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望海潮》《扬州慢》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暮霭(ǎi) 凝噎(yī)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 )
B.荠麦(jì) 豆蔻(kòu ) 怆然(chuànɡ) 弥望(n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 芍药(sháo ) 俊赏(shǎnɡ) 黍离(s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宝 B.难赋深情 赋:写作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3.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最后一句的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
C.“天堑无涯”的意思是天然壕沟广阔无边,“天堑”在这里指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写出了杭州的富庶与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4.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一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近及远,由城外到城内,逐层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好政绩。
5.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B.自胡马窥江去后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B.波心荡,冷月无声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7.下列对姜夔《扬州慢》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
E.下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委婉议论,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抒发了作者对名城荒废、国家衰败的感伤之情。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
B.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甫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
C.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者卿。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多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
10.下列各句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B.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
C.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D.昨天上午,无动力伞飞跃长江挑战赛本应顺利进行,他经过数次努力,最终夺冠,铩羽而归。
二、情景默写
(1)《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城市的富庶,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6)《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后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
(8)《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10)《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青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14)《望海潮》中,柳永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展现出杭州的繁华富庶。
(15)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扬州芍药甲天下”反衬“寂寞开无主”的荒凉,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⑴,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1)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五月渔郎相忆否 ”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揣测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小楫轻舟梦归,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B.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
C.这首词上阕语言形象,层次分明。例如:消溽暑——呼晴——干宿雨——风荷举。
D.这首词联想自然,手法巧妙,最后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抒发思乡之情。
3.周邦彦是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末的一位大词家,词誉极高。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这首词上阕的“叶上”三句“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请从炼字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下阕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5.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四、微写作
林庚在研究“木叶”时,引述和分析大量诗歌资料来探讨现象背后的道理。这提示了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知识的方法。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探究一下古代诗歌中“空”字的意蕴,写一篇150字以上的短文。
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望海潮》《扬州慢》习题训练答案
选择题
1.C A.“凝噎”的“噎”应读“yē”。 B.“弥望”的“弥”应读“mí”。 D.“黍离”的“黍”应读“shǔ”。
2.C 句意: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三秋:秋季,指秋季第三月,农历九月。
3.D
D. “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户盈罗绮,竞豪奢”照应上文的“钱塘自古繁华”,写出的是杭州的繁华景象,并无批判之意。
4.C
C.“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城内近景,“参差十万人家”是城外远景。应是: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
5.B
例句中,“凤池”,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A.“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胡马”,借代。句中代指金兵。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
D.“护田”“排闼”“送青”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拟人化,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6.B
A. 对偶,“淮左”对“竹西”,“名都”对“佳处”。
B. 选项和例句均为拟人。例句中“废池乔木”厌烦说起军事战争,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动作;B项“波心荡,冷月无声”中,赋予“冷月”以人的动作“无声”。
C. 借代,“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女子。
D. 通感,“清角”是听觉,而“寒”是触觉,将听觉用触觉写出,运用的是通感。
7.A E A.“‘过春风十里’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错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E.“委婉议论”错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寓情于景,委婉抒情。
8.D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错误,应为“‘黍离之悲’,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9.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错误。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10.B
A.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句子的对象是小伙子,不正确。
B.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此处说不需要窃取别人东西的民众,使用正确。
C.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此处形容失去亲人之悲,用错对象。
D.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根据语境“最终夺冠”,可知该成语使用不正确。
二、情景默写
(1)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2)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4)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5)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6)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7)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8)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9)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10)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11)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12)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13)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14)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15)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6.A 17.(1)“《黍离》之悲”意思是指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2)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表现“《黍离》之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将过去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作对比,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三、古代诗歌阅读
1.B(“呼”并非描摹小鸟呼朋引伴的情态,“呼晴”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将由雨转晴。)
2.D(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一语不符合词意,应是借向渔郎发问引出梦境。)
3.王国维的评价恰如其分,“叶上”三句确实写出了溽暑时节的清晨雨后放晴之际荷花的神韵。一个“举”字尤其传神。举,擎起,形象地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在旭日的照耀下,在晨风的吹拂中,荷叶上面昨夜的雨水已经不见踪影,片片绿叶洁净圆润,个个昂首挺立在水面上,精神抖擞,丰姿绰约。用一“举”字,将静景写活,使全词有了动感,写出了雨后荷叶受到初阳照射后渐渐挺拔的神韵。
4.虚实结合。前四句实写自己客居异乡,其中,“故乡遥”两句点地点时,“家住”两句,说明己身旅泊“长安”,但仍无所作为,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着转入虚写,“五月”句主客移位,虚写渔郎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小楫”两句虚写梦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或简析:上片实写风荷景,下片虚写思乡梦,全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5.情景关系: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联系纽带:风荷。 分析: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五月家乡荷花开得正艳,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赏析: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尤善于以金刻玉的手法铺叙展衍,“其音节又复清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戈载《宋七家词选》)。但这首却有着不同的风貌,写得清新自然,不尚雕琢,用白描手法显示出天然本色,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此词上片写景,有静有动。起首“燎沈香,消溽暑”两句写静态,在盛夏闷热又潮湿的时节,词人焚香消暑,透露出环境的幽静,内心的安定。“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写静中有动。一个“呼”字,不仅打破了周围静谧的气氛,而且透露出昨夜有风雨,今晨已转晴。清晨起来,听到雨后雀噪初晴,又看到鸟雀窥檐,仿佛要告诉人们新晴的欢快,写得别有风趣。“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荷花的神态,是全词最精彩动人的笔墨。池塘中清圆的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红艳的初阳照射下渐渐地晒干了。一阵清风吹来,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团团地随风飘动。一个“举”字,生动地刻画出水上荷花的绰约姿态。
下片由景入情,引出久客思乡的意绪。周邦彦元丰年间在汴京太学读书时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因此词中表露出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直抒思乡的情怀。词人久客京师,想念遥远的江南故乡,萌生出何日方能归去的情思。“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里“吴门”与“长安”,都是借指而非实地。词人是浙江钱塘人,三国时属吴国,所以说“家住吴门”。他久客汴京,因此以“长安”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紧接着“五月渔郎相忆否”把欲归的思绪引向江南的朋友,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江南渔郎是否在想念自己,把思乡的感情更推进一层。结末“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两句,以归梦的境界收束,亦虚亦实,耐人玩味。词人虽然不能回到故乡,但在梦境中却驾乘小舟悠然地荡入长满荷花的水塘。结句不仅与上片写雨后荷花相呼应,上下连贯一气,而且荷塘象征着江南特有的风光,更能引起难忘的乡情。词人融景入情而又不露痕迹,正是妙手天成。可见周邦彦的词作虽然以缜密典雅的风格著称,但这首词却写得清疏明丽,而描写荷花的神态,体物浏亮,尤为绝唱。
四、微写作
例:“空”,一个非常朴素的字眼,但在诗歌中常有不同的意蕴。①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的慨叹。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②寄寓着壮志未酬的愤懑。例如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③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至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又如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之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空”字的意蕴
写作对象:探究一下古代诗歌中“空”字的意蕴
写作要点:首先要理解材料中所给诗句中“空”的含义,合并相同含义的诗句,从而确定“空”的意蕴有哪些。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其中“空”字都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的慨叹。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和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中的“空”字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其次,运用总分的叙述结构,结合诗句的内容作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