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晩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
D. 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3. 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 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 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相关表述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并没有说唐诗宋词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中的“多数是”说法不当,材料一第二段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材料二第二段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富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理解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选项丢掉了限定条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是“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ABD三项读者都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C.“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仅仅是对原作的主旨理解,并没有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所以也就没有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绒线店还带卖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了女孩子刘小红和卖藕的王老之间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熟藕”是联系二人关系的纽带。
B. 街道两旁的店铺,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
C. 刘小红婚后回娘家,小红和老王的对白看似不合情理,却展示了老王对小红如父爱般的深切关心。
D.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表面写熟藕的香味,实则赞美王老淳朴的品质,彰显人与人美好真挚的情感。
5.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即用简洁的文笔,正侧面描写了刘小红的美,人物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便又不再介绍刘小红,用笔新奇,颇具特色。
B. 街坊们在得知小红感染伤寒都来看望她,这一描写照应了开头的“一街的人都喜欢她”,展示了淳朴的民风和友好的邻里关系。
C. 文章对白简洁真实,如小红与妈妈的对白。再加上小红的动作配合,层层递进,最后说想吃“熟藕”,可见其对熟藕的喜爱之情。
D. 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人物出场前也做好了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6. 文章题为《熟藕》,作者却为何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卖其它东西的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
【答案】4. B 5. D
6. 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各家店铺,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②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与王老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周家南货店老板的不近人情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错。文本一第5段写周家南货店的货物,“红蜡烛……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明矾……碱块……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从日常洗衣的用品到死人用的纸钱,品类众多,是为了体现杂货店货物的丰富,散发出自然的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烟火气。并非说生活的贫穷落后。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错。文中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世态风情,如第二段“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其中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地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闲笔不闲,它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不可或缺之笔墨,无则文章显得生硬不真实,缺乏生命力,有则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作者用淡雅之笔描摹了生活用品、饮食特点、风土人情、礼仪风俗等突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示了一幅质朴、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画,为刘小红和王老的出场做足了功课。
第一,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多家店铺,层层铺垫,如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刘小红家的绒线店及王老的土地祠厢房,重点写了周家南货店的“白水窦章”、土地祠厢房的王老及绒线店的刘小红,写出了东街店铺的丰富和特色,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
第二,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幽默风趣地展示了他不近人情、枯燥无味、毫无生趣的性格特点,与后文王老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却充满了温煦人情味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
第三,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其中重点写王老卖熟藕的土地祠厢房,铺面不起眼,在众多的铺面中却显得尤为突出,王老的熟藕良心制作,精良味美,同时他又关爱邻里,与人为善,透露出诚信质朴的优良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二、古代诗文阅读(60分)
(一)文言文阅读之基础部分(本题共3小题,30分)
7. 请按照例句中的句式特点,将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只填序号)
例句:
(1)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
(4)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___________
(5)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___________
(6)被动句:不拘于时, .___________
(7)省略句:(苏子)举酒嘱客 ___________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我持白璧一双,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是寡人之过也。 ⑦大王来操何? ⑧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舆薪之不见。
【答案】 ①. ⑤ ②. ⑦⑩ ③. ①③ ④. ④ ⑤. ②⑥ ⑥. ⑨ ⑦. 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吾乎尔长一日”。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
②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式判断。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我持一双白璧”。句意:我拿了一双白璧。
⑤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们说我吝啬也是应该的吧。
⑥判断句,“是……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啊。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拿了什么没有?
⑧省略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句意:项王当天趁机留下沛公跟他喝酒。
⑨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如今都要被他俘虏了。
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柴草。
故⑤主谓倒装句,⑦⑩宾语前置句,①③状语后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②⑥判断句,⑨被动句,⑧省略句。
8. 指出其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 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转折,却。句意:因此十九年了刀刃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B.表转折,却。句意: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小人的谗言。
C.表并列,又。句意: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表转折,“却”。句意:这样以后却不称王的,没有这种情况。
故选C。
9. 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①(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②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
③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④不这样的话(或否则),你们都将被俘虏!
⑤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的使动,使为边境;“肆”,扩大;“阙”,侵损;“焉”,从哪里。
②“距”,通“据”,把守;“内”,通“纳”,接纳;“王”,占领。
③“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
④“不”,通“否”;“若属”,你们;“为所”,被。
⑤“方”,正;前两个“为”,是;“何辞为”,表反问,何必告辞呢。
(二)文言文阅读之提升部分(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北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入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及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战斗力。
B. 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 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
D. 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13.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
(2)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14. 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张巡由太子舍人的京官,外放为清河县令,政绩突出,有气节讲义气,有因困难来归附的人,倾囊救济相助毫不吝惜。
(2)自古叛逆终究是要被消灭的,一旦叛乱平定,你的父母妻子儿女都要被杀,你怎能忍心干这样的事呢?
14. ①气节坚定;②军事才能出众;③深得民心、军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巡想箭射尹子琦,但辨别不清谁是,于是削蒿草为箭,中箭者发现是草箭就很高兴,以为张巡箭用完了,跑去报告尹子琦,这样就知道了尹的所在。
“巡”作主语,“射”作谓语,“子琦”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句中不能停顿,排除BC。
“走白”作“子琦”的谓语,“子琦”是宾语,动宾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两个“以”意思不同。“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因为。句意:有因为困难来归附的人。《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连词,无实际意义。句意:(酒席上)歌声慷慨激昂。
②正确。“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迫近、逼近。句意:令狐潮率四万贼军逼近城下。
③两个“来”意思不同。“贼若复来”的“来”,来到。句意:贼兵如果再来到。《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语气助词。句意:(商人)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④正确。两个“北”意思不同。“追北数十里”的“北”,敌兵。句意:追击贼兵数十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⑤正确。两个“期”意思相同,都表满一年。“二期”句意:两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句意:一年之后。
⑥两个“官”意思不同。“君祖、父官乎”中的“官”,动词,做官。句意:你的祖父、父亲是做官的吗?“君世受官”中的“官”,名词,官位、官职。句意:你家世代为官。
解说正确的选项是②④⑤。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错。原文“潮遂败走,追之,几获”的意思是令狐潮败退逃跑,张巡乘胜追击,几乎抓住令狐潮。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外放;“最”,突出;“节义”,有气节讲义气;“或”,有的;“困厄”,困难;“振护”,相助。
(2)“夷灭”,被消灭;“一日”,一旦;“妻子”,妻子儿女;“何忍”,怎能忍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由“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可知,是因为张巡气节坚定;
由“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可知,是因为张巡军事才能出众;
由“且得众心,不可留”可知,是因为张巡深得民心、军心。
参考译文: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张巡由太子舍人的京官,外放为清河县令,政绩突出,有气节讲义气,有因为困难来归附的人,他倾囊救济相助毫不吝惜。张巡身长七尺,每当发怒的时候,胡须就都张开,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四百多次,斩杀三百多贼人将领、十多万士兵。每次战斗,并不亲临军阵中,有退却的,张巡早已站在那里,说:“我决不离开这里, 去为我决战。”士兵被他的勇气所感染,无不以一当百。令狐潮率四万贼军逼近城下,城中的人十分惶恐。张巡设置登城的战具,在城楼上安置栅栏,将草捆扎起来灌上油来焚烧,贼兵不敢接近,张巡乘机攻击敌军。历时六十天,大小数百次战斗,士卒吃饭不卸下铠甲,带伤作战,令狐潮败退逃跑,张巡乘胜追击,几乎抓住令狐潮。到达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许远自认为才能不及张巡,请张巡主持军事而自己位于他的下面,张巡接受并没有推辞,许远则专门筹集军粮、整修作战器械。张巡想攻击陈留,尹子琦知道以后,又来围城。张巡对部属说:“我受皇上的恩典,贼兵如果再来到,我应当以死报国!”张巡、许远亲自擂鼓指挥进攻,贼兵溃败,追击了数十里。有一个贼兵大头目身披铠甲,率领着拓羯族近千人的骑兵挥旗要登城向张巡招降。张巡暗中用绳索吊下几十名勇士埋伏在壕沟中。贼头目依仗自己人多不加防备,城上鼓噪起来,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 抓获了贼兵头目。张巡想用箭射尹子琦,但辨别不清谁是,于是削蒿草为箭,中箭者发现是草箭就很高兴,以为张巡箭用完了,跑去报告尹子琦,这样就知道了尹子琦的地方。命令南霁云射他,一箭射中尹子琦的左眼,贼退兵。贼将李怀忠经过城下,张巡问他:“你效力胡人多久了?”李怀忠回答说:“两年。”张巡又问:“你的祖父、父亲是做官的吗?”李怀忠,说:“是的。”张巡说:“你家世代为官,吃天子的饭,为什么要跟随叛贼,剑拔弩张地与我斗呢?自古叛逆终究是要被消灭的,一旦叛乱平定,你父母妻子儿女都要被杀,你怎能忍心干这样的事呢?”李怀忠掩面流泪而去,不一会儿,带着他的几十人来投降。张巡先后说服收降的贼军将领很多,都得到他们拼死效力。十月初九,贼攻城,将士伤病不能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的计谋已经完全穷尽,睢阳不能保全了,我活着不能报答陛下,死了就化为鬼去杀贼吧。”城池被攻陷,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必这样呢?”张巡答说:“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怒,用刀撬开他的口,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就是猪狗,怎么能够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不可以留下来。”于是用刀胁迫他投降,张巡不屈服,也不肯投降,于是被杀害。张巡时年四十九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早春》诗给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首联“来诗”二字亦可证明。
B. 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紧承上联,诗人因读来诗,愁绪也因此更增,感伤自己年华老去,不免心生悲凉。
C. 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虚写,“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反衬悲情。
D. 整首诗基调沉郁,首联“悲早春”含伤春之感,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抒写心中无限幽思,尾联情感丰富而深沉。
16. 本诗的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望乡应未已”,写面对良辰美景遥念故乡从未中断,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②“四海尚风尘”,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而产生世乱未靖之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虚写”说法错误。此处为实写。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以实写春光来反衬悲春之情,为下文铺垫。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意思是: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是对诗歌上截“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的回应,交代作者早已存于内心的悲愁。“望乡应未已”通过“望乡”和“未已”写出作者由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春景而触动了乡愁,因而无法抑制的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四海尚风尘”中“风尘”指战乱,表达了作者忧虑国家安危,世乱未靖,归期无日的伤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观《鹊桥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没有妨碍。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即“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②.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 别时茫茫江浸月 ④. 浴乎沂 ⑤. 风乎舞雩 ⑥. 咏而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岂、暮、茫、浸、浴、沂、舞雩、咏。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所以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① 的结晶。有文艺魅力的作品无一是内在充实的,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泻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② 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③ ,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答案】18. ①厚积薄发/呕心沥血 ②精益求精 ③心甘情愿
19. 有文艺魅力的作品无一不是内在充实的,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是说文艺巨制都是慢慢积淀来的或者费尽心力来的,可填“厚积薄发”或“呕心沥血”。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
②“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一种追求好上加好的精神,可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
③和前面“终不悔”呼应,可填“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勉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无一是”不合逻辑,改为“无一不是”;
二是“倾泻心血”搭配不当,改为“倾注心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毫火针既是火针针灸的专用针具,也是有效治疗疾病的针灸疗法。这种疗法结合了西医学特点,体系完整、安全有效、简捷易学。
毫火针有特制专利针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有技术操作的标准与规范。毫火针适用于多种症状,疗效显著。例如:脉管炎、静脉曲张等症,用毫火针一刺便减缓症状;溃疡久不收口,毫火针一点,去腐生新,很快愈合;毫火针止痛,针出痛止;毫火针治疗面部黄褐斑,散刺在斑上,一周就消失掉,没有疤点等等。
普通毫针、烧针受针具长度规格制约,不能精准量化进针的深度,刺穴深浅需靠手感控制,操作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无论从针具的材质、针身所能携载的热能方面,还是从使用者的临床诊治思路、操作方法方面,毫火针皆有很大的优势。毫火针疗法不仅得到针灸界的推崇,也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
【答案】①什么是毫火针?②毫火针疗效显著怎么样?③毫火针优势是什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段中,根据“毫火针既是火针针灸的专用针具,也是有效治疗疾病的针灸疗法”的概念介绍,和“结合了西医学特点,体系完整、安全有效、简捷易学”的特点介绍,可知此段主要是介绍毫火针这一类事物的基本情况。对此,用问题形式表述可以是:什么是毫火针?
第二段,根据原文“毫火针有特制专利针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有技术操作的标准与规范。毫火针适用于多种症状,疗效显著”中对疗效的介绍及其后的一系列举例,可知这段是对毫火针疗效的介绍,故用问题形式表述可以是:毫火针疗效显著怎么样?
第三段,根据文中“普通毫针、烧针受针具长度规格制约,不能精准量化进针的深度,刺穴深浅需靠手感控制,操作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和“无论从针具的材质、针身所能携载的热能方面,还是从使用者的临床诊治思路、操作方法方面,毫火针皆有很大的优势”的对比,可知该段是对毫火针和其他普通针灸的对比,故用问题形式可表述为:毫火针优势是什么?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仰望苍穹绮梦多,人情自古寄星河。自人类文明伊始,就伴随着对浩瀚宇宙的遥想。嫦娥奔月的神话,仕女飞天的壁画,屈原《天问》的哲思……无不寄托着中华儿女探索宇宙的愿景。
九天揽月书传奇,星河璀璨任遨游。自1956年迈出航天事业第一步开始,中国航天人在长达65年的探索历程中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习近平主席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一代代航天英雄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坚挺身躯,一座座航天丰碑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作为新一代青年,你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以及自身肩负的使命?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玉兔”二号月球车巡视探测月球,从古人的异想天开到今天的梦想成真,我们走过了太久远的历程。但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并不足以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苍穹,我们深知,没有航天人“超越自我、永不懈怠”的航天精神,没有整个民族不断探索和超越的精神,我们只能靠笃信传说演绎夸父逐日的浪漫。
正是因为航天人不断探索,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方便,我们的向往才能更加辽远,我们的梦想才能更加瑰丽。航天探索使我们拥有了卫星通信技术,让我们全球互联,转瞬间我们又向万物互联进发;正是不断地探索让55颗北斗组成天网,实现全球定位;正是不断地探索让我们拥有了利用空间技术研发的新药物,未来我们可以把更广大的福祉赠送给世界的人民。
面对困难,我们不断挑战,面对未知,我们不断探索。在漆黑的夜空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打开了探索太空的大门;面对未知的月球背面,我们不断探索终于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面对遥远的火星,我们不畏路途险阻,终于看到橘红的大气层,蓝色的夕阳。
在航天视野发展过程中,嫦娥二号曾因技术问题差点无法顺利升空占领轨道。在关键时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带领北斗集团全部员工没日没夜地工作,谢军曾累到一天多次晕倒在现场,就是这样不停地工作,突破了人体的极限,终于在截止时间前二个小时完成任务。我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杨利伟小时候性格内向,胆小懦弱,他不断地突破自己性格的缺陷,终于由一个怕爬十五米竹梯的小男孩变成了我国进驻太空第一人。
我们的生活和奔赴太空并行在不同的轨道,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航天精神,同样需要自力更生,挑战自我。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把外在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有挑战我们的极限,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精彩,才能够体悟到我们的先民对宇宙怀有的最朴素最真挚的热爱。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航天精神,能够像航天人那样独立自主,不停探索,不停超越。火星将不再遥远,宇宙将不再遥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从上古时代写起,点明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渊源:中华儿女探索宇宙的愿景。
第二段则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在指出一系列航天成就的同时,总结出其中体现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既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超越自我、永不懈怠。自力更生,既是中国航天史的心酸过往,也是我们得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根基。自主创新,既体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实力,也蕴含了一代代航天人牺牲自我、不懈研究的精神。超越自我,就是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克服自身弱点,提升自身能力,不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而是不断跨越一个个新的起点。永不懈怠,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持续努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国航天才能不断为民族赢得尊严和自豪。这种精神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激励青年不断前行。“航天精神”会激励我们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存在两个层次的对比关系,考生在审题时要挖掘出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凸显文章的逻辑性。(1)同向对比,明确从“古”至“今”的连贯性。材料第一段通过古代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体现出探索太空的愿望在我国由来已久,这就与材料第二段中“积淀”“深厚博大”相呼应,体现出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精神特质。(2)反向对比,领悟由“想”到“做”的差异性。材料第一段中的“寄托”“愿景”与材料第二段中“从未停下”“接续奋斗”形成反差,引导考生要揭示出实干、拼搏精神的价值。
写作时,可以从“精神挖掘”角度立意。从航天精神的内涵起笔,挖掘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然后将这种精神与各行各业的奉献者、创造者相关联,进而以点带面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也可以从“辩证思维”角度立意。从“寄梦星河”与“遨游太空”的古今对比中,分析出“梦想”与“实干”的辩证关系,即梦想是实干的动力,实干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最终将立意落在通过“拼搏实干”实现“中国梦”这一中心上。还可以从“精神传承”角度立意。从“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得出“精神传承”是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这一结论,进而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例中印证这种精神传承的价值,最终将论述引向对“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使命的论述。
立意:
1.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
2.凌空飞天征寰宇,我辈正是掌舵人。
3.弘扬航天精神,圆梦穹顶之巅。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晩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
D. 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3. 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 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 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绒线店还带卖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了女孩子刘小红和卖藕的王老之间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熟藕”是联系二人关系的纽带。
B. 街道两旁的店铺,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
C. 刘小红婚后回娘家,小红和老王的对白看似不合情理,却展示了老王对小红如父爱般的深切关心。
D.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表面写熟藕香味,实则赞美王老淳朴的品质,彰显人与人美好真挚的情感。
5.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即用简洁的文笔,正侧面描写了刘小红的美,人物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便又不再介绍刘小红,用笔新奇,颇具特色。
B. 街坊们在得知小红感染伤寒都来看望她,这一描写照应了开头的“一街的人都喜欢她”,展示了淳朴的民风和友好的邻里关系。
C. 文章对白简洁真实,如小红与妈妈的对白。再加上小红的动作配合,层层递进,最后说想吃“熟藕”,可见其对熟藕的喜爱之情。
D. 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人物出场前也做好了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6. 文章题为《熟藕》,作者却为何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卖其它东西的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
二、古代诗文阅读(60分)
(一)文言文阅读之基础部分(本题共3小题,30分)
7. 请按照例句中的句式特点,将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只填序号)
例句:
(1)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
(4)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___________
(5)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___________
(6)被动句:不拘于时, .___________
(7)省略句:(苏子)举酒嘱客 ___________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我持白璧一双,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是寡人之过也。 ⑦大王来操何? ⑧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舆薪之不见。
8. 指出其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 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文言文阅读之提升部分(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北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入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及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 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 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 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
D. 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13.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
(2)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14. 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早春》诗给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首联“来诗”二字亦可证明。
B. 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紧承上联,诗人因读来诗,愁绪也因此更增,感伤自己年华老去,不免心生悲凉。
C. 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虚写,“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反衬悲情。
D. 整首诗基调沉郁,首联“悲早春”含伤春之感,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抒写心中无限幽思,尾联情感丰富而深沉。
16. 本诗的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观《鹊桥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没有妨碍。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即“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所以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① 的结晶。有文艺魅力的作品无一是内在充实的,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泻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② 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③ ,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毫火针既是火针针灸的专用针具,也是有效治疗疾病的针灸疗法。这种疗法结合了西医学特点,体系完整、安全有效、简捷易学。
毫火针有特制专利针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有技术操作的标准与规范。毫火针适用于多种症状,疗效显著。例如:脉管炎、静脉曲张等症,用毫火针一刺便减缓症状;溃疡久不收口,毫火针一点,去腐生新,很快愈合;毫火针止痛,针出痛止;毫火针治疗面部黄褐斑,散刺在斑上,一周就消失掉,没有疤点等等。
普通毫针、烧针受针具长度规格制约,不能精准量化进针的深度,刺穴深浅需靠手感控制,操作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无论从针具的材质、针身所能携载的热能方面,还是从使用者的临床诊治思路、操作方法方面,毫火针皆有很大的优势。毫火针疗法不仅得到针灸界的推崇,也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仰望苍穹绮梦多,人情自古寄星河。自人类文明伊始,就伴随着对浩瀚宇宙的遥想。嫦娥奔月的神话,仕女飞天的壁画,屈原《天问》的哲思……无不寄托着中华儿女探索宇宙的愿景。
九天揽月书传奇,星河璀璨任遨游。自1956年迈出航天事业第一步开始,中国航天人在长达65年的探索历程中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习近平主席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一代代航天英雄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坚挺身躯,一座座航天丰碑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作为新一代青年,你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以及自身肩负的使命?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