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20: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B.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
C.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行其是。
D.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
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银河系,一个被天文学家称为“骨头”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长卷须状的天体,可能从邻近的星体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轻。
B.“日全食”发生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和新闻采访车、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放弃了休息,自始至终关注着这一天文奇观。
C.最近,天文学家们报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双星系统,这一对双星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大麦哲伦星系范围,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左右。
D.我国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1~3题。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最早主张的是“天圆地方”说,但是这种学说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曾子对这种学说进行了补充,使之更合理。
B.“宣夜说”认为天无边无际,与今天宇宙无限的观点基本一致,可惜当时没有得到重视,否则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会更加辉煌。
C.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2.根据文意,下列对“盖天说”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盖天说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即天地都是圆拱形状,互相平行,相距8万里,天总在地上。
B.讲述盖天说的经典著作《周髀算经》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较多的方便,得到了各种应用。
C.盖天说提出了平天平地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D.盖天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所以一直没有被其他学说取代。
3.请结合文本和所学到的知识简要概括浑盖之争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20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三、语言表达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________”地考察研究。而要真正飞向太空,去星际旅行,就需要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我国载人航天过程中正在使用的“携带供给型”。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然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目前国际空间站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使用的也是这一技术。第三代属于生物再生技术,主要针对星际长期驻留,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也会尝试,比如中国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 )。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在试验规模、参试人数、持续时间和技术要求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志愿者来说,180天的密闭试验意味着外面的世界________,却又远在天边。舱内的物质闭合度非常高,氧气达到100%,水达到99%,食物达到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来________。试验期间,志愿者在密闭舱内克服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________,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脚踏实地 近在咫尺 自给自足 齐心协力
B.实事求是 近在咫尺 自力更生 上下同心
C.脚踏实地 望衡对宇 自力更生 齐心协力
D.实事求是 望衡对宇 自给自足 上下同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然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的问题。
B.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即使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的问题。
C.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然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但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的问题。
D.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即使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B.“绿航星际”试验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这就是核心任务
C.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构成了“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D.“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进行前瞻性探究
四、语言主观运用题
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字。
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论文的作者。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沙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几个短句改写为一个长句,要求不能改变原意,语言连贯通顺,可以对个别词语进行调整、增删。
①中国天文学家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
②它们获得了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望舒”和“羲和”。
③“望舒”和“羲和”分别寓意月神和太阳女神。
④这两个名字体现了恒星与行星之间的关系,也象征着探索宇宙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公元1054年7月4日,清晨的东方,天空中贸然出现了一颗非常耀眼的客星。②这颗客星甚为壮观,③根据《宋会要》等古籍所记载,④在最初的二十多天里,⑤它不仅白天可见,而且晚上非常耀眼。⑥尽管它在此后亮度变暗,但仍然持续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⑦在中国古代,客星可能表示彗星或者超新星爆发,⑧前者又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因此这颗客星的出现想必也曾引起不小的恐慌。⑨如今,天文学的进步,我们对古代的很多天象记录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天文学”作为开头语,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是天文学。它是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对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下面的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40个字)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运行。但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行,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该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答案:C
解析:A.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后形容办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语境是说袁隆平认为不能不敢打破权威的限制,熟语使用正确。B.金字招牌:意思是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语境是说企业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才能赢得好名誉,成语使用正确。C.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语境是说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都各自有自己的轨道,此处应为“各得其所”,其意思为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D.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语境修饰太阳的运行,成语使用正确。
2、答案:D
解析:A.“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为完全引用,“指出”后加冒号。B.“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为不完全引用,逗号应放在引号外。C.括号和括号中的内容应是解释“宣夜之学,绝无师法”的,故应放在引号外。
3、答案:A
解析:A.正确。B.搭配不当,“新闻采访车……放弃了休息”主谓搭配不当,可以将“和新闻采访车”删除。C.成分赘余,补语“约16万光年左右”中,“约”、“左右”语意重复,不能同时使用,应该删除一个。D.搭配不当,“增加……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应为“提升……水平。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答案:1.D;2.D;
3.①持续时间很长。这场争论始于公元前2世纪,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②实践大于先验。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③参与人员多。④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⑤后续影响大,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
解析:1.A项,“使之更合理”错误,原文是“可以弥补‘天圆地方’说在形式上的缺陷……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B项,“宣夜说”木身并不正确,它受到重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并不一定就会更加辉煌。C项,“春秋时代周朝人”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二)课内阅读。
答案:1.A;2.C;3.C
解析:1.文中信息表明是“痕迹”而非“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不妥当。
2.文中信息表明大衍历记载在《新唐书 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意“它”的指代性。
3.C项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三、语言表达选择题
答案:1.A;2.C;3.D
解析:1.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根据语境,此处用“脚踏实地”更合适。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望衡对宇:指住得很近,门户相对,彼此都可以望见。根据后文“远在天边”,此处用“近在咫尺”更合适。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根据语境,此处用“自给自足”更合适。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上下同心:上下一心。此处“志愿者”与“科研人员”应是平等的关系,用“齐心协力”更合适。
2.画横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也……”不搭配,排除A项。二是成分残缺,可在“供给”后加“的问题”,排除D项。比较B、C两项,“虽然……但……”表转折,“即使……也……”表假设,根据文段可知,“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是已然情况,故排除B项,选C项。
3.括号所在的位置是第二段段首,所填的内容需是承上启下的语句。联系后文“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这”是代词,括号内应提供出该试验的试验名称,并以该试验为中心话题。综合选项情况看,各选项都与试验任务有关,A项强调“前瞻性探究”是“核心任务”,与后文“这”指代的话题不一致;B项中的“这”强调任务本身,与后文不连贯;C项强调的对象是“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与后文不连贯;D项则承接上文语意,既表明了试验的核心任务与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有关,又以“‘绿航星际’试验”开头,保证了与后文话题的一致,表意更具连贯性。
四、语言主观运用题
1.答案: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解析:通读语段,根据“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筛选重要信息:全球合作,首次拍摄,中国参与,重要一员,将以上信息组成一段话即可。
2、答案:被中国天文学家发现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获得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体现二星之间的关系并象征着探索宇宙精神的名字“望舒”和“羲和”,分别寓意月神和太阳女神。
解析:首先确定主干句,③句作主干较为合适,因为其他三句都可作“望舒”和“羲和”的定语。然后,确定定语的顺序,先说①句谁发现的及其名称,再说其特点(②句神话色彩,④句二者关系、象征意义)。最后,通读整个句子,注意句子结构是否正确,有没有多余或遗漏的介词、关联词,确定调整后没有改变原意。
3、答案:①“贸然”改为“突然”。③“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我们”前加上“让”或“使”。
解析:①词语搭配不当“贸然”与“出现”搭配不当,“贸然”意思是轻率地,不加考虑地。一般与“决定”搭配,不能与“出现”搭配。“贸然”改为“突然”。③结构混乱,“根据……所记载”中“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语序不当,递进关系语序颠倒了,“客星”晚上能见到应是正常的情况,白天能看到是特殊的情况。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不合逻辑,“近”表示接近,还没达到;“左右”表示或者接近,或者略微超过。“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结构混乱,原句“天文学的进步”与“我们”都是主语,只能保留一个,可以在“我们”前加上“让”或“使”使其丧失主语的资格。
4、答案:天文学是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对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句式变换能力。此文段有三个句子,在第一句中,“天文学”作宾语,主语成分比较复杂,是一个判断句,题目要求用“天文学”作为句子的开头语,这样重组的句子中“天文学”应作主语,于是组合成天文学是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因为题干没有其它要求,用“天文学”作为开头语就行,其它句子可以顺势拿过来放在其后,但要注意逻辑性,也不要出现语病,主语不能重复,承前可以省略主语,也可以适当借助代词,但不能残缺成分,还要注意的是,在重组句子的时候“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5、答案:欧洲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相信自己第一次拍到了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
解析:陈述对象:欧洲科学家。事件:迄今为止第一次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时间: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