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出版社(沪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
第一单元 山野童趣
第1课时 火车进山
教学内容:
歌曲 : 《火车开啦》
教学目标:
1.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自豪的情感演唱歌曲,感受描述火车的音乐形象,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情绪。
2 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演唱、体验歌曲,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唱歌曲的兴趣。
3. 用游戏和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掌握“ X —, X , XX ”这三种节奏。
教学重学重点:
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教学难点:
在游戏和情境等音乐活动中掌握“ X —, X , XX ”三种节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演唱《放牛歌》
二、情境导入:
1 、师:请小朋友看一段录象,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火车开动的录像 , 没有录象就播声音)
启发学生回答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各种声响,学出来给大家听
2 、节奏练习并创编,边拍手边读节奏。
( 1 )模仿火车的各种声音
火车开动前鸣汽笛的声音:
火车慢慢开动的声音:
越开越快的声音:
课件 “ X — ”、 “ X X ”、 “ XX XX ”
呜— 轰 隆 卡嚓 卡嚓
( 2 )卡农节奏练习,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三声部训练 , 使学生初步感受多声部的和谐、统一
课件 : X - | X - | X - | X - |
wu - wu - wu - wu -
X X | X X | X X |
hong long hong long hong long
XX XX | XX XX |
kacha kacha kacha kacha
3 、用动作表演声音
师:谁能为这些声音配上合适的动作呢?
学生讨论并用动作表演
三、师生配合,学习歌曲:
1 、 聆听范唱。
师:我们走了这么久,火车开到了哪儿呢?噢,原来是美丽的欧洲国家——匈牙利(大屏出示有关匈牙利的图片,让学生简单了解这个欧洲国家)
为欢迎我们远道而来的朋友,列车广播站特地送上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快来听一听!(放范唱录音)
2 、简介歌曲,揭示课题。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谁来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回答,师揭示课题并小结:这是一首匈牙利儿歌,表达了活泼、欢快的情绪。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歌曲。
3 、 再听范唱,师生边听边拍手感受四二拍节奏特点(用前面三种节奏给歌曲伴奏)。
4 、 按节奏读歌词。(注意提示学生第一句和第二句歌词的区别 , 第一句有四个喀嚓 , 第二句只有两个喀嚓)
5 、 师范唱:老师是用怎样的声音和情绪来演唱的呢? 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活泼而又弹性的声音和情绪表达。
6 、 师生接唱,练习歌曲。
四、 巩固歌曲,游戏拓展:
1 、 布 置游戏。
师:歌曲学会学会了,接下来,我们该开着火车去欣赏匈牙利美丽的风景了,为了安全,这列火车由老师来开,有星星车票的同学(在课堂中为激励学生发放的红星)优先乘坐,谁想上来赶紧出示你的车票吧!(组成一列小火车)
这一路我们要经过高高的山洞、长长的的大桥(师带领“小火车”尝试穿越,边走边提示其他学生扮演山洞和大桥)。
2 、 师生开火车游戏,大家共同唱歌曲进行游戏。
3 、 拓展渗透德育。
(一轮游戏之后),师:接下来你想开着火车去哪儿呢?
学生发言:去北京天安门、去给老师送礼物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歌曲,并抒发情感
五、 游戏结束,课堂小结:
这真是一次愉快而有意义的旅行,同学们,你们觉得呢?让我们开着火车返回我们可爱的家乡吧!同学们,再见!(学生跟着音乐,排队开火车走出教室)
第2课时 竹马
教学目标
1. 感受乐曲欢快的主题。
2. 感受钢琴丰富的表现力,体验到音乐形象刻画孩子们玩耍时的欢乐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1. 体验音乐中连续的切分节奏及力度变化。
2. 体验作品欢快的主题,表现快乐的生活。
教材分析
《竹马游戏》是德国作曲家舒曼 (1810 — 1856 )28 岁时在维也纳创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九段乐曲。
《童年情景》初为 20 首小曲,出版时只收了 13 首。标题分别为 (1) 在异国;( 2 )奇妙的故事; (3) 捉迷藏; (4) 孩子的请求; (5) 无限的快乐; (6) 重要事件;( 7 )梦幻曲; (8) 火炉旁;( 9 )竹马游戏; (10) 过分认真;( 11 )惊吓; (12) 孩子入睡; (13) 诗人的话。
作曲家舒曼力图在他的这部钢琴套曲中深入儿童的心灵,展示他们所经历的情景。手法
洗练,形象刻画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曲曲动人,饶有情趣。作者要求这 13 首小曲连续演 奏,但其中一些精彩的曲子常被人单独演奏,如《梦幻曲》等。套曲创作于 1838 年,作者曾对夫人克拉拉说 : “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舒曼 20 岁时正式拜维克先生为师,学习钢琴演奏。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当时年仅 11
岁,她总是缠着舒曼,让他陪她玩耍,给她讲故事。在她眼里,舒曼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哥哥。孩提时代的克拉拉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
舒曼写《童年情景》这部钢琴组曲时是 28 岁。此时的克拉拉已不再是那个只会缠着舒曼让他讲神话故事的小女孩儿了,她已经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 19 岁少女 ,已是作曲家舒曼的未婚妻了。
因此,这部作品并非是对儿童生活的简单描述,而是唤起成年人对童年情景的回忆。在
末篇《诗人的话》中,乐曲回到成年人的形象,唉叹金色的童年已成过去,流露出一种惆怅的心情。
乐曲《竹马游戏》用连续的切分节奏“ 0 X X X ”和弱拍的突发强音,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玩耍时威风凛凛的可爱神态。其风趣地表现了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乐情景,中间部分表现了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诙谐情绪。力度渐强到“ ff ”,似骑竹马从远方跑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通过欣赏钢琴小品《竹马游戏》,体验作 品欢快的主题,表现快乐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复习歌曲
演唱歌曲《小背篓》。
教师适时指导,可以利用指挥的手势进一步帮助学生表现歌曲。
二、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小背篓,让我们体验到中国孩子幸福的童年回忆,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你还能想起小时候曾经玩的哪些游戏呢?
生:跳皮筋、踢毽子、扔沙包……
2. 初听全曲,情感体验。
师:你们听,这是什么游戏?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用“心”来感悟这首乐曲的情感,听过之后,说一说你们的体验吧。
播放乐曲《竹马游戏》,感受乐曲的情绪。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的……
师:谁说说你感觉这是什么游戏?
生:像骑大马。小朋友们在一起快乐地玩游戏。
师:大家听出音乐的演奏乐器了吗?
生:钢琴。
3. 给音乐取名字。
师:做游戏是快乐的,高兴的,同学们说得很好。谁能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
生:《骑木马》 、 《快乐的游戏》……
4. 出示曲名并简介《竹马游戏》。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贴切,体会到乐曲表现内容。
师: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进一步体验《童年情景》的其他音乐。《童年情景》这部作品也是唤起成年人对童年情景的回忆,老师也很喜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主要欣赏的是《竹马游戏》。
师:什么叫竹马?你骑过吗?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青梅竹马”,就是根据小时候“骑竹马”得来,国外的小朋友也喜欢这个游戏。欣赏的时候,大家一起模仿一下。
5. 复听乐曲 《竹马游戏》 ,体验乐曲欢快的情绪。
学生模仿“骑竹马”做律动或伴奏。
6. 熟悉乐曲的节奏特点,进一步体验音乐情绪。
( 1 )节奏特点:连续的切分节奏 o x x x
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打节奏,感受音乐的乐句感。
师:乐曲《竹马游戏》采用四三拍,用连续的切分节奏的主题简练而生动“ 0 5 5 6| 0 5 5 3| 0 4 4 5| 0 3 3 1| 。”快速跳动的节奏使人仿佛看到了竹马上威风凛凛的小骑士。弱拍的“突发强音”,形象地刻画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可爱神态,风趣的表现了儿童骑竹马奔跑雀跃的欢乐情景。中间部分表现了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诙谐情绪,力度渐强到很强,似骑竹马从远方跑来,形象、生动、活泼、风趣。
( 2 )随乐曲一边用手打拍子,一边用“ da ”轻声、跳跃地哼 唱音乐
7. 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玩儿的游戏,并互相谈谈自己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另一首《梦幻曲》,一同走进童年的回忆,童年的梦。
四、课堂小结
在学习了《竹马游戏》之后,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快乐的场面。希望在下一节课的时候,同学们能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表现快乐的场面,好吗?
第三、四课时 躲猫猫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捉迷藏》,唱《躲猫猫》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2 .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 .正确运用 XXX X0 和 XXXX X0 节奏。
教学方法
听唱法、游戏法、练习法、对比法、合作交流式……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以及有关与游戏有关的歌谣。如:歌曲《找朋友》、《跳绳》等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倾听音乐、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找朋友》录音,并主动邀请个别学生到讲台与老师游戏,引导全体学生在“左邻右舍”找朋友。(场地有限,就地取材)
二、聆听
对比欣赏《捉迷藏》和《骑竹马》两首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
提示:这首歌曲是高兴还是悲伤的?歌中唱出了什么内容?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什么乐器在演奏 ……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发现,感受作品中不同的游戏情景、不同的音乐情绪,分辨相同的乐器音色,结合插图选择乐曲表现内容,并选择加入曲名。
3、 练习节奏
X X XX X XX XX X -
XXX X0 和 XXXX X0
四、歌曲教学
( 1 ) 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风格,一至二遍学生拍手。
( 2 ) 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手感受。
( 3 ) 边听音乐,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速度可稍慢
些。
( 4 )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用时纠正错误。
( 5 ) 歌曲熟悉后,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以恰当的表现歌曲的情感。
五、课堂游戏
1 、教师口述游戏规则: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每组请一个同学担任“找”的任务。
游戏开始全体唱歌,互相串座位“躲起来”,让一个同学“蒙” 上眼睛。歌声结束,全组同学加两声“哦”用高位置喊出。只有熟悉同学们的声音,找到“藏起来”的每一个组,游戏才结束。然后换组进行。
2 、学生也可编创游戏,共同商议游戏的方法,使大家在创编中活动起来。
六、小结
躲猫猫的游戏好玩吗?教师里的地方太小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玩一玩吧!再次播放《躲猫猫》音乐,孩子们随音乐跑出教室。
第5、 六课时 踢毽子、萤火虫
《踢毽子》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歌曲的畅游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
2 、通过唱和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协调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
一、导入
1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歌曲叫拍皮球,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 、拍皮球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呢?谁能上来表演一下?
3 、现在老师来做各动作,你们猜这是个什么动作?师表演踢毽子。
4 、同学们都很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老师呀,的确是在踢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踢毽子》。
二、新授
1 、初听: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2 、再听:我们再来听一遍,听一听小朋友是怎么来踢毽子的?
3 、模唱: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得时候用“啦”跟着哼唱。
4 、节奏:现在我们按照节奏跟着老师读一读歌词
你 . 踢 我 踢︱ 大 家 踢︱容易出现错误。
这是个附点音符,读的时候要延长前面这个音符一半的时长,跟着老师一起读:你 . 踢 我 踢︱ 大 家 踢︱
5 、小声跟唱:现在我们跟着音乐小声地来演唱。
6 、再次跟唱:现在我们再来跟着音乐来演唱一遍,唱的时候找一找这首歌曲里面,哪一句比较难唱?
7 、重点教唱:
3 -︱ 1 -︱ 2 -︱ 6 -︱这个乐句的解决。
你要召集大家一起来踢毽子的时候怎么喊他们?老师喊:牛鲁豫、韩冉冉,你怎么回答?
要把你的声音传的很远,同学们才能听到,带着这种感觉去唱。
8 、跟琴完整演唱。
三、情绪处理
1 、同学们踢毽子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可是从你们的歌声中,老师怎么没有听出来呢?我们怎么能把这种高兴地声音表现出来呢?谁来示范一下?
2 、老师这里有两种唱法,你听一听哪一种唱法体现了这首歌曲活泼快乐的情绪?
3 、第二种唱法和第一种唱法在声音上有什么不一样呢?那这种高兴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呢?谁能上来给大 家示范一下?
4 、现在同学们都坐好了,把腰挺直了,让我们用非常高兴的声音,非常活泼的表情,来把这首歌曲演唱一遍。(弹琴)
5 、现在让我们跟伴奏唱一唱,注意我们的表情是高兴的。(伴奏)
四、游戏
1 、同学们都学会了歌曲,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们请两个同学上台来进行踢毽子比赛,
在规定时间内我们看谁踢的个数最多?我们下面的同学为她们两个伴唱加油,歌曲的前奏部分是准备时间,从第一个歌词“小”子开始踢,以最后一个歌词“习”为结束。
2 、现在,我们全班进行踢毽子比赛,歌曲的前奏部分是准备时间,从第一个歌词“小”子开 始踢,以最后一个歌词“习”为结束。我们看看谁能获得班级踢毽子比赛的冠军。
五、欣赏《课间十分钟》
1 、同学们玩的都很高兴,在这种高兴的气氛中,咱们再来唱一唱《踢毽子》这首歌曲,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2 、课下我们除了踢毽子还会做什么活动?那我们在课间做这些活动的时候高兴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非常轻松快活的歌曲《课间十分钟》,欣赏完之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3 、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听一听歌曲里面的小同学是怎么度过这美妙的十分钟的。
4 、歌曲里面的同学是怎么度过这美妙的十分钟的?
六、小结
我们这节 课学会了歌曲《 踢毽子》,美妙的十分钟马上就到了,课下同学们踢毽子的时候,别忘了一边踢毽子一边把我们学习的歌曲唱一唱。
《萤火虫》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学唱歌曲《萤火虫》,感受歌曲的意境,体会歌曲揭示的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勇于奉献,世界将更美好的真谛。
能力目标:在猜猜、唱唱、听听、演演、游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及表现萤火虫轻盈可爱的音乐形象和歌曲所表达的优美宁静的意境。
知识目标:用亲切、自然、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会歌曲中连、断音的演唱
教学重难点
1 、唱准歌曲《萤火虫》中的弱起、大跳,基本把握歌曲的风格。
2 、通过音乐游戏和舞蹈,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积累一定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合作的意识。
学前分析
歌曲《萤火虫》是由台湾歌手伊能静作词而成的通俗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稳,后半部分采用弱起、大跳,音乐的特点完全取决于歌词的节奏。因此,教学中采用从朗读歌词入手感受旋律节奏,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感受句子的变化,从词义中理解旋律终止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闪烁的小星》)
师:让我们一起随小星星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一起为星星唱唱歌吧,当音乐停时摆出你们最漂亮的星星的造型 说明:营造优美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悟与体验。
二、导入新课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1 、师朗诵歌曲《萤火虫》的歌词,学生听一听,猜一猜谜语:夏夜里,谁提来,一盏一盏小灯笼;小灯笼,象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那不是灯也不是星,那是什么呢?
2 、说说萤火虫 师:了解萤火虫吗,能说一说它吗?
(二)编唱儿歌 师:你们喜欢萤火虫吗?让我们把对萤火虫的喜爱编成节奏 儿歌来念一念、唱一唱吧 那是 __ __ 的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
1 、按节奏即兴编儿歌前半句:“那是 __ __ 的萤火虫”
2 、老师喜爱的萤火虫是怎样的,你们帮我念一念:“那是小小的萤火虫”(即歌词内容)
3 、学唱前半句
4 、小小的萤火虫在做什么呢?学唱后半句
5 、完整唱并作处理:连音与跳音的对比
三、学习歌曲
1. 初听歌曲
感受是几拍子?三拍子的韵律特点……
2. 熟悉歌词
( 1 )师范唱歌曲
( 2 )听师朗读歌词
( 3 )学生读词 + 配上动作
3 、学唱歌词
1 )看着歌词跟师唱 一唱
( 2 )处理歌曲:萤火虫像小灯笼,唱的时候声音位置挂的高一点
( 3 )出示图形谱,记忆歌词
( 4 )跟着伴奏音乐演唱
( 5 )学生分两组赛一赛
( 6 )完整表演唱
( 7 )加入装饰音和力度变化再唱一唱。
( 8 )分角色演唱:女独 - 齐;男独 - 齐
(四)综合表演
顺序: 1 :全体歌唱 2 :舞蹈 + 乐器 +lu 哼唱 3 :全体表演唱 + 乐器
四、小结
第二单元 春雨沙沙
第1课时 长短声音多奇妙
教学目的
⒈培养学生学会感受声音、体验声音,同时能够运用身体及身边的物体有创造性的创作声音。
⒉培养学生感受声音的四种性质: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教学重点
感受与体验声音
教学难点
创造声音
教具准备
电子琴、钢琴、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声音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上册学的第一首歌曲吗?
生答:《两只小耳朵》
师:谁能说说我们的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答:是用来听声音的。
师:大家都听过哪些声音呢?
生答:有人说话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枪炮的声音等。(学生边答教师边指导他们用形体语言表现)
二、感受声音
师:同学们,老师在电子琴上模仿几种声音,请大家辨别是什么声音?
学生通过听辨感受到是电话铃声、下雨声、鸟叫声等。(通过听辨,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同时也感受到声音是美的)
三、创造声音
师:同学们,大家做做看,用我们身体能做出哪些种不 同的声音。学生有的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等。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同一部位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如,用两只手击掌、捻指、击掌背、击关节等不同的部位,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同时指导学生做出声音强弱、高低、长短的变化。教师鼓励学生在钢琴上奏出高低 、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学生在感性上掌握声音的三种性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手创造出了这么有趣的声音,那么大家再想一下,用我们身边的物体还能创造出多少声音呢?(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现声音)
四、用打击乐创作各种声音
①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打击乐器,你们想了解它们吗?向学生一一介绍。
②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敲击,并记住音色。
③做听辨音色游戏,找几名同学藏到钢琴后面敲击老师指定打击乐,请学生辨别,答对者赠一朵小红花或小纪念品。
④学生熟悉乐器之后,教师提出要求:
a 、老师给你们一个任务,研究手中的乐器,至少发出三种声音。这时学生认真而又紧张地观察、思考、敲击,他们象一个发明家探索手中乐器的奥秘,脸上露出兴奋、好奇、渴望的表情。
b 、教师:“每人用乐器向同学表演三种声音。”教师随时提问:“象什么?”学生:“像风铃”、“像马跑”。
c 、多种打击乐同时敲击一次,听辨哪件打击乐声音最长?
五、创新提高
师:同学们,人们能用身体,身边的物体及打击乐器做出这么多美妙的声音,那么大家能不能用他们去模仿几种生活中的声音?
①下雨声 ②青蛙声 ③风声 ④小溪 ⑥小鸟
学生在下面热烈讨论并互相探讨地模仿。
六、用各种声源表现音乐故事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动动脑,怎样把以上声音贯穿起来,表现一个现实中的故事呢?
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按上面几种角色表现声音,教师作旁白讲解:
“清晨,天空碧蓝,万里无云,几只小鸟在林间嬉耍。(扮小鸟的同学模仿小鸟的声音并追逐着)忽然,从远方飘来几朵乌云,并刮起阵阵冷风。(扮风的学生吹书,擞报纸模仿声音)雨点也嘀嘀嗒嗒地敲击地面,敲击房顶,落到草坪上(学生用嘴模仿不同的水声)雨越下越大,汇成小溪,小溪一路奔跑着, 歌唱着。青蛙从池塘中露出小脑袋,和着小溪的歌声。(扮青蛙的同学用蛙鸣筒,笔刮奏彩笔蹦蹦跳跳出场)好热闹的场面啊!风声、雨声、蛙声、交织到一起。一会儿,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小鸟又从远方飞来,来迎接经过洗礼的世界。”
七、教学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上了一节十分愉快的音乐课,感受了也创作了那么多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相同的吗?
生答:不同。
师问: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第2课时 小小雨点
教学内容:
《小小雨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充满着天真浪漫的儿童情趣。全曲为 2/4 拍子,歌曲节奏紧密,旋律欢快,充满活力,描绘了小小雨点从天空上落下来时,小花朵与小麦苗高兴异常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愉快心情。
教学目标:
1. 会唱《小小雨点》这首歌,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 感受《小小雨点》这首歌的节拍,能体会这首歌活泼、欢快的的情绪,并用轻快、跳跃的声音表现出来。
3. 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能正确选择或自编身势动作为二拍子歌曲《小小雨点》伴唱。
教学重点:用自然、轻巧的声音演唱《小小雨点》。
教学难点:能体会这首歌活泼、欢快的的情绪,并用轻快、跳跃的声音表现出来。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一套、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练声:
1. (师) 1 2 3 4 | 5 — — — | (生) 5 0 3 0 | 1 — — — ||
小猫怎样 叫 喵 喵 喵
小鸭怎样 叫 嘎 嘎 嘎
2. 《小星星》
二、导入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看不见
生:雨
三、新歌教学
师:孩子们真聪明,老师想请几位孩子来模仿雨的声音
生:(滴答滴答、哗哗哗、沙沙沙……)
师:我们班的孩子观察得真仔细,那下面老师请大家仔细听听,看看你听到了什么(播放音频)
生:沙沙沙···
师:孩子们模仿得可真像,请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带着节奏来模仿
师:你们的沙沙声真好听,现在啊,有一滴小雨点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为大家唱一首歌。请你仔细听一听,小雨点都落到哪里了?(翻开课本)
(教师播放歌曲)
师:小雨点落到哪里啦?
生:落到花园里、鱼池里、田野里。
师:小朋友听的真仔细。让我们跟着小雨点一起去看看吧 !
(播放《小小雨点》视频)
师:老师也很想和歌曲中的花儿一样快乐的歌唱,下面我们来分工吧,请小朋友们来唱小雨点的沙沙声,老师来唱歌词。
(多媒体出示曲谱) 师生接口唱学习歌曲(教师先唱,学生只要会接“沙沙沙沙沙”就行了)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看看谁的耳朵最灵。请你们听老师唱,看看这两句旋律有什么不一样?
(师分别唱歌曲中第二和第四乐句,并用手势表现高低音)。
生:第二句一直往上唱,第四句唱上去又落下来。
(老师多媒体用色块显示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接龙唱,你们唱:小小雨点小小雨点沙沙沙沙沙,我来唱: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下来你们唱下一句,老师唱最后一句。
(师生开始轮唱)
师:有了小雨点的滋润,你们觉得花儿、苗儿的心情怎样?
生:很开心。
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唱这首歌曲?
生:开心快乐!
师:那快乐的声音应是怎样的?应跳跃地唱还是连贯地唱?你们认真的听一听。
老师对比演唱两种唱法(连贯的、跳跃的)
生:用活泼、跳跃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创编。
师:花儿、苗儿有了小雨点的滋润,可开心了,你 能加上动作来表现他们欢快的心情吗?
学生边唱歌曲边表演
师: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体会到了欢快的情绪,这小雨点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师:那么,小雨点从天空中落下来,还有谁也在接受小雨点的滋润?你们现在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创编的。
(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词)
学生分小组表演唱:
(落在池塘里,小鱼乐得摇尾巴)
(落在小河里,青蛙乐得呱呱呱)
(落在森林里,小树乐得快长大)
(落在田野里,小草乐得笑哈哈)…
五、总结
师:同学们创编的歌曲真好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春天的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雨露的滋润,老师希望你们也像一颗颗春天的小苗,在老师和爸爸妈妈雨露滋润般的关爱下快快长大!
第3课时 竹子冒尖尖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竹子冒尖尖》,引导学生感受并表现歌曲三拍子的节奏感。
2 .了解江西是盛产竹子的地方,带领学生走进江西,感受竹子之乡的风貌。
3 .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
1 . 表现三拍子歌曲的节奏感,并在演唱中正确把握衬词的力度。
2 .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准备:
竹筷、课件、音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小白船》进教室小碎步进教室,边把听到的音乐强拍用双手拍出来,弱拍可创编一些律动。音乐停,摆一个你最满意的舞蹈姿势。
二、练习三拍子节奏玩玩小音符:在三拍子方块内摆入你喜欢的音符,创编成一条节奏,并用筷子敲一敲。
1. 抽学生摆一摆、玩一玩、用筷子敲一敲
2. 学生按创编的节奏用筷子敲击小凳子,教师钢琴弹奏《竹子冒尖尖》旋律
三、学习歌曲
1 .听赏歌曲:歌曲反复运用了什么节奏?
2 .用竹筷练习歌曲中的重点节奏: ( 1 )×××× ( 2 ) ×××—
3 .按节奏读一读两段歌词。
4 .出示歌曲中六次出现的“哦”字,指出“衬词”的运用更凸显出民歌的特点。引出这是一首江西民歌。
5 .观看江西竹林风貌。 ppt
6 .用“ lu ”哼唱旋律。
7 .演唱第一段歌词,各种形式加以指导演唱时连贯,衬词轻巧等。并创编简易的舞蹈动作。
8 .演唱第二段歌词,指导学生用凳子模拟竹排进行歌表演。
9 .完整演绎歌曲。
第4、 五课时 向日葵、荫中鸟
《向日葵》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歌曲《向日葵》
2 综合训练
声乐 练习、旋律填空
二、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歌唱,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绿化和建设做贡献。
2 通过旋律的填空练习,培养学生辨别是否通顺、流畅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难点 : 运用正确气息吹奏口风琴
一、组织教学
1 进教室
要求学生做到铃响安静
听音乐进教室
2 检查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音乐书、笔、
3 师生问好
要求:听琴 声起立站好,声音洪亮,听琴坐下
二、基础训练
1 视唱练耳,课后练习 ( 一 )
曲式分析:练习为二声部的练声曲,由渡音程构成,模拟布谷鸟的啼鸣。 ( 重难点 ) 要求:用较高的声音位置和明亮的音色,并有弹性,小曲中间 4 小节旋律应明亮,连贯,声部和谐。
过程:先听老师范唱歌谱。提问:①练习曲的节奏和调式。②练习曲分为几个声部
答案:乐曲为 ( 大调分为两声部,四二拍的节奏,请学生听琴唱谱看到休止符唱出,第一声部掌握后,集体祝唱第二声部,在唱准音高和节奏后用“ u ”做发声
《荫中鸟》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领略竹笛的演奏特点,以及竹笛表现自然界中各种鸟类鸣叫的音乐趣味。
教学准备:竹笛、梆笛、曲笛、长笛、竖笛,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导入课题
1 、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笛子?会吹笛子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各种笛子(梆笛、曲笛、长笛、竖笛),并让学生触摸试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见过的笛子、会吹的笛子及教师出示的笛子实物,使学生初步了解笛子家族的种类。)
2 、 教师出示各种鸟的图片
教师依次出示翠鸟、鹧鸪、麻雀、画眉、知了、琢木鸟、鹦鹉、布谷鸟、 杜鹃、极乐鸟。
指名说一说:你认识这只鸟吗?你能模仿它的鸣叫声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鸟名、模仿鸟叫,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 、 那么你们听过由我们中国的笛子演奏模拟的各种鸟叫声吗?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笛子名曲——荫中鸟。
二、 展开教学
1 、 认识中国竹笛
刚才我们看了许多笛子,下面老师将向大家详细介绍我们中国的竹笛。
竹笛:古时候称作横吹,它是由竹制的吹管乐器,笛上开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
竹笛又分为梆笛、曲笛两种。 那么这两种笛子的区别在哪儿呢?
首先它们在外形上是梆笛略短。曲笛稍长。
其次它们流行的区域不同。梆笛流行于北方,因常作为梆子戏的伴奏而得名。曲笛流行于南方,因常作为昆曲的伴奏而得名。
再有它们的音色也有所不同。梆笛音色高亢明亮。曲笛音色柔和秀丽。
2 、 介绍笛子的演奏技巧:教师边介绍边吹奏常见技巧如:花舌音( * )、滑音( )和颤音( tr ),让学生也试一试、吹一吹,以激发兴趣。
3 、 师:说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现在我们就开始欣赏这首动听的乐曲吧。
初听乐曲一遍( 全曲)
讨论:全曲总体印象——欢快、活泼、高兴地、形象地、有变化地、热烈地……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出全曲留给你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并请在你认为能分段的地方举
手示意。
提示介绍引子:单独欣赏引子部分,试着听辩引子处运用了笛子怎样的演奏技巧?(颤音)
肯定同学们的分段。
4 、 分段欣赏
( 1 )听赏第一段
师提出要求:第一段主要表现了什么?节奏如何?使你联想到什么?
(讨论后得出:第一段主要表现了鸟儿在树林里尽情玩耍、对歌的情景。节奏跳跃、欢快。使人联想起鸟而在树荫中穿梭飞舞、蹦跳戏耍的情景。)
( 2 )听赏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从这段音乐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鸟叫?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什么?
(讨论后得出:从这段音乐中好象听到了翠鸟、画眉、布谷、鹦鹉、知了、杜鹃等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鸟叫声,它们的叫声有的清脆,有的明亮、有的浑厚,有的低沉……。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百鸟争鸣的景象。)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逼真的鸟鸣都得益于什么?
生:因为笛子的丰富演奏技巧,所以把鸟鸣声表现的惟妙惟肖。
( 3 )听赏第三段
师:你听出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吗?还记得我们把这种乐段通常叫做什么吗?
这一段又有什么寓意呢?
(讨论后得出:第三段和第一段基本相同。只是在结束时,把原来的旋律略加改变,并提高八度演奏,使全曲在异常欢快的气氛中结束。寓意鸟儿在蓝天中翱翔,迎接明天的美好生活。像这样的变化重复,我们通常叫做再现。)
5 、 完整再听赏全曲一遍。
同学们可以随音乐自由地表现鸟飞、鸟叫。进一步感受乐曲带给你的美。
6 、 对比欣赏
( 1 ) 听一段曲笛演奏的乐曲《鹧鸪飞》。
要求感受曲笛的音色。(设计意图:通过梆笛、曲笛音色的听辩对比,加深学生对笛子的了解和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 2 ) 听一段由长笛演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段音乐的欣赏,使学生对笛子家族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情绪稍做平静。)
三、 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音乐课,同学们又有哪些收获?
生: ………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的不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更多的途径接触我们民族的音 乐,学习演奏我们民族的乐器,繁荣我们民族的文化。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的朋友——鸟。让我们在这动听的笛声中结束这节课吧(再放乐曲——荫中鸟,同学们随音乐做鸟飞状,学鸟叫声离开教室)
长笛 金属
引子——活泼俏皮的鸟鸣
A 段——活泼欢快,好似鸟儿在树林里尽情对歌。
B 段——鸟鸣段落。生动地表现了百鸟争鸣的景象。
A 段——变化再现段。寓意鸟儿在蓝天中翱翔,迎接明天的美好生活。
第三单元 好朋友
第1课时 找朋友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初步尝试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意思。
2 、愿意和老师、同伴一起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出示手偶
2 、师:“小兔子了来了,邀请你们一起来跳舞”
播放到“呜哇哇”的时候停止,做哭泣状
兔:“我的好朋友 -- 小猴不见了,我找不到他了,你们帮我找找吧!”
(老师操纵手偶,边说边唱“找朋友”这首歌。)
兔:“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好朋友,让我为你们唱首歌吧。”
(二)、体验理解
1 、谈话
师:“小兔有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和 xxx 是好朋友,我和 xxx 是好朋友。我 知道你们也有很多好朋友, xxx ,你和谁是好朋友?”(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2 、找朋友
1 )师:“找到好朋友,我们可以做什么?”(一起做游戏、抱一抱、握握手……)
2 )教师示范并唱歌曲。
3 )请个别幼儿示范。
4 )鼓励幼儿有礼貌地找朋友。
(三)、集体游戏——小动物找朋友
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可是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好朋友,我们帮帮他们吧”
幼儿装扮成小动物表演《找朋友》
第2课时 一对好朋友
教学内容:学唱《一对好朋友》
教材分析: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带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 2/4 拍,徽调式。歌曲曲调优美,旋律活泼,节奏跳跃紧凑,歌词简单易懂,风趣地刻画出两位小朋友结伴一起劳动,一起回家的欢乐情景,歌颂了小朋友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
设计说明: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儿童教材的来源之一,是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两纲”教育的“生命教育”理念中也提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能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友谊的意义,能够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学习与他人合作。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除了在平时的课里 帮他们养成良好的上唱游课的常规习惯外,还顺应了二期课改的潮流,通过积极地分析教材、从教材里挖掘“两纲”的内涵,在隐性的活动、唱游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接受“两纲”理念的熏陶。这一做法在本课中的体现,主要就是从“一对好朋友”出发,整节课的设计都抓住了“合作”、“友情的快乐”等关键词,通过形象的情景创设、有趣的游戏,生动的儿歌,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等形式,将歌曲教学、“两纲”中“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即兴创作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多彩,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 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在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的过程中,感受歌曲带来的喜悦之情,体会好朋友之间的友谊,感悟同学间合作的快乐,并学会与大家分享快乐。
2. 初步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尝试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连贯地演唱歌曲,基本学会倾听音乐,并能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即兴表演。
3. 以师生对唱、生生对唱等方法以及游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等方式学唱歌曲,初步掌握歌曲的演唱形式,乐于主动与同伴合作。
教学重点:
尝试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教学难点:
1. 能用清晰的吐字来唱好一字多音的旋律和倚音。
2. 和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玩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 音乐声中师生问好
3. 讨论: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并找找好朋友的优点。
4. 出示《一对好朋友》伴奏音乐的幻灯片。
设计说明: 在这里出示图片和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乡村田野的情境中,视听结合,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 请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老师加以引导学唱。
设计说明: 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逐渐引入对“呷呷呷、哞哞哞”象声词的学唱,既有趣味性,同时 , 又为后面的学唱奠定了基础。
感受音乐
1.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 老师范唱,学生听记歌词。
第3课时 两只小象
歌曲分析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儿童歌曲。歌曲旋律欢快,描绘出小象用鼻子互相问好,并一同在河边嬉戏的生动场景。教学过程中,就小朋友对小动物喜爱的心理特征,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并请小朋友模仿小象的形态,使小朋友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使他们认识到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二、教学目标
1 、能背唱歌曲《两只小象》,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2 、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能背唱歌曲《两只小象》,了解三拍子旋律 。
2 、歌曲的动作创编。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教学点教育资源图片(小象)。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
生:小象。
师:哪个小朋友能给大家模仿一下小象的形态和动作吗?
(学生上台模仿小象,教师评价。)
师:有一首歌曲中唱的就是小象,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 、歌曲学习
感受三拍子韵律。
聆听歌曲《两只小象》(小朋友们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模仿小象走路的样子。)
学习歌词。
请小朋友们先跟老师一起读一下歌词。
请小朋友们伸出双手,跟老师一起一边读歌词一边拍节奏。
注意:空拍处不拍,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 3 )学唱歌曲。
播放教学点教育资源音乐。
教师范唱《两只小象》第一段,学生轻声哼唱。
学生用“ la ”音唱旋律。
随电子琴唱《两只小象》。
d 、学习歌曲《两只小象》第二段,教学方法同上。
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注意演唱时声音要有弹性一些。
音乐活动。
引导学生创编动作。
抓住大象的主要特征:长鼻子、大耳朵。
注意几个关键动作:扬鼻子、握握手。
动作设计:
我们弯下腰将自己的左手从右手的腋窝处握住右手大 臂,模仿出小象的长鼻子的形态。一边唱着《两只小象》,一边脚踩节奏(踩节奏的方法如下图设计),唱到“扬起鼻子”时扬起手臂,唱到“勾一勾呀”时放下手臂握握手。脚踩节奏时,右手可随节奏左右摆动。
第4课时 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
1 .聆听《口哨与小狗》,发挥学生想象力,感受音乐。
2 .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感受。
教材分析:
《口哨与小狗》是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公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阴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聆听乐曲《口哨与小狗》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介绍一首乐曲给你们听听,听一下乐曲中都有谁?
2. 播放乐曲《口哨与小狗》,学生可用手轻轻打拍。
问:谁听出来了?你听到了什么?
生:小狗、小鸟……
3 .小狗叫声部分:
( 1 )师:听到了小狗的叫声,那小狗叫了几声呢?( 3 声)
谁来模仿一下?谁能模仿得更像一些?
( 2 )用节奏把小狗的叫声拍出来,然后配上狗叫声。
4 .吹口哨部分:
( 1 )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声音?
生:小朋友吹口哨,小鸟。
( 2 )师:小鸟的叫声是用什么模仿出来的?(口哨)
谁会吹口哨?(学生模仿)
( 3 )总结:其实,我们人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那么,吹口哨这种形式大家喜欢吗?它就是用嘴巴吹出来的,但吹口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大家刻苦练习的,对吗?我们这里如果有喜欢吹口哨的同学好好训练一下,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世界级的口哨大王呢!
( 4 )揭题:《口哨与小狗》
师:你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专门为口哨谱曲的,名字就叫《口哨与小狗》。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聆听音乐作品,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对吹口哨这 种表现形式产生兴趣,从而顺理成章揭示课题。
二、初听乐曲。
1 .小游戏。
师: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做个游戏,愿意吗?请听好游戏的规则:
( 1 )当听到乐曲中的口哨声出现的时候,请女同学随着音乐踏步;没有口哨时,请男孩子随着音乐踏步
( 2 )乐曲中小鸟叫的地方做飞翔的动作,小狗叫的地方用手拍出节奏。
听到口哨声——女同学
没有口哨声——男同学
小 鸟——飞 翔
小 狗——节 奏
2 .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律动。
( 1 )师:刚才女同学走了几次呀?( 2 次)分别是哪两次?(第 1 和第 3 )男同学走了几次?( 1 次)是第几 次?(第 2 次)
( 2 )师:这就说明这首乐曲可以分成三段,而且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旋律是比较相似的,对吗?
( 3 )师:你们听了两遍音乐之后,心情怎么样?(开心……)你们都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家养小狗?平时爱护它吗?我们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趣味性的让学生听辨出乐曲的结构段落,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
三、分段聆听。
1 .第一乐段:
( 1 )师:这首乐曲共分 3 段,第一段的主旋律共重复了两次,老师用 2 个三角形表示 ,中间是用一个口哨吹的长音连接起来的。我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看你们能否听出来。
△ △
( 2 )聆听乐曲,学生用手势来表示重复乐句。
要求:请你们特别关注一下中间的长音,手势要表达清楚。
2 .第二乐段:
( 1 )师:第二段里面也有重复的乐句,但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们来听一下,准备好小手。
( 2 )播放第二乐段。
( 3 )师:重复几次呀?( 4 次)也用图形来表示,可以设计怎样的图形?(生:……)老师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图形——竖线。
︱ ︱ ︱ ︱
3. 第三乐段:
( 1 )师:第三段主旋律与第一段是相似的,那老师选择与第一乐段一样的图形,好吗?
( 2 )师:接下去,是谁呀?(生:小鸟、小狗)小鸟的叫声可用什么样的图形或线条表示?
△ 小 鸟 小 狗 ● ● ●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深层地聆听,使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乐曲的结构。图谱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想象,有效地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四、音乐律动
1 .师:这三段音乐,哪一段的音色是清脆、明亮的?为什么?
生:第一段和第三段。
2 .师: 那第二段呢?(生:低沉……)为什么?(生:没有口哨声)
3 .设计动作。
师:清脆、明亮的音乐可以设计怎样的动作?低沉一点的又能设计怎样的动作?
4 .听音乐做动作。
要求:第一乐段——女同学立起来踏步,反复时朝反方向走
第二乐段——男同学蹲下来踏步,反复时朝反方向走
第三乐段——女同学立起来踏步
小 鸟——飞翔 小 狗——节奏 结束句——定型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律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个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五、教师总结。
1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聪明极了!而且老师还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和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好吗?
2 .师生再见。
第五、六课时 妙!妙!小猫咪
妙!妙!小猫咪
活动目标; 1 、感受大猫,小猫叫声的力度的差异,学习演唱歌曲。 2 、初步学习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歌曲中大猫和小猫的形象。 3 、乐意参与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 、大猫和小猫头饰若干只。 2 、老师和小朋友准备表演“大猫和小猫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1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两位客人呢,听,是谁先来了呀?(若幼儿没说出大猫,老师就说这是一只大猫)大猫是怎么叫的?大猫叫起来响响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猫叫,(老师边出示大猫图片边学大猫叫的响响的) 2 、教师:听,这又是谁来了呀?为什么说这是小猫?(出示小猫图片,边学小猫轻轻地叫)原来小猫叫起来声音轻轻的,我们也来学一学小猫叫,好吗? 3 、引导幼儿用强弱不同的叫声表现大猫和小猫的形象。教师:大猫和小猫叫的正起劲呢,我们也来学一学大猫和小猫叫吧。(强调声音的大小,并按着节奏学叫“ 喵喵喵喵喵”)二、感受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二. 1 、教师:大猫和小猫除了会叫还会唱歌呢,听!(师范唱第一段歌词) 2 、教师:好听吗?歌里唱了什么啊?(引导幼儿用原歌词回答,教师可以提示) 3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听的时候,可要听仔细了哦。(幼儿可轻声跟唱) 4 、教师:跟着老师一起来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师幼一起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5 、教师:宝宝们,请你们说一说大猫是怎么唱歌的呀?(再唱一遍,强调大猫声音响响的) 6 、教师:大猫唱的歌真好听,老师还想听一遍,我们再来唱一唱吧。 7 、教师 :大猫会唱好听的歌,小猫不服气了,它说“我也会唱好听的歌呢”。听!小猫唱了什么呀?师幼一起演唱小猫部分。(强调小猫的声音小小的) 8 、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儿注意大猫和小猫声音的大小。 三 、分别扮演角色,演唱“大猫”和“小猫”。 1 、教师:下面邵老师来当猫妈妈,宝宝们来当小猫。比一比谁唱的好听哦。(给予适当的鼓励) 2 、教师:接下来请男孩子扮演“大猫”起立,女孩子扮演“小猫”坐在位子上,跟着音乐唱一唱。 四 、音乐游戏《找小猫》。 教师:大猫和小猫真能干,唱的歌真好听,下面邵老师当猫妈妈和你们当猫宝宝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找小猫》好吗?游戏规则:大家跟着音乐一起走下座位边表演边唱歌,唱到小猫“喵喵喵喵”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