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21: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浅斟低唱东南形胜
清空骚雅淮左名都
《望海潮》《扬州慢》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常识简介
3、词的分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1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派
婉约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苏辛
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七郎。福建崇安人。他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
一、知人论世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第二次又落榜,柳永写了首牢骚极盛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词 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空灵含蓄
一、知人论世
姜夔词具有"清空"和"骚雅"的特色。他根据自己对音乐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乐谱,使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的精神相通;他总结化用才学的法度,从众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义,把具体的情感升华为空灵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题材,表现出雅正的情感。他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使清空与骚雅连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
“清”于其词多用孤高不群的象征,
“空”于手法随所变灭,空灵一气,
“骚”于含蓄曲隐表达哀怨,
“雅”于情多而只露峥嵘一角。
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说,从唐到宋,是“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投射到文学上,就是文学重心下移,市井文化勃兴 宋朝有风雅世界里的世俗之乐,更有浅斟低唱的都市创作: 柳永的《望海潮》是文学史上第一篇 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题材的词。这两首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宋词,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城市主题佳作。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首经典宋词。
诵读指导:
这两首词都属于慢词长调,长调相对小令而言,字数更多。慢词又称“慢曲子”,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朗读不宜过快。
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于是,这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二、因气求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因气求声
望海潮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因气求声
扬州慢
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抓住诗眼,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篇名 阅读感受 感情基调 主旨句 词眼
《望海潮》
《扬州慢》
描写杭州的热闹繁华,读起来喜气洋洋
描写扬州的萧条衰败,读起来悲伤哀叹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背景资料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
宋室南渡后,由于女真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乱,残破不堪。
作者于淳熙丙申冬至日客游扬州,那时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的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背景资料
悲:昔盛今衰,山河残破
惊:(1)震惊于劫后扬州的荒凉。(2)震惊于自己(杜牧)无法表达内心的沉痛和悲怆。(3)震惊于物是人非的悲凉。(4)震惊于花开无人赏、国难尚未息的现实困境。
三、缘景明情
2、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其独特的意境。
3、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找出词中意象,感悟意境。
篇目 城市 意象 意境 情感
《望海潮》
《扬州慢》
杭州
扬州
城市风情
郊外景物
士庶生活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
云树、堤沙,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昔日
今日
繁华富庶
美丽雄奇
太平祥和
繁华热闹
悲怆萧条
惊叹
赞美
艳羡
昔盛今衰的感慨
四、吟咏诗韵
1、品味语言
2、理解技法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1、品味语言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2、理解技法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善用“点染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地把握。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陌上桑》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黍离
《诗经·王风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
思想内涵:(1)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2)国破家亡之痛。
表现手法:反衬。庄稼的茂盛反衬出城市的荒芜。今天的荒芜反衬出往昔的繁华。
彼黍离离。
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先秦重要农作物,位列“五谷” 之列。《诗经·魏风》有名句:“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可见黍的重要性。
离离:盛多貌 ,浓密貌。(离离原上草)
黍离之悲
庄稼茂密,为什么要悲伤呢?
因为庄稼生长地方有些特殊——昔日国都的宗庙公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1)用典。化用杜牧诗句。(2)借喻扬州昔日的繁华。
“荠麦青青”:对比。杜诗极言扬州繁华,但作者所见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尽:弥望的荠麦把昔日的繁华一笔扫尽。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废池、乔木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窥”: (1)丑陋——强盗嘴脸。(2)贪婪——觊觎我大好河山的狼子野心。
“厌”:(1)反战——正义的呼声。(2)无奈——恐惧无奈。
对比,透露了金兵的猖狂、南宋的懦弱,面对这些,作者表达出伤痛与无奈,是诗人个人境界的反映,也是国力衰弱、朝廷暗弱的写照。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
角声:
寒:
空城:与“空山新雨后”比较
黯淡。
幽怨清长。
一是角声凄清,二是夜色寒冷,三是作者内心冷寂。
“空山”宁谧、空明,“空城”空寂、荒芜。
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上片——纪行写景。
下片——有景物描写吗?
还写了什么?(反复提到杜牧是何用意?)
思路结构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郎:杜牧。他写过很多赞美扬州的诗,今日重来。也会对扬州的破败景象感到震惊。
“杜郎俊赏”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篇,从侧面表现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豆蔻词:指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青楼梦:指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难赋深情:即使杜牧的妙笔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忧伤心情。极言扬州的变化对词人触动之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仍、念:对往昔的留恋向往,对现实的悲伤惋惜。
二十四桥、红药:两种代表扬州昔日繁华的事物。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
用冷月无声、芍药自开的无情反衬人的多情。表达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波心荡”既写水波荡漾,又写词人心情的动荡不安。情景交融。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无理而妙。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上片——纪行写景。
下片——联想对比。
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对比鲜明。
思路结构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叹息敌人蹂躏之深,
同情人民遭遇之惨,
白石词风格——“清空骚雅”“高远峭拔”
作者的情感总是在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心情下层层暗示,步步透露的,且这些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想象,通过比兴来暗示的,流露出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诗意美。
1、虚实相生,今昔对比
虚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实写扬州的今日。——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艺术手法
2、侧面抒情(拟人,想象,借景)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
——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开无主的是“红药” ,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
“竹西佳处”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春风十里”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
“杜郎俊赏” 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篇,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 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