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科学思维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用心体验和观察,表述自己的观点,提高信息交流的能力。
3.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过程,了解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对重心的理解
三、教学分析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 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实验, 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课中设计了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的体验, 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将原本较为抽象、 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 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小组间同学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学教材第 59、60页“重力”部分,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二)新课讲解
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内容如下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其中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计算中g=9.8 m/s2或g=10 m/s2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重心
5.重心
(1)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决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因素
①物体的形状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物体质量的分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3) 不规则薄板重心的确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实验来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6.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力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 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
(2)力的示意图在不需要准确标度力的大小时,通常只需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示意图.
教师总结提升:形成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实物展示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对教学内容顺序进行调整是为接下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做好铺垫。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重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重力的由来,重力的三要素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