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质溶解过程中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2.知道乳化现象及乳化作用。
3.了解常见的去油污的方法和原理。
4.通过实验探究及去油污方法与原理的探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2.乳化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及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
1.回顾:
(1)什么叫溶液?溶液由哪几部分组成?
(2)什么叫溶解?什么叫溶质?什么叫溶剂?
(3)溶质、溶剂如何区分?
(4)如何给溶液命名?
2.引入
我们知道溶质溶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溶质溶解过程中还会伴随什么现象?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9-30相关内容,归纳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1.溶质溶解过程中伴随什么现象?
2.生活中如何去油污?
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探究活动一
1.学生阅读P29探究,讨论设计探究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的方案。
2.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结果,形成探究方案。
3.讨论:
实验过程中,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的质量及水的质量能否是任意的?为什么?
4.引导学生归纳,本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溶质的种类,其它因素应该相同。
5.分组实验,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NaOH弄到皮肤或衣物上。
6.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将自己结果填入下表:
7.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物质溶解过程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2)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的有浓硫酸、氢氧化钠等;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的有硝酸铵等;溶解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的有:氯化钠等。
探究活动二
1.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衣服上沾上油污,我们可以用汽油溶解将其去除,生活中烧火做饭和吃饭的锅碗等餐具上的油污是否能用汽油洗?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2.学生阅读P30演示实验9-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对比得出:
(1)除了水可以作溶剂,象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2)体会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一样,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汽油洗油污和碘溶解于酒精用于消毒,了解这种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4.演示实验9-3,观察记录现象:
5.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为什么加入洗涤剂后的试管洗得干净?是什么原理呢?
6.播放乳化原理动画,学生观看,体会乳化原理。
7.生活中还有什么方法去油污呢?播放烧碱去油污的视频,了解其去油污的原理
8.总结生活中去油污的原理:
(1)溶解,如用汽油去油污;
(2)乳化,如用洗洁精去油污;
(3)化学反应,如用氢氧化钠去油污。
四、展示归纳,点拨提升
1.引导归纳
2.讨论点拨
(1)溶质溶解时为什么放热时溶液温度升高,吸热时溶液温度反应而降低?
(2)乳化剂乳化植物油后得到的混合物是不是溶液?为什么?
五、目标检测,检查效果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②溶液 一定是溶质和水组成;③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 ④溶液里各部分性质是相同的;⑤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的质量加溶剂的质量;⑥溶液是由一种溶质和 一种溶剂组成的;⑦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加 溶剂的体积;⑧冰块投入水中,冰是溶质,水是溶 剂;⑨溶液是混合物。
A.②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⑦⑨ D.①③④⑤⑨
2.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加入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表中的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各组固体物质中,只用水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食盐、碳酸钙 B.硝酸铵、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钠、氯化钠 D.氯化钠、硝酸钾
4.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C.用洗衣液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刷子刷除碗里的污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