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行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第1课时 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 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二课时: 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
(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
1、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首歌曲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 (1) 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2) 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 2、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注意: a、装饰音、修止符的运用。 b、控制整体音量。 c、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声音强弱对比。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5)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学内容:
1、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 复习唱好《依马呀吉松》
二、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依马呀吉松》
2、 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 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依马呀吉松》,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依马呀吉松》,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 引出“秧歌舞”。
9、 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第二单元:绿色的畅想
第一课时 :《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
2、初步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手拉手,地球村》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地球村”也还是全世界人们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的含义。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第二课时 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3、让学生能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和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地球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希望的太阳就是我们”让我们从小就关注地球村的兴衰,与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把球村打扮的漂漂亮亮”。
2、欣赏童声合唱《手拉手,地球村》。 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轻快、活泼、灵巧,运用了很多八分音符;第二乐段热情奔放,有很多两拍以上的长音。
3、跟着音乐或教师的琴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注意第二乐句中的四分之二节拍,要唱出节拍的重音。
第四课时
4、学习合唱部分。
(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11
(2)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3)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5、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可以集体讨论、创造、还可以对比多种方案。
6、两个声部分开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
7、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
8、教师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三单元:欢快的舞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听赏《小步舞曲》
1、认识小步舞曲。
2、自主欣赏,总结“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 1)欣赏多个“小步舞曲”片段。 a、巴赫《小步舞曲》 b、普西尼《小步舞曲》 c、莫扎特《小步舞曲》 2)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 3)教师提供多个描述音乐的“术语”,供全班学生选择、归纳,引领启发学生总结出“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 a三拍子 b强弱规律:强弱弱 c速度:中速 d风格:轻盈典雅
3、音乐游戏“音乐夺宝小奇兵”:找出“小步舞曲”;听辨四首乐曲中哪首为“小步舞曲” 1)《匈牙利舞曲》 2)《鞑靼人舞曲》 3)《西班牙斗牛士舞曲》 4)《G大调小步舞曲》
4、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自主欣赏,自主提问、质疑。 如:曲子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创作背景? 结合学生的疑问,大家共同搜集信息,交流汇报。
5、认识贝多芬;分析音乐,划分段落。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情绪、段落的划分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获得答案,感受成功的喜悦。
6、分段欣赏,回答问题。 1)欣赏第一段音乐。重点感受附点在乐曲中的作用。 2)欣赏第二主题音乐。感受速度稍快,活泼跳跃的情绪。 3)欣赏第三主题音乐。能感受到是第一主题的演变。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2、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 11、猎人出场
3、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4、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奖。
第五单元 八音盒
第1课时 《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森林水车》,感受乐曲主部与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记忆乐曲主部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
3.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
1.聆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
2.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1.教师以水车图片及乐曲前奏中的水车音响引入乐曲《森林水车》。
2.如果班里有农村的学生,可请他们介绍水车的作用。
2、听赏乐曲主部主题A
1.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黑板或投影上有主题曲谱)。 教师提问: (1)主题A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 (2)主题A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
2.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并提问:主题A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 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3、欣赏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完整播放《森林水车》乐曲,并提问: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乐曲《森林水车》中,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除主题A外,乐曲还有序奏、两个插部(分别用B、C来表示)和一个尾声构成。下面我们先听序奏部分。
2.听赏乐曲序奏。
播放乐曲《森林水车》序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
第2课时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 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 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旋律,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圆舞曲的速度、旋律特点,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
教学重点:
1. 介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代表作品。
2. 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教师讲解: 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返场节目里都会有一曲蓝色多瑙河。这充分说明 了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人们的心中,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是世界流传的经典名曲。
2. 教师讲解乐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简介),并对乐曲进行全面地分析,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3. 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二、欣赏圆舞曲
1. 初次聆听乐曲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要求:听辨五个圆舞曲主题旋律,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感受每首圆舞曲的情绪特点。(圆舞曲旋律听辨)
2. 复听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学生听后自由回答。
3.听赏第一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这么著名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 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学生体会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最著名作品。请同学们下课利用网络
第六单元 新年音乐会
第一课时 学习歌曲《平安夜》
教学目标:
1、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了解歌曲的创作经历。
2、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设问:什么节日能听到这首歌?
2、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你们还知道哪些?
2、学习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习高声部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3、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4、练习合奏 三、分组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四、各组汇报展示
5、欣赏吉他演奏《平安夜》和电子琴演奏《平安夜》。
第2课时 :祝愿歌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独唱或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2.能够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日单或歌单.
教学方法:练习法、欣赏法演示法、交流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前播放《祝愿歌》
2、提问引入节日话题
2、我们的节日
1、节日名游戏接龙比赛。
提问:我们一年里常过的节日有哪些? 宣布竞赛规则并主持比赛,及时评分反馈。
2、节日的分类与节日民俗。
用提问等方式引导交流话题,学生自由回答,交流互动。
3、节日里的歌
1、听赏歌曲,说出歌名及适合演唱的节日。
A《祝福祖国》 国庆节
B《每当我走过老师得窗前》 教师节
C《母亲》 母亲节
D《一二三四歌》 建军节
2.小结:歌曲的主题与节日的主题一致的类型是节日歌曲的首选。
四、歌声里的祝福
1、听赏《祝愿歌》 (1)听赏全曲 提问:A本歌适合在什么节日演唱? B除祝福类歌曲外,还在哪些类型的歌曲适合在大多数节日演唱? (2)感受旋律特点。(前半拍休止) (3)体会歌词意义。
2、学唱《祝愿歌》 (1)初听歌曲:用M或LA模唱全曲 (2)学生跟原声带唱一遍 (3)饱含热情地演唱(男女声先合后分,互送祝福)
5、1、分组设计歌单
(1).国庆组 (2).八一组 (3).春节组
2、分组以个人或小组代表本组表演节目
六.小结
音乐活动“新年音乐会”
教学目标:
1、 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 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 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 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 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 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最好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最佳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课题:《快乐的节日》
教学目标:知识: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方法:情景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情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快乐安稳的生活环 境。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对音乐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音乐课本,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基础知识讲解 :(请同学们用身体表现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给出评价,并让同 学们试着唱一唱这几个节奏的组合。)
3、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说说,中国都有哪些节日呀? 那你们知道有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的呢? 师: 那么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过一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同学们,你们高兴吗?
生: 高兴。
师: 在这里,老师送你们一首诗作为节日礼物好吗?(念歌 词: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开放。同我们一起过呀过这快乐的节日。)同学们,这首诗好听吗?
生:好听。
师:既然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不学会记住,可就拿不 走哦。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跟老师朗读,然后把前两句歌词写在黑板上的节奏下面让学生按节奏朗读,并根据老师在琴上弹奏的音跟节奏试唱,剩下的歌词跟老师的节奏来念。) 师:今天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是怎么过节的吧。(放录 音)。
2、聆听范唱,思考:从音乐中向我们走来了怎样的孩子?他们的 心情是怎样的呢?(活泼、快乐、幸福) 师:同学们,听完第一遍音乐后,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这些怎样的心情? 生:。。。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你们自己有什么感受呢? 生:(快乐、幸福。)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看好多同学都按捺不住想唱歌了,再听这一遍的时候会唱的同学们可以小声地跟着哼唱。 再聆听,跟音乐小声哼唱,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乐击节奏或律动。
3、表演歌词,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师:这么美的词,这么美的旋律,咱们编几个动作演一演。 (点学生随乐编排。) 随乐展示,评价。
4、听曲律动。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大家已经基本唱会了,但是 还不够完善,感情还没处理到位,请同学们结合歌词互相研究讨论一下我们在演唱歌曲时该怎么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呢?(左右同学面对面坐着,进行交流)
四、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
2、交流、讨论、实践。
3、综合讨论意见总结
4、分组按要求演唱,并展示。
5、跟琴完整演唱歌曲,结束课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