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一单元复习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一单元复习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19:3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主题五:隋唐时期时期
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3.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4.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5.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单元线索
隋唐时期总特征:
封建社会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思维构建
唐朝
隋朝
政治—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
文化—唐诗、书法、绘画
社会风气—开放
对外交往—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
繁荣
开放
隋文帝——开皇之治
隋炀帝——大运河、科举制
东汉
吴国
229年
魏国220年
蜀国221年
三国
魏灭蜀
263年
西

266-
316年
东晋
(317-420年)
383年 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
前秦
统一北方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朝(439-581年)
南朝(420-589年)
宋→齐→梁→陈
南北对峙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特征:江南地区的开发
民族关系特征:民族交融
政治特征:
政权并立

x
隋朝

x
统一全国
温故知新
第一章 “繁荣”之盛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制度创新
教师指导
隋 文 帝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统一 时间
灭掉
意义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589年
陈朝
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分裂后又统一的朝代 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春秋战国 秦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隋
辽宋夏金 元
核心考点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师指导
隋 炀 帝 大运河 时间 目的
概况 点 段 河 意义 科举制 过程 意义 隋朝灭亡 原因 605年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交流,
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教育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统一短暂的王朝
秦、西晋、隋
原因:统治腐朽、暴政而亡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繁荣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制度创新
政治上: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政治上: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政治上: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用人上: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共同治国措施?
①整顿吏治;
②重用人才;
③发展经济;
④注重文教。
【唐诗里的隋朝】
汴河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复习目标: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史实,从制度、经济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请你仔细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1)右图描述的是____________?
(2)运河两端城市及现今名称:
A.________指今____________
B.________指今______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隋朝大运河
北京
杭州
涿郡
余杭
江南河
邗沟
通济渠
江南河→
邗沟→
通济渠
永济渠
一条大运河
两千多千米
三点
四段
五河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经济发展
涿郡
余杭
【合作学习与探究一】
科举制度的创建 概况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②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③  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 加强了④  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⑤   选拔的范围。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官吏 
 皇帝 
 进士 
 考试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知识拓展-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朝
明清
分科考试
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
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1905年
科举制废除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
僵化、直至废除
以积极影响为主
以消极影响为主
【唐诗里的政治】
开元贞观事,身得见全盛。
复习目标: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
秦朝中央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
明朝中央机构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
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①   敢于直谏,被唐太宗喻为 “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② 和
③   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房谋杜断)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④   制;制定法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三省六部 
 杜如晦 
 房玄龄
 魏征 
知识拓展-选官制度的演变
1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
3
察举制
征辟制
汉朝
5
科举制
隋唐
4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2
军功爵制
战国
6
明清
八股取士
范围:以世家贵族为主——平民
标准:门第家世——才能学识
方式:推举——公开考试
趋向:制度化、公平、公正
演变特点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唐玄宗 李隆基
“开元盛世”
打击贵族,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基础);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唯一女帝 武则天
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重用贤能,在贤相  和  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姚崇 
 宋璟 
知识拓展-历史上的盛世之治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盛世-汉武帝
洪武之治-明太祖
永乐盛世-明成祖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开皇之治-隋文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
盛世局面
启示
原因
表现
统治者勤于政事,善用人才
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民族交往和交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善用人才,重视吏治
稳定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①以民为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②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
曲辕犁
筒车
唐三彩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蜀锦
农业、手工业、商业
“坊”为居民区
“市”为商业区
商业 都城   规模宏伟,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长安 
唐朝女子骑马雕塑
《簪花仕女图》
《弈棋仕女图》
《马球图》
《蹴鞠图》
思考:以下图片显示出唐朝有怎样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社会风气
【合作学习与探究二】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正月...赞普对亲近的人说:“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民族关系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思考: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思考: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文成公主入藏
思考:材料三反映出怎样的民族关系特点?
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
【合作学习与探究二】
【唐诗里的外交】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复习目标: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认识到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外交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派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招提寺
《大唐西域记》
【合作学习与探究二】
民族交往 表现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⑥ ”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⑦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意义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天可汗 
 松赞干布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册封 首领 (1)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__________(受封后的渤海国与内地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___________”)
(2)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__
边疆管理 唐朝先后设置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渤海郡王
海东盛国
怀仁可汗
云南王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1、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件?(“引进来”):
2、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件?(“传出去”):
玄奘西行
遣唐使、鉴真东渡
思考:
唐朝的对外
政策和特点?
开放的对外政策
特点: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对外交往
六渡日本,设计唐招提寺
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合作学习与探究二】
安史之乱 起因 开元末年以后,朝政腐败,①   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过程 755年,节度使②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才平定叛乱
影响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③   ,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④   的局面
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爆发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藩镇割据 
 由盛转衰 
 安禄山 
 节度使 
复习目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隋朝建立
开皇之治
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朱温灭唐:唐朝至此灭亡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北方地区;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朱温灭唐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北宋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黄巢起义
特征:
趋势:
根据所示资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与趋势。
武人治国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分裂之中蕴含统一
隋唐时期
繁荣之盛
开放之世
政治清明
单元小结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制度创新
社会风气开放
民族关系交融
对外交往频繁
1.(2022北部湾)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D
2.(2022达州)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牡丹亭》
A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