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课时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课时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09:3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
22 伟大的悲剧
素养目标 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标题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引 如何分析标题的含义。
(1)先看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标题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等。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4)把握标题的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喻体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5)把握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
◎课程导学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表作有《三大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描绘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故事。
二、写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1月左右到达南极点。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得到消息,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点,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本文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日记和书信等,发挥文学想象力写成的。
三、知识积累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指一种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文学体裁。
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①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②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做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③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架构
完成《伟大的悲剧》的自学结构图。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虽然xī rì(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
(2)挪威国旗yào wǔ yáng wēi (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bǎo lěi(堡垒)上猎猎作响。
(3)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shān shān lái chí(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gū fù(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4)在他们身后刮来lǐn liè (凛冽)的寒风。
(5)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yōu xīn chōng chōng(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6)刺骨的寒冷tūn shì(吞噬)着他们已经pí bèi (疲惫)不堪的躯体。
(7)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qīn pèi(钦佩)。
(8)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 lǔ mǎng(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9)从他yǔ wú lún cì (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10)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zhān xié(毡鞋)的底翻过来。
(11)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或者“上天bǎo yòu(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
(12)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è yùn(厄运)。
(13)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zhěng jiù(拯救)他们了。
(14)夜雨朦胧,回望南华山,山腰与夜的黑融为一体,山头的灯火辉煌恰如那hǎi shì shèn lóu(海市蜃楼),映照翩翩起舞的凤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我欣赏那些悉心呵护花草虫鱼的人,更钦佩那些视山水自然为生命的人。
B.绵延千里的沙海,胡杨片片枯死,寸草不生,满目荒芜,台特玛湖几乎被沙漠吞噬。
C.在“孝亲敬老”演讲会上,班长的演讲充满激情,语无伦次,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战友们接连出现的高原反应,让专注于高原医疗研究的年轻军医吴天一忧心忡忡。
〔解析:“语无伦次”,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与“班长的演讲充满激情”不相符〕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在阅读《西游记》中,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删去“在……中”)
B.随着春节临近,粤赣、惠河、广佛等高速公路开始出现车流缓慢。(在“车流缓慢”后加“的情况”)
C.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
D.为了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我校“青苗”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古诗古文阅读和朗诵。(将“提高”改为“提升”)
〔解析: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活动”〕
◎提能训练
你班拟开展以“漫话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8分)
1.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两位,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备选人物:张骞 徐霞客 余纯顺 哥伦布 麦哲伦 阿蒙森
  古今中外,探险的名人不胜枚举:航海家郑和不畏艰险,亲率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示例:探险家张骞坚持不懈,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航海家麦哲伦坚信真理,完成人类首次环球一周的航行。
2.你班正围绕“探险的意义”展开辩论,如果你是正方代表,请针对下面的反方观点进行反驳。(4分)
反方观点:我方认为,探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只会消耗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钱财,搞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是非常不值得的。
正方观点:示例:我方认为,探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而且,探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课文精读
1.按要求梳理斯科特一行人“伟大的悲剧”的行程表。(6分)
时间 1912年1月16日 1月18日 2月17日 3月2日 3月21~29日
地点 近极点的白色雪原上 ①南极点 ③屠宰场营地 ⑤下一个贮藏点 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的帐篷里
事件 发现挪威人树立的路标 ②接受任务,为挪威人做证 ④英国海军军士埃文斯死了 ⑥英国皇家禁卫军上尉奥茨走向死神 剩下的三个人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
2.既是“悲剧”,何来“伟大”?请细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
斯科特一行的“悲剧”体现在:①失败之悲——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②做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③死亡之悲——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伟大”体现在:诚信,具有令人敬佩的风度;坚毅执着,有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的爱。
3.有人认为斯科特一行的所作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我认为斯科特一行的所作所为绝对不是为了寻找刺激。这是一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认识自然,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挑战人类自我的生存极限,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能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类文阅读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 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 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观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 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启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 25日凌晨 1点 35分 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 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登月归来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1.细读全文,把登月的全过程画成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解说。(4分)
  〔思路点拨:此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按照时间顺序画出示意图即可,解说性的文字要简练〕
2.请从内容和形式等角度比较选文与课文《伟大的悲剧》的异同。(5分)
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不同点:课文属于传记文学,重点记叙斯科特一行的所作所为,让读者在了解他们行为的基础上感受事件本身的“悲壮”。而本文属于科学小品文,重点是客观陈述事件经过,对人物的活动着墨不多。
3.斯科特等人错失“第一”,阿姆斯特朗等人成功登月。说说你对胜与败的理解与思考。(4分)
示例:我认为没有完美的胜利也没有绝对的失败。人们总是赋予“第一”太多的赞誉与肯定,以至于错失“第一”变成了千古憾事。殊不知,正是因为有了第二与第一的竞争,才能有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拓展阅读
戈壁风骨
冯文超
  ①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嘬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
  ②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酽又滚烫的茯茶,那温暖一下融化了我……
  ③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訇然的沉重声响,我试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
  ④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
  ⑤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⑥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
  ⑦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寻到“鸡蛇相搏”“仙鹤”“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
  ⑧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来。”
  ⑨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⑩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绝伦,令人叫绝呀!
   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如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
   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转如清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
   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锨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才看见它裸露的根:屈曲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动员凸起的腱肉。如果挖出来,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
   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时,没办法才挖出的。”
   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徜徉在古道西风里的老马,在漫漫跋涉之中倒下了,它的皮肉可能被兀鹰等猛禽所食,但是它袒露的铮铮白骨,是怎样震撼你的心灵啊!
   哦,戈壁的风骨!
(选自《散文》,有删改)
1.“风骨”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赞美白刺根吗?(4分)
“风骨”本义是指人的气概、品格,也指(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作者不仅仅在赞美白刺根,更是通过赞美白刺根来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
2.第①段,作者描写戈壁沙漠的悲壮苍凉,是为了展现什么?(3分)
是为了展现白刺根和养路工生存、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3.第②~ 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白刺根的?(4分)
作者主要从质地坚硬、造型美丽以及生存环境恶劣几个方面来描述白刺根的。
4.“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白刺根在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来,无私地奉献着。文中的养路工也是这样,他们多年扎根边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正是一种风骨,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微写作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微写作。(10分)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课文《伟大的悲剧》中,为了表现探险队员的“伟大”精神,作者运用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斯科特决定为阿蒙森做证;威尔逊博士临死前仍坚持科学观察;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形象。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