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52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古诗词曲梳理
写作背景
1
重点注释
2
作品主旨
3
理解探究
4
写作背景
公元760年,诗人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诗篇。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八月里秋深,狂风大声吼叫,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面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地沉到池塘水中。 内容理解:先实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表现出痛惜之情。
写作手法 :用写实手法,以描述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的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的无可奈何。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八月里秋深,狂风大声吼叫,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面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地沉到池塘水中。 炼字: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卷”“飞” “渡”“洒”“飘转”细致地写出了秋风威力之大,破坏之严重,表现诗人痛惜、焦灼、苦闷的心情,为后文写自己的境遇蓄势。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⑤能⑥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⑦,
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他们)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干了嘴唇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内容理解: 写村童抱茅而去,表现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诗人愤懑而无奈,为后文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⑨向昏黑⑩。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内容理解: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烘托诗人凄凉悲苦的心境。
表现手法:前两句运用环境描写,描绘出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烘托出诗人悲凄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⑨向昏黑⑩。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云墨色”“昏黑”有双层含义:一是实写自然环境,写出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象,渲染一种暗淡压抑的氛围;二是烘托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屋漏床湿,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没有停过。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堪,如何挨到天亮啊! 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又硬又冷的情形,体现了诗人家境的困顿、生活的窘迫。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屋漏床湿,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没有停过。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堪,如何挨到天亮啊!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凄惨处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稳固不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内容理解:写“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表露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大庇天下寒士”的广阔无私的胸怀。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稳固不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情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心系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同时点明中心。
①三重茅:多层茅草。②挂:挂着,挂住。罥,挂结。③长:高。④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⑤忍:狠心。⑥能:如此、这样。⑦呼不得:喝止不住。⑧俄顷:一会儿。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重点注释
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叙写了秋风吹飞屋上茅草、村童抱茅而去、秋雨漏屋等情景,接着直抒诗人“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作品主旨
1、能不能把“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号”改成“猛烈”或 “凶猛”? 为什么?
理解探究
不能。“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彩。改成“猛烈”或“凶猛”则无此效果。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你学过杜甫的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请写出这首诗的名字。
安史之乱 《石壕吏》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从当时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庇护所,安居乐业。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当时的现实的不满。
4、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来庇护天下寒士,即使他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诗句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