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辽史·萧韩家奴》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不欲利己误人,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为右通进,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迁天成军节度使,徙彰愍宫使。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仍诏谕之曰:“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十五年,诏制礼典,明礼义,正法度。韩家奴既被诏,博考经籍,自天子达于庶人,情文制度可行于世,不缪于古者,撰成三卷,进之。又诏译诸书,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时帝以其老,不任朝谒,拜归德军节度使。以善治闻。帝遣使问劳,韩家奴表谢。召修国史,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B.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C.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D.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表示升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B.讽谏,用委婉的言语规劝,使其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意见,用于下对上或平级之间。
C.翰林都林牙,是翰林院长官,多兼任修国史,记录皇帝的言行起居,进讲经史等。
D.酬酢,向客人敬酒称酬,向主人敬酒称酢,泛指交际应酬。这里指君臣诗文唱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家奴博学多才。他广泛地阅览经书史籍,通晓辽、汉文字;皇帝也因为他的出色才华而让他做了自己的诗友。
B.韩家奴善于劝谏。和皇帝闲谈时,他巧妙地劝谏皇帝,处事要像炒栗子一样掌握好火候,使事情尽善尽美。
C.韩家奴恪尽职守。皇帝秋山打猎,熊虎致使数十人伤亡,他如实记入史册,皇帝命他删去相关记录,他当即拒绝。
D.韩家奴治学严谨。皇帝诏令他编写礼典,他广泛考证经书典籍,编写出不和古制相违背的可以推行的礼仪制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不欲利己误人,乃归直取牛。
(2)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蔻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钱库粮仓的意思。在古代,“帑” 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 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官记载历史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他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贤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
(2)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何害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B.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C.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D.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或国库里的钱财,文中指后者。
B.太宗,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继承者一般称“宗”
C.海内,古人认为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D.朕,秦以前指第一人称“我”,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身为官宦子弟,从小便赴南山读书,他勤奋好学,饱览经史,这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B.萧韩家奴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借炒栗一事劝谏皇上掌管国家应掌握火候,合理有度。
C.萧韩家奴博览经史,擅长从古代圣贤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经验,如借助唐太宗的观点巧妙规劝君主体恤民生。
D.面对君王提出的问题,萧韩家奴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而是坚持坦诚相答,如此表现也令君主深受触动。
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13.萧韩家奴为什么认为穆宗是国家创业以来的贤主之首选?请结合文本简要阐析。
答案
1、D“不用”,不得担任,不被任用;“以”,介词,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用”后面需要停顿,排除A项、C项。“为时大儒”为判断句;“是用”,因此的意思,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文辞之职,乃是国家的荣耀,不是有才华的人不得担任。凭你的文才学识,可以算是时下的大学问家,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
2.B“用于下对上或平级之间”错误。讽谏,用于下级对上级,不用于平级之间。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3.C“他当即拒绝”错误。原文“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可见韩家奴并非当即拒绝,而是出去之后,经过思索,又重新书写上去。
4.(1)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他的奴仆得到好价钱把牛卖了,韩家奴不愿有利于自己而耽误别人,于是把钱归还了人家,取回了牛。
(2)总计穆宗一朝(在整个穆宗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在秋山田猎死伤的人数。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是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广泛地阅读经书史集,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他的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不愿自己获利却耽误了别人,于是归还钱取回了牛。统和二十八年,担任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和他人)共同主持三司使的事务。重熙四年,升任天成军节度使,调任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华,让他做诗友。(皇上)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回答说:“臣只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还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经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委婉地劝谏。皇上大笑。提拔他为翰林都林牙、兼任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他:“文辞之职,乃是国家的荣耀,不是有才华的人不得担任。凭你的文才学识,可以算是时下的大学问家,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益被亲近信任,每次入宫侍奉,(皇上)都要赐给座位。遇到喜庆的日子,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诗文唱和,君臣之间无比投合。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劝谏。适逢有关部门上奏,说皇上在秋山狩猎时,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在史册上。皇上看见了,命令他删去。韩家奴出宫后,又记录下来。后来有一天,被皇上看到,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自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觉得奇怪,问他:“穆宗贪酒,喜怒无常,把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虽然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安居乐业。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上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重熙十五年,下诏编写礼典,申明礼义,肃正法度。韩家奴受诏之后,广泛考证经书典籍,从天子到平民,礼仪制度可以推行于世,又不和古制相违背的,编成三卷,进呈给皇上。又接受诏令翻译各种图书,韩家奴想让皇上通晓古今成败,翻译了《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当时皇帝因他年老,不能胜任朝拜之事(经不起朝会拜见的辛劳),任命他为归德军节度使。韩家奴以善于治理著称。皇上派使者慰问他,韩家奴上表感谢。召入朝修撰国史,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5、C
AB项,根据语境可知,“内省嗜欲”与“外罢游幸”在句式上具有对称性,故应在“外罢游幸”前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
D项,“安静”意思是“平安宁静”,为一个字词,作“海内”谓语,构成主谓结构,意思是“天下平安宁静”,整个主谓结构作“使”的宾语,意思是“使海内安静”,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盗贼滋生的原因,是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平安宁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句子可以断开为: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6.D“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说法错误,汉以后,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7.D“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分析有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可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8.(1) 道路漫长险阻,常常逗留很长时间;等到了屯驻地点时,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辆车,很少有返回的。
(2)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年少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驱使,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它。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到损害,不是我的愿望。”便退了钱领回了牛。
统和二十八年,(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韩家奴)同知三司使事。(重熙)四年,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诗友。(皇上)曾经私下里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回答说:“我只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是焦煳的。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原来(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栗子委婉进谏。皇上大笑。
当时(朝廷)下诏天下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年谷既已丰收,钱库粮仓也充实了,然而百姓还是贫困,难道是因为做官的怠慢、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怎样减免才能便利?补役之法哪些可以免除?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我听说近年以来,高丽尚未臣服,阻卜仍然强横,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容忽略。从前,选派富民防备边境,自备粮草。道路漫长险阻,常常逗留很长时间;等到了屯驻地点时,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辆车,很少有返回的。那些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加倍的钱去雇人租车,人们害怕劳苦,半路逃跑,所以戍卒的粮食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渌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理盗贼的方法,(大家)都说:‘严刑峻法。’唐太宗笑着说:‘盗贼滋生的原因,是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平安宁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的多少,完全是由于衣食的丰俭和徭役轻重的缘故啊。希望陛下裁定。”
(韩家奴)被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上)下诏晓谕他说:“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你都要据实记录。”从此(韩家奴)渐渐受到宠爱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给座位。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间无比投合。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规劝讽谏。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关部门上奏,皇上到秋山狩猎,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在史册上记录此事。皇上见到,命他删掉相关记录。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有一天,皇上见到了,说:“记载历史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明君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责问他说:“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皇上默然无语。
9、D句意:臣仅仅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
本题中,“小者熟”与“大者熟”,“则大者必生”与“则小者必焦”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
“使大小均熟”,“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大栗小栗,作主语,“熟”作谓语,“大小均熟”主谓结构,其后断开,排除A。
10.A“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指前者,即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
11.A“从小便赴南山读书”错误。原文是“弱冠入南山读书”,即成年后赴南山读书。
12.(1)皇上跟萧韩家奴交谈,认为他有才华,让他(和自己)做个诗友。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有特别的见闻吗?”
(2)适逢相关官员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大,韩家奴将此事记载在了史册土。
13.(1)穆宗薄徭轻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2)相比之下,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人数较少。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是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他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主管南京栗园。皇上跟他交谈,认为他有才华,让他做个诗友。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成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大臣们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残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好欲望,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多少,都是因为衣食的多少,徭役的轻重不同所致。希望陛下裁定。”
萧韩家奴被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之:“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官员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载在了史册上。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