快的速度。 2.选准主题,自由创编。
你们想知道射箭应该使用了怎样的节奏、速度来表现吗?
射箭:2/4 X X O O X X O O 3.用打击乐器模仿“射箭”的声音效果。
你们想知道应该使用了怎样的节奏、速度来表现摔交吗?
在括号中选用恰当的音( 5 6 1 2 3 )唱一唱。 三、分组讨论,设计表演。
1.学生分四组,相互讨论,交流摔交、射箭、赛马等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多尊重学生的意见,防止千篇一律。
2.学生分组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第六单元 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愉快的梦,八六拍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歌曲《愉快的梦》,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进行歌唱,表现 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感受6/8拍轻盈、摇荡的节奏特点。
2、学习6/8拍号,理解6/8拍号的意义。
3、能正确区分和运用表情术语,并能学会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恬静优美的意境;学习6/8拍并感受其强弱规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教师)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学生)课前收集的彩纸、剪刀
设计意图
1、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交往、合作,积极参与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层层情感铺垫,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并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3、 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富于个性的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师生问好。
1 2 3 4 |5 -- || 师: 同学 们 好 . .
1 5 1 5 |5 4 3 2 1 |1 — || 生: 老师 老师 老师 你 好
师:又到了我们愉快的音乐四十分了,你们开心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优美的音乐片段,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听完之后告诉我,你们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聆听《摇篮曲》和《小白船》
师: 这两首歌曲都是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故事啊?那么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
师:是啊,听着这么柔和的音乐大家都想甜甜的入睡了,那么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都做了些什么样的梦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梦。 [设计意图]:自然过渡,说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二、寓教于乐
1、初听感受
师:有一个日本小朋友,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听着这首优美的音乐也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而且他做了个神奇而愉快的梦,那么他梦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他的梦乡 (听歌曲《愉快的梦》) 师:他梦见了什么
生:自己坐着梦之船环游太空;看见了神奇的椰子岛,一起和小矮人跳舞歌唱 (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随着学生一点点的回答,出示课件,一幅美妙的梦境图画由师生共同完成呈现在大家眼前了。这样创设一个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欣赏歌曲让学生说出梦里有什么,学生通过听和说可以对歌词进行潜意识的熟悉。这样,使设置的情境更加具体化,使学生更确认了自己的想象。
2、复听深化感受
师:好美丽的一个梦啊,那么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歌曲,用你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出这首歌曲情绪。
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跟着优美的旋律轻轻舞动,感受歌曲的节奏。 师:同学们都深深的沉醉在这美妙的音乐当中了,那么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优美抒情)那么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歌曲?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6/8拍歌曲――《愉快的梦》。 理解:6/8拍——课件出示:6/8
交流:六表示六拍,八表示八分音符,6/8表示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每小节有6拍。
――幻灯出示:X X X X X X │(6/8基本节奏型) 其强弱规律是?――符号标出●○○○○ 让我们一起来用肢体表示八六怕的强弱规律吧!(师生共同用肢体感受拍子的节奏)
3、 配乐朗诵歌词。
导语:这首歌不光旋律美,歌词也很美,让我们跟随优美的音乐用轻柔的声音读一读歌词吧。
播放愉快的梦背景音乐师生一起朗诵歌词。 [设计意图]:多次聆听是很重要的,能让学生自主的探索节奏韵律。朗诵歌词亦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熟悉。
四、新歌教唱
(一)学唱歌曲
1、师:那是一个多么愉快的梦啊!你们想不想学啊?让我们赶快跟着琴声,轻声用“lu”来演唱吧。跟琴声哼唱旋律(教师用钢琴伴奏,学生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降调演唱
2、学习第一段歌词:随时纠正唱得不准确的乐句。 老师唱谱,学生填词。
导语:让我们一起轻唱第一段歌词吧! 提醒:“V”记号的运用。连线的讲解。(圆滑线和同音连线)
3、自学第二段歌词。
师:能不能随着老师的琴声,把第二段歌词演唱一遍
4、全曲演唱(师生接力唱歌曲)
(二)处理歌曲
师:同学们认为描写梦境的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会更好听?
生:前半部分是安静、轻盈的,因为刚刚进入梦香,后半部分是小朋友对新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显得比较兴奋,惊奇。 那就让我们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一遍。(跟随音乐演唱歌曲并做动作)
1、有感情的完整演唱。
引导分析:前8小节描写了刚入睡时朦胧的景象,声音是很美的,因此速度-慢些,力度-弱;后8小节则是小朋友在梦中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很愉快的,速度可逐渐加快、力度加强些;最后结束句再逐渐减慢减弱。[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索用什么样的声音更好的表现歌曲恬静优美的意境。
三、创造表现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好多的打击乐器,让我们来为歌曲伴奏吧。 分组演奏,其他同学伴舞、伴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伴奏,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为歌曲伴让学生自主的探索节奏韵律。
四、完美结课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
但是你们知道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破了日本小朋友愉快的梦,现在让我们在《小纸船的梦》的音乐声中,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彩纸,把你们对日本小朋友的关爱和最美好的祝愿折进小纸船吧。 看谁折得又快又好?
让我们一起去把小纸船放飞,让它们飞到日本小朋友的梦里!! 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拿着小纸船有秩序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表现出侗家儿童在党的关怀下,生活得无比幸福,全曲由一个扩充性乐段组成民族五声调式。第一、二、三、四乐句节奏基本相同,以较快的反映出儿童天真活泼和好动的年龄特征。接下来的是衬词部分,它是歌曲的扩充,也是歌曲的高潮。第一声部节奏拉宽,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旋律的紧缩,两个声部的结合给人以既变化又统一的感觉,而类似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效果,把歌曲推向高潮。休止符的运用也十分巧妙的使歌曲原来类似说话的一字一音的平稳规律,突然停顿了一下,描绘出儿童天真烂漫、风趣可爱的神情。 教学理念:
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感受侗族儿童天真烂漫、风趣可爱的神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用各种形式学习并表现演唱歌曲,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音乐的美,大胆展示自我才能和思考,在音乐活动的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喜爱民族歌舞之情。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学习二声部的演唱,并了解常用的知识与技能。
2.请同学们到侗族做客的情景串起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关联性学习,培养各种能力。
3.感受侗族风情,跳起罗也舞,聆听侗族大歌,激发学生喜爱民族歌舞之情。 重点重难点:
歌曲二声部的音准,并能和谐的演唱;学习感受侗族歌曲的风格,用各种手段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卡片、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居住着好多少数民族,尽管他们的语言、风俗、服饰不同,却大都能歌善舞,你能猜一猜下面这段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吗?”(播放侗族舞蹈视频)
师:“是侗族。你了解侗族吗?”(放侗族图片,师简介侗族居住地--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服饰、风雨桥、鼓楼及习俗等)
师:“你们想不想走进侗族山寨,聆听一下那里的歌声?”(播放侗族大歌简介视频)
二、新课讲授
师:“侗族山寨美吗?侗族大歌美吗?听,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放歌曲二声部合唱片段)
师:“侗族的小朋友正唱着侗族大歌向我们打招呼呢,他们的歌声有什么特点呢?”(再听一遍)
师:“恩,是两条旋律同时在演唱,这就是侗族大歌的魅力所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合唱。你知道合唱的优点吗?——能让声音更加饱满、好听。”
师:“侗族的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山寨做客,但进入山寨的前提是得学会演唱他们的侗族大歌,你们敢挑战吗?先看一下节奏。”(师出示节奏,让学生分别模仿拍打)
师:“能让两条节奏同时进行吗?”(师生合作或分两个小组进行)
师:“太棒了,现在我们唱一下旋律”(分别用琴教唱,唱“噜”,期间处理两条声部的情绪——第一声部优美、舒展,第二声部轻快、活泼)
师:“我们也用侗族的衬词唱出来吧。”(分别用琴教唱) 师:“合唱谱要求在两条旋律前面加上大括号。试试把两条旋律一起唱出来吧。”(先听范唱再跟伴奏唱)
三、歌曲学唱《侗家儿童多快乐》
师:“唱的太棒了!侗族的小朋友听到同学们的歌声,高兴地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在鼓楼前,他们欢快的唱起了歌。”(放歌曲范唱)
师:“他们的心情好不好?快乐吗?请对照歌词再听一下,他们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喜欢吗?”(复听范唱)
师:“那他们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呢?他们讲文明、懂礼貌,生活在祖国和谐的大家庭里,感到非常的幸福。你能跟着他们一起唱吗?小声一点。”(再放范唱)
师:“有没有唱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呢?听最后一句。”(范唱,处理休止符的唱法,指出:优美的歌声引来了小蝴蝶,它飞的很圆润;连画眉鸟都跟你一起唱歌,很惊讶,做出表情,空一拍,你偷着乐,空出半拍。跟伴奏唱一下)
师:“能自己演唱吗?”(放伴奏)
师:“你认为怎样能唱出快乐的感觉?”(处理情绪,再唱一遍)
师:“下滑音怎样唱呢?要找到高兴的感觉。喊耶~”(师示范,学生唱最后一句)
师:“完整来一遍吧。”(放伴奏)
四、舞蹈律动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侗族山寨,跟侗族的小朋友一起玩的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马上就要离开侗族山寨了,在临走之前,侗族的小朋友想邀请我们一起跳起罗也舞,你们想参加吗?”
师:“在侗族,每当有重要的节日,人们就会围成大大的圆圈,在鼓楼前跳起欢快的罗也舞。”(放罗也舞图片)
师:“我请一小组的同学跟我做个示范。”(师示范舞步,带领孩子随歌曲跳起来)
师:“我们围成一个大圆圈,一起跳起来吧。”(师领生一起做)
在欢快活跃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器乐合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四课——音乐会)。

教材分析: 《匈牙利舞曲》(第5号)原是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共有21首,这是在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两首匈牙利舞曲中的一首,另一首为《匈牙利舞曲》(第6号),也是出自于勃拉姆斯之笔。第5好乐曲采用复三段体结构:乐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在升f小调上呈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给人以自由和 达而又有情绪饱满的感觉;第二个主体运用了强烈的切分节奏,音乐显得粗犷、奔放;第一部分音乐以活泼的节奏、流畅的旋律并通过力度的对比,表现了吉普赛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和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第二部分转为同名大调(升F大调)形成色彩的对比。乐曲的速度变得更快,跳跃的节奏、轻盈的旋律充满勃发的生机,把音乐推向狂欢般的高潮。当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再次出现时,乐曲进入再现部分,并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教学目标:1 聆听《匈牙利舞曲》(第5号),感受其情绪和速度的变化。
2.通过以声势和肢体动作的参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记忆乐曲的主题。
3.引导学生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体会音乐速度、力度、节奏、音
区等要素对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析乐曲的音乐结构,记忆乐曲的主题。
2.了解乐曲的速度、力度的特点,感受热烈欢腾的气氛。
教学难点:1. 记忆乐曲的主题。
2.乐曲的音乐结构的分辨。
教学过程:
一、多声节奏游戏
1、 学习多声节奏。教师先组织学生拍出多声节奏。如:第一遍拍出节奏;第二遍根据节奏念“绕口令”;每个声部均如此。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拍出或念出所有声部的节奏和“绕口令”。
2、 分组练习。教师按组分配各声部节奏和“绕口令”。七个小组分成七个声部,各小组的学生边拍节奏边念词,发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精神,会拍的学生教不会拍的学生,整齐地练好自己的声部。
3、 汇报学习。教师请各小组汇报练习情况,好的地方如:节奏准确,朗读整齐要表扬,并继续巩固。不足的地方“节拍不稳,有点赶”要继续练习,调整状态。
4、 协调练习。先请一、二个声部的学生同时拍手念词,相互协调,节拍要稳。注意速度的把握:教师应给出统一的指挥速度。练整齐后依次加入三声部、四声部、五声部、六声部、七声部,要求各声部配合默契,层次错落有序,活而不乱。
5、 展示表演。请七组学生准确地按节奏朗诵并拍手,自己聆听,感受。全班进行三次表演:第一遍漫速,第二遍中速,第三遍快速。表演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欣赏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欣赏此曲是作为这一课的活动调节,乐曲中的速度变化较大,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随着音乐速度的渐快、渐慢、突快、突慢尽情的律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马刀舞曲》?
教材分析: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由定音鼓、军鼓及弦乐器等用急板速度奏出节奏强烈的4小节引子,形成炽热的舞曲气氛。随后,木琴、木管、圆号奏出由同音反复及小二度半音进行构成的旋律:?后两小节的旋律由长号用滑音与木管交替奏出,相互呼应。在反复一遍后,主题又移高小三度再次响起,情绪更为热烈奔放。?
??接着由中音萨克管和大提琴奏出与前一主题作鲜明对比的抒情旋律:这一旋律重复一次后,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再现。乐曲的结尾轻巧灵活,先作半音阶式的下行,再以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为结束,颇有东方的情调。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
(电视剧、电影……)? ?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
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 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 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