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时空变化推诗情
2、具体事物载乡愁
3、空间反复营氛围
4、量词叠词吟音韵
5、通过对本诗内容美和结构美的学习和分析,体会作者厚重的“乡愁”
【教学重点】
1、时空变化推诗情
2、具体事物载乡愁
3、空间反复营氛围
4、量词叠词吟音韵
【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诗内容美和结构美的学习和分析,体会作者厚重的“乡愁”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当时,已经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思乡之情如潮水翻涌,一首小诗从他笔尖流淌出来。今天,我们将随着余光中先生这首《乡愁》,一起来聆听诗人内心的呼唤,一起来感受诗句中的景之妙,情之切。
现代文学也不乏“乡愁”主题作品,我们来品鉴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设计意图:情境式导入,既交代了创作背景,又再现诗人创作场景情境,引出课题,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进入新课
1.展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2.探究任务
①诗人通过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词囊括了诗人的一生,感情随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浓烈。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 月 21 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因战乱离开南京,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1950年,22岁,离开大陆到台湾,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6年,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
1972年,44岁,在台北写出《乡愁》。
②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这些具体事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把抽象的乡愁浓缩到了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事物上,采用了诗歌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邮票:指明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道出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直指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预示了国家的分裂,亲人的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情感的浪潮澎湃汹涌而来,个人的悲欢离合,上升为家国之思,情感进一步升华。
③诗歌中反复出现得方位词用得好不好?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的反复使用,营造出了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氛围。
再加上诗句节与节,句与句的均衡对称,重章叠句,极具结构美。
④诗歌中的量词、叠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
以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准确生动地形容了事物的形状,以小物载深情,反衬乡愁之浓烈。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
叠词让声音延长,加上同一位置的数量词运用,和四个小节的均衡对称,节奏舒缓,便于抒情,也造成了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具有音乐美。
设计意图:通过从“时空变化”“具体意象”“空间词反复应用”“量词叠词”四个方面的分析,探寻本诗的美点,品析诗人的乡愁
三、课堂小结
本诗之美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内容上,美在对称,美在凝练;从形式上,美在结构,美在韵律。在这些美中,作者百转千回,深厚凝重的乡愁,也就层层向我们铺展开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乡愁》的意象运用和形式美的特点,以“XX的爱”或“理想”为题,尝试创作一首小诗,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借助相关主题的表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运用本课所学到的方法,尝试运用于创作中。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母子别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夫妻别 个人悲欢离合上
后来啊 坟墓 母亲 生死别 升到了家国之思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古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