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爱因斯坦
①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②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③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问题,比如水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④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十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⑤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⑥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池水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⑦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⑧我曾想,如果在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⑨待神智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⑩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演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此后,我一直对存在高维世界的可能极感兴趣。像许多孩子一样,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入别的多维空间,探索我们看不见的平行宇宙,在那里能很容易使通常的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我长大后想知道,是否在百慕大三角洲神秘失踪的船只进入了一个空间漏洞,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
(节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等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我喜欢坐在离它们很近的地方经常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使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C.第(9)段中加点的“冥冥世界”指的是: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鲤鱼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生物的世界(即人类世界);“熟习的自然规律”指的是:有鳍才能运动。
D.文章中说到“鲤鱼‘科学家’”时,都要把“科学家”加上引号。这里引号,表示所引的词语有特殊意义,它不同于我们通常使用的“科学家”一词的含义,而是假想的鲤鱼世界里的“‘有智慧’的鲤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有误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既表示对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对爱因斯坦探索宇宙的意义的理解,也表明自己一生求索的目标和对自己探索宇宙本质的意义的认识。
B.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从而激发了自己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
C.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提出了高维数世界的说法,引起了超维空间旅行,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使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D.水中的睡莲由于遭遇一场雨而在水波的冲刷之下摇摆不定。在鲤鱼们看来,这将是令它们困惑不解的事情。作者推测,鲤鱼“科学家”由此会杜撰出某种“力”,并认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就是因为有一种它们看不见的神秘的力对睡莲起了作用。
E.在文中,作者思考“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而鲤鱼“科学家”却不懂思考。可见人类与鲤鱼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3)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摘编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材料二: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创新人才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中国学生在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国、日本学生,但是实践能力较低;中、英、日学生在思维独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更突出表现在创造性人格类型的差异上。
(摘编自林崇德《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
材料三:
2019年5月,近1800名青年科学家从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425个相关赛事中脱颖而出,参加由英特尔赞助的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ISEF)。
该赛事原本是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旨在鼓励中学生创新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在英特尔冠名赞助之后,其参赛范围才逐渐扩大到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中科学竞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杯”之美誉,参赛学生人数也不断扩大到全球的数百万名中学生。
中国区ISEF参赛选手均是从“全国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等国内顶级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截止到目前,已有超过500名中国学生的300多个项目入选决赛,并获得了300多个奖项。
(摘编自《英特尔ISEF:中国学生角逐国际大奖》)
材料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发人深省,一个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灌输式的培养方式间接养成了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惯性。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中学和高校密切合作。高校与中学之间应展开深度合作,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达到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目的。
研究显示,创新人才与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正相关,因此不能以成绩拔尖作为衡量标准。要制定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运用选拔性识别和过程性识别进行综合选拔。同时,也要妥善化解创新能力培养和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为创新人才提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
(摘编自《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 下列对“创新人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人才既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
B.创新人才在某些方面开展创造性劳动,通过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C.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全球共识,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数百万中学生参赛。
D.创新人才与其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正相关,一些创新人才可能无法仅凭高考成绩升入大学进行深造。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来道雄对鲤鱼世界的遐想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好奇,这对于他长大成为物理学家有一定的作用。
B.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强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人才。
C.不同国家青少年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在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性人格类型方面,与英日学生不完全相同。
D.中国参加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的选手为国内青少年科创类赛事的佼佼者,他们在ISEF决赛中已获得三百多个奖项。
4.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材料二:
高鹤说,在对天文学认识转变的过程中,我曾经多次想过放弃。最接近离开天文是在硕士阶段,那个时候人生又来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社会,从事怎样的工作成了首要问题。我当时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学习我感兴趣的天文,将来的出路可能无非是天文台研究员或高校教师,而这两个职业都不是高薪职业,选择了就只能甘受清贫。面对北京的高房价,我动摇了,想要通过考取保险精算资格证,成为一名薪酬高的精算师。经过四年天文学专业课的培训,我很快通过自学就完成了保险精算资格的7门课的考试,只差最后2门经济学基础课就可以获得从业资格了。
但在自学和备考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在做那些财务报表和保险分析的时候,我感觉不到一丝快乐和成就感,这与做天文学研究的过程截然不同。在做天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次小小的突破,哪怕只是几行代码成功运行都会使我有说不出的兴奋。在临近硕士毕业时,我最终下定决心继续学习天文,物质上清苦一点,可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值得的。现在想来,或许就是心底一直埋着的那些关于星空的问题在指引着我吧,也许这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吧。经历过这些波折,再开始学习,目的变得更单纯了,做事情也更纯粹了。纯粹地从科学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推翻自己。
(选自《他们为什么爱上基础学科》)
材料三:
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究自然、创新科技的渴望和冲动,是促进科学发现的最原始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好奇心和创造力紧密关联,为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转型。传统学习方式下,少年儿童在层层选拔过程中好奇心逐渐丧失、创造力逐渐萎缩。我们需要做出对应性改变,对学前儿童和义务教育初期阶段的儿童区别对待,借助不同的模式有差异地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选自(《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材料四:
从科学的根本来说,一切创造性的发现和研究本质上都是非功利的。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之心才能进入创造的状态,不能老想着做出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因为有好处的事情都是根据既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创造性是要打破既往的约束,开拓出新的东西,所以功利心太重了不可能做出非常好的创造性工作。
你做科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你获得荣誉也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你的真理而向你由衷的致谢,当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时,民族还能有什么希望?所以,要想真正营造出创新的氛围,国家就必须要在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上下功夫,让吹牛的代价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把奖金和荣誉颁发给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心,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否则,即便某些东西暂时做的还不错,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最终还是会落后的,甚至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吴国盛《中美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5.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B. 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C. 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D. 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来道雄起初想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但通过研究,他确信他那时只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
B. 加来道雄建造的仪器成功产生了他期盼的实验结果,这使他感到了欣慰,让我们看到兴趣带来了科研的快乐。
C. 从文中“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其实就是他本人按照计划而进行学习、研究、实验等自我进步的历程。
D. 高鹤对从事天文学研究有过动摇,说明从事科学研究要面临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不能两全的矛盾问题。
7.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鹤在对天文学认识转变的过程中,曾经多次想过放弃,这主要来自北京的高房价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B. 高鹤经历过那些波折后再开始学习,目的变得更单纯了,做事情也更纯粹了,这说明选准方向很重要。
C. 让青少年保持科学兴趣,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这个群体的科学家潜质。
D. “老想着做出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这与创造性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是难以开拓创新的。
8.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些方面对成为科学家较为重要?请你加以概述。
9.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其好奇心、科研兴趣常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请结合本文进行概括。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B
(2)CE
(3)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②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③“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同样,人类“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解析】(1)B、“我喜欢坐在离它们很近的地方经常进入对方的世界”错误,原文表述为“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
(2)C、“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错误,原文“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这是一种假设,选项未然说成已然;E、“可见人类与鲤鱼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是有极大区别的”无依据。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从“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演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2~4.【答案】C、B、①确立适合人才创新力发展的教育理念。②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③制定科学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④搭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平台。
【解析】1. C.“每年都吸引了”说法错误,原文是“参赛学生人数也不断扩大到全球的数百万名中学生”。
2. B.“创新人才强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理解错误,原文是“创新人才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3. 结合“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中国学生在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国、日本学生,但是实践能力较低;中、英、日学生在思维独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更突出表现在创造性人格类型的差异上”“一个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灌输式的培养方式间接养成了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惯性”“要制定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运用选拔性识别和过程性识别进行综合选拔。同时,也要妥善化解创新能力培养和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为创新人才提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5~9.【答案】D、A、A、【参考答案】①做科学研究要打好理论基础;②要敢于大胆尝试;③要坚守初心,热爱科学;④去除功利心,追求精神满足;⑤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对真理的热爱,保持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创造力。、【参考答案】①家长的不理解;②现实职业的困扰、物质诱惑、功利心的考验;③教育制度的束缚,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错,原文第一段“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说的是在开展实验前没有考虑到困难的因素,选项中的“无视”是不怕的意思。
B.“确定实验方案”错,根据原文“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可知,他是一直研究科学文献,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准备实验材料,而不是先确定实验方案。
C.“筹建实验室”错,由原文“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可知,“我”建造的是“云室”,而不是“实验室”,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起初想……但通过研究,他那时只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理解错误,选项的意思是他起初的想法是不能实现的。由原文结尾“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和开头“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可知,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建造成功,正是建立原子对撞机所所必需的,可见他的实验是成功的。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曾经多次想过放弃,这主要来自北京的高房价所带来的生活压力”错误,由原文“我曾经多次想过放弃。最接近离开天文是在硕士阶段,那个时候人生又来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社会,从事怎样的工作成了首要问题”可知,高房价的压力、工作的选择问题只是最近一次想放弃的因素,不是他多次想放弃的主要原因。
故选A。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概括出:做科学研究要打好理论基础。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概括出:要敢于大胆尝试。
结合材料二“或许就是心底一直埋着的那些关于星空的问题在指引着我吧,也许这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吧”概括出:坚守初心,坚定方向。
结合材料二““我最终下定决心继续学习天文,物质上清苦一点,可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值得的””材料四“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之心才能进入创造的状态”概括出:去除功利心,追求精神满足。
结合材料三“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究自然、创新科技的渴望和冲动,是促进科学发现的最原始动力”“好奇心和创造力紧密关联”材料四“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心,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概括出: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对真理的热爱,保持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创造力。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概括出:家长的不理解。
结合材料二“如果继续学习我感兴趣的天文,将来的出路可能无非是天文台研究员或高校教师,而这两个职业都不是高薪职业,选择了就只能甘受清贫。面对北京的高房价,我动摇了”材料四“功利心太重了不可能做出非常好的创造性工作”概括出:现实职业的困扰、物质诱惑、功利心的考验。
结合材料三“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转型。传统学习方式下,少年儿童在层层选拔过程中好奇心逐渐丧失、创造力逐渐萎缩”概括出:教育制度的束缚,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