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09:2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古代诗歌五首
基础积累
重点字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①,独怆然 ②而涕③下。 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然:悲伤的样子。③涕:古时指眼泪。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荡胸生曾云⑤,决眦入归鸟⑥。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⑧。 ①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②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③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④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⑤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⑥决眦(zì):眦:眼眶。眼眶(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⑦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⑧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登飞来峰①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 ①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②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③闻说:听说。④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⑤缘:因为。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①腊酒:腊月所酿造之酒。②足:足够,丰盛。豚(tún):小猪。此处代指猪肉。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⑤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丰收。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古风,古人之风度。⑦若:如果。许:容许。闲乘月:趁月明之时出外闲游。⑧无时:不定时,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①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②。落红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④。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④花:比喻国家。
文学常识
1、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 [3] [25]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和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2、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4、“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主要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5、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6、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试题精选
一、积累运用
1.按诗文原句填空。
(1)念天地之悠悠,       !
(2)        ,阴阳割昏晓。
(3)        ,自缘身在最高层。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山间水畔景色、寓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
(5)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          ”。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文学家
B.《登飞来峰》——王安石——宋——唐宋八大家
C.《望岳》——杜甫——唐——浪漫主义诗人
D.《已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思想家、文学家
3.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态生动,变化自然,使人百看不厌。
B.线条爽直瘦劲,错落有致,自出新意。
C.运用楷书字体,字字端庄,方正典雅。
D.俊逸纯净,气韵贯通,富于艺术感染力。
(2)这幅书法作品中的两句诗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           ”都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诗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 山 西 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表达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C.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D.此诗的朗读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顺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7.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对此联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0·河北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5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8.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独怆然而涕下 (2)造化钟神秀 (3)不畏浮云遮望眼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BD正确。 C.有误,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3.(1)C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示例一:“钟”是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示例二:“割”是分割之意,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天色划分为一明一暗两个部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解答时,先读懂句子,再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观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前一句,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丽都给了泰山。后一句,山前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山后背着太阳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这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一种主宰自然的力量——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解答时,先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最后两句诗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 
【解析】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充满着丰收的期待,并不是“丰收后的喜悦”。
7.示例一:此联描写了诗人置身山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写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超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了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示例二:①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②反映了作者观赏景色时的欣悦之情;③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④对仗自然、工整。
8.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将其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9.示例: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封建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