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旧唐书·元稹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旧唐书·元稹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22: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旧唐书·元稹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B.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C.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D.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犹登科,特指考取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一直沿设至清朝。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也叫丁内艰。朝廷官员在此时应辞官守丧。
D.太和,中国及周边国家古代史上多位帝王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在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元稹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士任宫官,并上书给皇上。
C.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
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体现元稹整顿法度,肃清吏治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
(2)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
5.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侧面描写体现出元稹文章写得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
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完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
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
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B.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C.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D.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始于战国,即帝王侍从官。隋唐时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
B.待诏,唐初置翰林院,凡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使待诏命,唐玄宗时遂为官名,称翰林待诏。
C.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用来谢恩的文体,如《陈情表》,与“疏”相同。
D.刺史,汉文帝始设,以巡行郡县监察各地,后来职权进一步扩大唐代刺史就是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家世显赫,少年丧父,后来家境贫穷,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元稹担任谏官后,事无不言,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于是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士任宫官,并呈献《教本书》给皇上。
C.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也引起与严砺关系深厚的人对他的嫉恨。
D.元稹与白居易齐名,被时人并称为元白。诗作引起当朝宰相令狐楚的欣赏,令狐楚读了元稹的诗作后认为他就是当时的鲍照、谢灵运。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
(2)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
10.元稹身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案
1、A句意: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
“谏垣”作“居”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
“上疏”为一个在固定词语,不可断开,排除D。
2.B“拾遗……一直沿设至清朝”说法错误。应是一直沿设至明朝。
3.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于文无据。原文为“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这里说的是将七个违法乱纪的郎官清除出朝廷,并没有明确这是他出任郎官时的行为。
4.(1)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
(2)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
5.(1)在登第的二十八人中元稹名列第一。
(2)当时谈诗的人将元稹与白居易并称。
(3)当时的宰相令狐楚将元稹比作当今的鲍照、谢灵运。
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他的父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元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二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的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拾遗。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因为下等的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遭到当朝权臣忌恨,让他出任河南县尉。遭逢母丧,服丧期满,授任监察御史官职。 元和四年(809),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省。浙西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澥施以杖刑,孙澥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 与太原白居易友好。工于做诗,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宰相令狐楚是一代文宗,素知元稹诗文造诣,对元稹说:“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等待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元稹因而献其诗作,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今代的鲍照、谢灵运。 太和初年,就任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担任尚书左丞。整顿法度,肃清吏治,将七个违法乱纪的郎官清除出朝廷。四年正月,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元稹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6、D“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的意思是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故在“丧柩还京”后断开,排除B项和C项;“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的意思是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河南”是“尹房式”的定语,不能分开,故在“河南尹房式”前断开,排除A项。
7.C“用来谢恩的文体,如《陈情表》,与‘疏’相同”错误,表是臣子给君王的上书,用来陈述衷情,“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8.D“元稹与白居易齐名,被时人并称为元白”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说这两人齐名才被称作元白,原文“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意思是“当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
9.(1)宪宗召见他应对,询问方针策略。他遭到当朝权臣忌恨,出京担任河南县尉。
(2)我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晚了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
10.①学识颇高,工于诗歌;②关心政事,敢于直言;③整顿吏治,公正刚直。
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他的父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元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二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拾遗。
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因为下等的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遭到当朝权臣忌恨,让他出任河南县尉。遭逢母丧,服丧期满,授任监察御史官职。
元和四年(809),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省。浙西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澥施以杖刑,孙澥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
与太原白居易友好。工于做诗,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宰相令狐楚是一代文宗,素知元稹诗文造诣,对元稹说:“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等待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元稹因而献其诗作,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今代的鲍照、谢灵运。
太和初年,就任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担任尚书左丞。整顿法度,肃清吏治,出任郎官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四年正月,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元稹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