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08: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思考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BC770年—BC221年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思想家的学说,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前770年
平王东迁
前221年
秦朝统一
前256年
秦灭东周
前476年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前356年
商鞅变法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
因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因各国连年战争而被称为“战国”。
西汉末年刘向编撰《战国策》,始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
阅读教材9到10第一段(文字、图片、学习聚焦)并结合下面材料回答,
①春秋后期,齐、晋两国国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溃表现?
②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动荡的发展趋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崩溃。
①周王室衰微;②诸侯势力崛起;③权力下移,国家分裂。
国家在分裂动荡中寻求统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尊王攘夷)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战国策〉书录》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
—《左传·桓公五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luo,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射中王肩
楚王问鼎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为何变化?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
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
公元前1046年
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春秋争霸战争 VS 战国兼并战争
分析对比
相同点: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同点: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性质。
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各民族华夏认同的过程?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少数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③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④华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得到发展。
——落实学习聚焦1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
民族大交融
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资治通鉴》
学习聚焦:
(春秋战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孔颖达: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1、农业:①农具(耕作方式)、②土地制度、③水利工程
(一)春秋战国经济发展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
①多种金属货币大量出现
②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官府控制商业(“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秦相国吕不韦,由仕而商,成为成功的大商人后,又由商而仕立国定君。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2、手工业、商业:
城市的发展——商业都会兴起
燕都蓟
齐都临淄
赵都邯郸
魏都大梁
韩都郑
秦都咸阳
楚都郢
工商业的发展会对春秋战国的阶级结构产生怎样的冲击?
反映在思想文化的领域出现什么现象?
富国强兵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大发展;地主阶级壮大;兼并战争剧烈。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运动
1、背景:
2、目的:
春秋时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战国时期
公孙鞅,又称卫鞅。
后封于商,后人称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
商鞅变法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二)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推动社会转型: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建立君主专制。
列举商鞅变法的内容?
归类?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战国初期)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前386-前381)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领域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1
2
3
政治
经济
军事
④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⑤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商鞅,约前390—前338
⑥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小农经济,扩大赋税,增强国力。
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国家对人口的管理。
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商鞅变法
评价重点:①为秦统一奠基;②推动秦国社会转型。
(1)积极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3)成功原因:统治者支持;政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改革措施得以准确执行)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问题探究——商鞅变法的影响及其成功原因分别是怎样的?
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大变革
政治变化: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关系: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铁犁牛耕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奴隶主贵族没落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夺权”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土地阶级崛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
物质基础
宽松环境
阅读教材12页: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原因?——13页思考
(一)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2、政治:①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②诸侯为争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士阶层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没落贵。
儒家开创者。
思想家,政治家。
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孔子对政治重建提出怎样的见解?
核心——“仁”
①民众:关爱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①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等级秩序)。
②周游列国宣传礼制。
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②整理六经。
③传世《论语》
教育家
三、百家争鸣
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老子,生卒不详。姓李名耳,又称老聃。
春秋晚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哲学家。
哲学:
①朴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 ①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②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老子对政治重建提出怎样的见解?
三、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①人性论: “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渗入)入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②政治思想:
提倡“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
元代追封“亚圣”。
1.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③荀子——(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人性论: “性恶论”
②政治上:“隆礼重法”;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荀子:名况,字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子》。
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老子:“道”、朴素辩证法、唯物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战国)崇尚逍遥自由。
2、道家
老子、庄子
3. 阴阳家:邹衍(战国),五行创始人。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三、百家争鸣
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 。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墨翟,战国初年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4.新出现的主要派别:墨家、法家(代表阶级、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韩非:战国时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孤愤》、《五蠹》。
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
三、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直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历时145 年,几乎与田齐政权相终始。
根据材料,比较儒、道、墨、法四家在治国思想上的异同。
仁、礼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反对战争
以贤治国
重刑罚
以法治国
问题探究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百家争鸣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 ,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阶段特征——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
地方制度变革 分封制--郡县制 选官制度变革 世官制--任命制 (举荐、军功爵) 强化统治
加强基层管理 强化法治 发展军事 加强思想控制
管仲改革:构建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国野分治。国中设二十一乡;对于野,以30家为一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设大夫,全国设五属。 李悝变法:李悝在政治上削弱世卿世禄的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方针,把禄为授予有功于国家的人。 吴起变法: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 商鞅变法: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公元前354年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主张国君集权于一身,,把官吏的设置、任免、考核、赏罚、及生杀之权都掌握在手中。 商鞅变法: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李悝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商鞅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增加连坐法 , 轻罪用重刑。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主张君主治国理政必须明法察令。 李悝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吴起变法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严肃军纪。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加强地方管理,促进中央集权。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特权,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加强了君主集权。
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在争战中占据优势。
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解放、大融合、大变革的时代:
1、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地制流变,转公为私,经济发展;
3、思想大解放:时局动荡,救国救民,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4、民族大交融:战争冲突,频繁往来,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5、社会大变革:诸雄争霸,适者生存,变法运动,富国强兵。
本课小结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
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列国林立
华夷分离
奴隶社会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