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短诗五首——月夜(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短诗五首——月夜(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08:51: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3.
月夜
“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月亮或月夜。唐诗的绚烂,宋词的华丽,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现代诗歌同样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徜徉现代诗歌这块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的在寒风冷月中的遐想,感受《月夜》的魅力。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他以书法闻名,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
早年留学日本,为“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主将之一;倡导新诗写作,代表
作为《月夜》、《三弦》,亦精擅旧
诗词,著有《秋明集》、《秋明室
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体会短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这是诗歌是新诗文学史上第一首散文诗。它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朗读停顿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月夜场景,请画出诗中意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月夜图描绘出了。
“霜风”
“月光”
“高树”
霜风呼呼地吹,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和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境。
2、怎么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写了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一动一静,渲染了月夜的萧瑟和清冷。暗示了“五四”前夕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黑暗的、萧森的。
霜风和月光指的是黑暗的中国有着思想和文化的迸发。
3、“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中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两句话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这也代表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他们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4、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霜风、月光

并排立着的
“我”和树
没有靠着的“我”
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五四运动”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
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
思想的并立。
追求独立,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 《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待通过诗歌唤醒国人和民族的觉醒。
艺术特点
1、用古诗词意象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从诗情角度出发,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写静,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时空浑远苍凉的背景。第三句由物过渡到人,抒情主人公“我”被推置前台,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2、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3、手法多样,语气委婉。
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拓展延伸
仿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