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回顾】
篇目 体裁 主要内容 阅读重点
《阿长与〈山海经〉》 散文 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深情地回忆了作者童年时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 长妈妈的可敬可爱(偏重情感)
《老王》 散文 作者以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现了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及对自身的反省。 老王的忠厚善良(偏重品行)
《台阶》 小说 作者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父亲的追求与失落(偏重人生目标)
【群文阅读训练】
(一)世间最贵的书
崔向珍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从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
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虽然定价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2020年第17期《时代邮刊》,有删改)
1.请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4分)
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 →
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
2.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
“无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我”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3.联系上下文,揣摩退稿信的内容,以编辑的口吻把他在信中“嘱咐和鼓励”的内容写出来。(不少于40字)(4分)
示例:你的文章很有可观之处,但是内容略显稚嫩,建议你多读书、多积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再次投稿。
4.本文最后一段与下面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链接材料】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选文中定价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深沉;链接材料中的书虽然刻印粗拙,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思念之情。
(二)剃头匠老李
叶森岚
①初冬的傍晚,夕阳斜斜地披挂在幸福院高高翘起的屋檐上,仿佛一颗熟透的柿子,把院子里几位老人灿烂的笑脸映得通红。老人们夹杂着闽南土话的调笑声此起彼伏,惊得枝头麻雀扑棱棱一阵乱飞。
②老李总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西庄村留守老人比较多,到了月底理发的日子就聚到幸福院里来等他。老李保持着两个月来一次的频率,以免老人们的头发过长,遮住眼睛和耳朵。他的手艺好、动作温和,很受老人们欢迎。最重要的是,他给老人们剃头免费。
③老李的剃头挑子一头先进了院子门,就有眼尖的老人热情招呼:“哟,老李来了!”一杯刚泡好的热茶马上就送到了老李眼前。
④老李笑盈盈地放下挑子,摆好马扎,顺手接过热茶一饮而尽。屁股都没挨着凳子坐,就转身从挑子里拿出大方巾用力抖落几下,问:“今儿个轮到谁先来?”
⑤村头的郝大爷刚舒舒服服地洗完头,头上还冒着热腾腾的水汽,大伙推着让他先。他也没二话,往老李面前一坐:“老李头,给我留点鬓角。上次剃完头回去,路上的孩子们都笑话我的脑袋像圆滚滚的鸭蛋……”
⑥大伙闻言一阵哄笑,揶揄道:“郝大爷,这头就是要剃得亮堂,连你家的电费也省了呀。”
⑦老李嘴上没有接话,手里已经忙活开了。他一只手轻扶郝大爷的脑袋,一只手握着推子咔嚓咔嚓自下往上捋。到头顶的地方发量明显变少了,他斜斜地推过去,用梳子比画着,留着些许头发护住鬓角。推好头,老李从挑子里掏出一盒爽身粉,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粉扑,在郝大爷的额头、脖颈里又薄又匀地拍打一遍,又用软刷细细地扫净毛屑,从额头开始,鬓角、耳根、后颈脖,再绕到脸颊、下巴……最后连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被抚平了。
⑧“得劲!”郝大爷从老李手中接过小圆镜子,细细端详一番,漏风的牙齿挡不住心里满满的谢意。
⑨老李看着第一个“作品”完美收工,这才打开了话匣子:“张大爷,胡子茬也长了,等下我给你修一修。”“赵老兄,喊你几声都听不着,这次再给你把耳朵掏一掏。”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回应他,像自家人唠嗑般自在。
⑩偶尔,老李也会聊聊自己这个月走了哪几个村庄,认识了多少大爷大婶。东聊西扯中,老李的生活像渔网抽丝般扯出来。原来老李退休前是小学教师,儿子们研究生毕业后都在城里安了家,一年难得回来一趟。退休后,他便自己给自己寻了个活计,加入了镇里的义工团队,重新捡起剃头的老手艺。大家对老李更加敬佩了。
“心里有了惦记,手里有了活干,人都感觉年轻了呢!”老李手里的剪子风生水起,他的额头逐渐渗出了细细的汗珠,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仿佛繁星般闪闪发光。
(选自2022年5月17日《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选文以《剃头匠老李》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①交代记叙对象——老李。②点明贯穿全文的线索——剃头。
2.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动作描写。作者用特写镜头记录老李认真剃头的全部过程,动作描写表现了老李剃头技术娴熟、技艺高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3.选文第⑨段中加点的词语“作品”具体指什么?(2分)
“作品”是指老李为郝大爷理好的头发。
4.老李有哪些令你敬佩的美好品质?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4分)
示例:老李不计报酬免费为老人们理发,这种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令我敬佩;老李退休后坚持每两个月为老人们理一次发,这种关爱老人的美好品质令我敬佩。
(三)造屋记
蒋 曼
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即使他跟着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了,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他要修房子。
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醒来时,做不完的活。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
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八岁的孤儿,弱小得像田野上的嫩苗,躲过无数次无妄之灾,长成福星高照的样子。
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
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画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
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座高大、整齐的青瓦房,墙壁是泥水刮得平整的青砖,四棱上线。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树长快了,上不起梁。爷爷年轻时就学会了来日方长。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
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墙虽然是泥土夯的,却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
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而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
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后,成了标准杂工。哪里缺人手,就顶上去。
他和工人都忘记了年龄。现浇水泥要用大量的木板支模,模具成型后再拆木板。爷爷把木板上的钉子挨个取下来,一张板子几十颗,取了一百多张,每张板子节约了好几十的成本。爷爷觉得自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掐着红肿的指头在心里算了好几遍。少睡点觉又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这一辈子没吝惜过自己的力气。
爷爷看着楼房一天天从地里长出来,钢筋都是指头粗,楼板厚实。爷爷粗糙的手摸着扎实的楼房,心里踏实:绝对要管一百年。爷爷守着偌大的三层楼房,满足而空荡荡地睡下。
儿孙满堂的盛况一年只有几天,爷爷自作主张把十几个房间都安排好。一楼背阴的房放粮食,二楼的床垫放在二哥的房里,小孙女喜欢三楼的阳台房,新安好了纱窗。重孙子们的书房刚好避过下午的太阳。回娘家的女儿房里堆着棉被,随便来多少人都能睡下。
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菜地里的菜生气勃勃,种的花最接地气。花园配楼房,楼房有三层,花园几百米。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爷爷一生造屋的经过。(3分)
八岁时,没有屋→①成家,建茅草屋→②壮年时,建青瓦房→③八十五岁时,建青砖楼房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4分)
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爷爷的寂寞状态。
3.文章结尾段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写出了爷爷最后一次造屋圆满成功,一生心满意足;突出表现了爷爷对农村故土、对家人的热爱之情,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主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写爷爷火急火燎回家修房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说说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形象有何异同。(4分)
①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②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
【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祥子曾经是个善良的人,从不抢老弱车夫的买卖,还为老马和小马祖孙俩买包子。
2.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有一辆自己的新车。他一共买了两辆车:第一辆被大兵抢走,之后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第二辆因为虎妞难产死去而被卖掉。
3.《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这部作品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如有勤劳肯干、一心想通过拉车来创造幸福生活的祥子,有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有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的虎妞,有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曹先生,等等。
4.祥子从曹先生家出来,买了一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他要去找小福子,一起到曹先生家里。
5.祥子拉包月的雇主曹先生是个社会主义者,他的学生阮明后来被祥子出卖而被枪毙。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名著《骆驼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以祥子买车又卖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一系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B.小说通过描写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祥子由满怀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成城市垃圾的悲惨遭遇,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C.虎妞大胆泼辣,敢于追求幸福却又好逸恶劳,控制欲极强,她难产而死是祥子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
D.小福子是一个善良、可悲的人物,母亲被父亲打死,父亲又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为了养活弟弟,她不得不出卖身体。
〔解析:黑暗的社会才是祥子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名著《骆驼祥子》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祥子失去第二次买车的钱后,“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但很快,他又挣扎着重新站了起来。
B.祥子在虎妞的资助下,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尽管这车是祥子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但是他拉着它心里也很高兴。
C.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车厂是因为刘四爷想招祥子为女婿。
D.祥子先后在夏家、曹家、杨家拉包月,其中,祥子把曹先生当成“圣人”。
〔解析:A.祥子失去第二次买车的钱后,由于急于买车,便经常和同行抢生意,招来其他车夫的不满,由此可知,祥子不是在失去买车的钱后就“好像死了心”;C.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车厂是因为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D.顺序有误,应是祥子先后在杨家、曹家、夏家拉包月〕
3.《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己的车,却经历了三起三落。将下列六个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B)
①用攒了三年的钱买车 ②用虎妞的钱买车 ③准备用卖骆驼的钱买车
④被孙侦探敲诈 ⑤被大兵抢走 ⑥为安葬虎妞卖车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⑤③④②⑥
C.⑤①③④②⑥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祥子的“三起三落”,都是因为车。第一次,祥子攒三年钱买了车,结果被大兵抢走。第二次捡了骆驼卖了钱准备买车,结果钱被孙侦探敲诈走。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又为安葬虎妞卖掉了〕
【提升训练】
一、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学习氛围,七年级语文组开展了“阅读达人秀之《骆驼祥子》”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1分)
1.活动之初,小名和小著就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展开了讨论,请你共同参与。(3分)
小名:学校要开展《骆驼祥子》阅读成果展示啦,我觉得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做好圈点和批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小著:《骆驼祥子》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通过绘制手抄报、制作人物卡、(1)示例:人物故事会、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征文方式来展示成果。
我:没错,小说主人公是祥子,我们也可以围绕祥子这一人物开展“百家讲坛——我来说祥子”活动,串联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祥子的情感悲剧就涉及(2)虎妞(或小福子)(人物名)。
小著:这个点子好。从小处着手能更深入阅读,我们也可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如话说“洋车夫”、(3)祥子的三起三落(或祥子悲剧的根本原因)。
小名:我们赶紧把想法分享给同学们,一起期待我们的阅读成果吧。
2.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阅读成果如百花齐放,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8分)
(1)【人物评价】一位同学在制作手抄报时,引用了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就蕴含在这两个词里——希望和等待。”他认为这句话能评价祥子的生活,你同意吗?请你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示例:同意。祥子一直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所以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希望;每一次攒钱买车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三次买车的经历,正好反映了祥子的人生在希望和等待。
(2)【片段赏析】阅读《骆驼祥子》的两个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a.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得像皮糖似的。恐怕就在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①请简述“骆驼祥子”这个名称的来历。(3分)
祥子在拉车过程中遭到抢劫,车子被抢走,人也被抓了壮丁。后来,祥子从军营逃跑,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并卖了三十五块大洋。由于这种关系,人们便称呼他为“骆驼祥子”。
②b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 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2分)
二、如果《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有“朋友圈”,祥子发布了一条新的动态信息,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两项任务。(6分)
1.祥子发这条朋友圈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备选图片中哪一张放入朋友圈与情境吻合?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图B与情境吻合。从“不能只管自己,还是得先回去看看”可以看出,这时候应该是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辛苦积攒的买车钱又没了,他欲哭无泪。但同时他又不放心曹家的人,因为曹家这时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他要回去看看。图A刻画的是祥子连人带车被抓的情景,不存在不放心、回去看看等情况。
2.祥子想换个微信头像,曹先生给他找了三张图片,你认为祥子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3分)
A B C
示例一:选择A。骆驼是祥子的绰号,祥子也默认了这个称呼;祥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吃苦耐劳,沉默寡言,有一股“干倔的劲儿”,这与在干旱沙漠中任劳任怨工作的骆驼很相似,因此选择A作为头像,有一定的代表性。 示例二:选择B。拥有自己的车是祥子的梦想,他拼死拼活工作,就是为了买车,所以祥子会选择B作为头像。 示例三:选择C。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希望,代表着美好的事物,祥子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的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走,尽管这样,他仍然没有放弃买车的希望,太阳代表着此时的祥子仍然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圈点批注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请阅读《骆驼祥子》选段,根据批注提示回答问题。(10分)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质疑式批注:祥子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拉车?(2分) 祥子只有挣了钱才能够养家糊口,因此祥子咬牙也要坚持在恶劣的天气里出车拉活。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2.赏析式批注:画线句采用了“铺陈”的写作手法。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言其事,从不同角度反复叙说。此处运用铺陈手法的妙处是:详细地刻画了祥子在暴雨中的情景,突出了他生活的艰难和遭遇的悲惨。(3分) 3.感想式批注:在暴雨中拉车,让我看到了祥子与命运的“抗争”:刚开始下雨时,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但没有停下来;当雨下到狂暴时,“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在水里挣命”;当坐车的不允许他避雨时,他咬着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当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等可见,祥子既同自然(暴雨)抗争,也同社会(坐车的)抗争,更同命运(生活所迫)抗争。 (请结合选段内容阐述“抗争”)(5分)
四、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4题。(12分)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1.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3分)
因为祥子忘了自己的生日是在哪一天,进城后没过过一次生日;人的生日也是车的生日,好记;祥子把车子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希望自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买车的日子是新生活的开始。
2.阅读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对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整整”突出时间之长,“凑”表明钱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准确地表现了祥子这一百块钱来之不易。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加点词语表现了祥子怎样的心理)
“哆嗦”“几乎要哭出来”,既表现出祥子买到新车后激动欣喜的心情,又表现了三年来拉车攒钱的辛酸。
3.从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
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4.结合原著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3分)
祥子用三年时间攒钱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再次买车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后来,为了给虎妞办丧事,他被迫卖掉了虎妞为他买的二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