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本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内容结构如下:先认识钟面,再认识整时(钟面和电子表)。本节课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小红起床”“小明的一天”“快乐的周末”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猜一猜。 有个好朋友,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追问:钟表有什么作用? 看一看。 在我们的生活中,钟表非常常见,例如这几个。 3.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钟表有关的知识。 学生回答: 钟表。 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用猜谜的方式引出钟表,再说说它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环节二 探究新知 认识钟面。 ①认识钟面上的数字。 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追问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是呀!上面是12,下面是6,右边是3,左边是9,12个数字从小到大依次排列。 ②认识分针和时针。 提问1:这两根针有什么不一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针 短、粗 分针 长、细 提问2:还有什么不一样?请拿出学具钟拨一拨。 课件演示。 小结:分针像哥哥细又长走得快,时针像弟弟短又粗走得慢。 学生回答: 生1:有数字1到12。 生2;有2根指针。 学生回答: 从小到大排列。 学生回答: 一根短而粗,一根细又长。 学生拿出学具拨一拨。 发现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 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解决问题“钟面上有什么?”,把自己发现的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认识整时。 ①认识7时。 提问:小红是几点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②整时的两种写法。 7时写作7时。板书“7时” 跟着老师一起读一遍:7时。 提问:桌子上放着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表?这些钟表叫做电子表。 追问:这些电子钟表各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记录时间有两种表示方法,除了7时还可以写成电子表形式:7:00。板书“7:00” 学生回答: 小红7时起床,从钟上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学生认读7时。 学生回答: 手机里,自己带的手表都有电子表。 表示7时、3时、12时。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7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
3.巩固整时。 提问:这3个钟分别是几时?用两种写法写一写。 反馈答案。 同桌交流:这三个钟有什么共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一写。 同桌交流。 发现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 通过练习,并寻找3个钟面的共同点,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环节三 巩固练习 练习1:我拨你说。 ①老师拨学生认读。 ②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人说。 练习2:小明的一天。 反馈1:几时? 反馈2:小明9时在干什么?一天中为什么有2个9时。 练习3:快乐的周末(连线)。 ①反馈答案。 ②教育早睡早起,做事情要有时间观念。 学生用学具钟面展开你拨我说活动。 学生回答: 9:00、10:00、12:00、6:00、9:00。 白天的9时小明在看书,晚上的9时小明在睡觉。 因为时针要转2圈,所以有2个9时。 学生连一连。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将练习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主要有三大板块:1、我拨你说。2、小明的一天。3、快乐的周末。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其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制作一个钟面。 动手画一画。 自己动手自制不仅是对钟面知识的回顾,更培养动手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