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背诵诗歌,炼字悟情。
置身诗境,体会洞庭湖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
缘景明情,领悟杜甫暮年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境,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景物特征;推敲字句,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诗中的意境;知人论世,能走近诗人,解读人物内心世界,感知诗人的忧思情怀。
难点:诗人为何会“涕泗流”,这是怎么的一种感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媒介及方法
多媒体教学:演示杜甫的生活轨迹,突出分析晚年的“飘零”;用示意图概括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方法:情境引导(师 生)——问题设置(师)—— 思考 讨论 交流(生)—— 形成观点(师 生)——拓展延伸(师 生) —— 总结(师)
教学过程
画面导入,奇思妙想
教师播放一组图片,学生想象并描绘画面。
登楼高楼,一览洞庭 (环节:自读思考——小组讨论——生成答案)
1.结合诗句,用简要的语句描述你能想象到的景物。
2.用词语概括你想象到的画面特征。
3.推敲“坼”与“浮”字
【小结】
1.境界:广阔浩瀚的洞庭水将吴楚地分割,遍布东与南,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水中飘荡沉浮,景象壮阔。
2.两个动词的艺术魅力:“坼”字重于力度,强调湖水的磅礴气势,湖面的宽广;“浮”字重于灵动性,飘荡之感具有包容的特征,更衬出湖面的广阔博大
(三)走近老杜,缘境明情(环节:思考——小组讨论——生成答案)
1.结合诗句,联想想象,描述此时杜甫的形象。
2.结合杜甫的思想及作品(诗句)阐述“涕泗流”。
3.朗读诗句,朗读作品。
【小结】
1.此时杜甫已经是57岁的高龄,年老体衰,身患多种疾病,终日于舟中度日,漂泊江上,物质匮乏,精神空虚,无人照料,无人安慰,江上寒冷,不利于养病,更不利于养心,再加上北归无望,这沿途的漂泊终无尽头。孤独病痛缠身,老年更盼落叶归根,这天地间的沙鸥注定用漂泊在西南的天地间结束漂泊。
2.壮年的理想,长安的困守,蜀地的坚持,末年的孤舟漂泊,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在诗作中体现:从《兵车行》、《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到《春望》、“三吏”、“三别”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直到绝笔诗中的“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3.为何落泪?从诗境上分析,是眼前的辽阔引发了自身年老飘零的孤苦感,是内心涌起的国家愁思,战事不断的悲愤感。从根源上看,是作者的内心希望全无,于国于身都不能再有建树的伤心无助。当他想到“致君尧舜上”——使君王比历史上的尧舜更贤明的宏大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当他想到“苍生有环堵”——人民不再露野、百姓有房安居的高尚理想化为乌有,当他想到他的“立国自有疆”——反对向外扩张、主张安边定远的思想终成泡影,又怎能不“凭轩涕泗流”昵 “凭轩涕泗流”,正是这种关怀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的真实流露。
(四)景情对照,拓展延伸
1.景与情的特点:开阔宏伟的境界,沉郁悲愤的情感。
2.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3.缘景明情,结合诗境为暮年杜甫画像。(课下完成)
4.赏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小结】 A云破月来,讲云与月的关联,云散开显出了月,花弄影,花与影相关,花在摇晃,好像在逗弄影子,破、来、弄三字将云、月、花、影四种意象动态的串联起来,表现出一种活力。在这一句中还隐含着一个意象——风,因为有风,所以云会散开,花会摇摆。这句词中有两个字用的极妙,“破”“弄”。云实际上没有破 只因月来 感觉仿佛云朵破裂,花也不曾弄影 月光透过云层 影子自然有了变化 实则花不曾动。
B渺小、孤寂、凄凉、令人哀伤。
附:板书设计
登 礼赞洞庭
岳 感怀身世
阳 杜 悲愤忧国
楼 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