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1课时的内容。“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进位”这个核心概念。从前联知识与本单元整个学习主题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本课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的教学对后续加减法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教学内容安排了3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脱离实物,启发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突出 “凑十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算理算法,能熟练地计算9加几。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符号、模型等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和积极学习的心态。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和基本算理,能正确用“凑十法” 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凑十法” 计算9加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1.比一比看谁数得快。 ①组织男女生比赛。 ②说一说为什么女生赢了? 2.小结:10个一组使数数时更方便。 学生回答: 数量分别是12个和17块。 两次都出现了10,所以数的时候就不用从1开始数了,只需要数散着的那几个,有几个就是十几。 让学生们在数数中唤起满10个一是1个十的学习需求。而数鸡蛋、数橡皮是由数一堆到数两堆的过渡,一堆是20以内数的数法,两堆就是接近于今天接触的进位加法的模型。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引出9加几。 ①出示主题图。 学校在开运动会呢,你看到了哪些比赛项目? ②提出问题。 三位志愿者同学在思考什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 跳绳、跑步,旁边还有啦啦队。 在思考有多少盒牛奶。我发现了盒子里面有9盒酸奶,外面有4盒酸奶。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围绕学习主题,提出问题串,鼓励学生们观察、思考与讨论,激励学生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9+4的多种算法做好铺垫,为“凑十”的探究做好互动。
2.探究方法。 ①组织探究活动。 你能算出9+4的得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要求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②反馈交流。 接着数。 凑十法。 小结:把9加几转化成之前学的10加几,这种方法叫“凑十法”。 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③强调凑十法。 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这样用图示把它记录下来。 课件演示。 把4分成1和3,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13。 追问:这个10是怎么来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用凑十法怎么算的? 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探究活动。 生1:接着数。9、10、11、12、13所以9+4=13。 生2:右边4根,给左边1根小棒,左边变成10根,右边变成3根,合起来就是13根,所以9+4=13。 第二种方法更方便。 从4中拿出了1给了9,所以9变成了10。 同桌互说算理。 “凑十”是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更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与鼓励学生围绕若干个任务为学习中心,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究、互评中有效展开学习活动,把任务作为求知求新的桥梁,促使学生在迫切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驱动下维持好学习动机与兴趣,为深度学习9加几及相关知识提供帮助。
巩固凑十法。 ①圈一圈,算一算。 ②对比3道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我们都采用了“凑十法”,就是把9加几的题目转化成了10加几的题目来计算。 学生独自圈一圈,算一算。 生:都是把9加几的题目转化成了10加几的题目来计算。 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巧妙又及时的设计课堂小结,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提炼与概括,使知识得以深化与升华,有助于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最终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环节三 巩固练习 连一连。 反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夺红旗。 比一比看谁先夺得红旗。 解决问题。 有多少只蜜蜂?有多少朵红花?有多少朵黄花? 学生解答: 教师不但要关注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还要关注深度学习的结果。因此,巧妙设计延续练习,加固深度学习主题便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通过这样3个层次的练习,“凑十"由操作经验逐渐转化为思想经验,学生对”凑十”在进位加法中的价值体会会更加深刻。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
环节五 拓展延伸 你有什么发现。 口答。 巩固“凑十法”算理。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第二个加数与和的个位上的数之间的规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