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虚实结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虚实结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11: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虚实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②桓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1.苏轼的这首词与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然表达的情感不同,但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本词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江万里图
杨基
我家岷山①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②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岷山:在四川省西北部。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长江、黄河的分水岭。②三巴:巴郡、巴西、巴东三郡,在今四川省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①。
【注】①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筝柱为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
4.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
5.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景色,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手法。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擿,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6.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首诗:“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请从虚实相生手法运用的角度对此做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②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③他年下百城。
【注释】①万里桥:在成都城南锦江上。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③笴(gǎn):箭杆,代指箭。
7.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颈联。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②。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③,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①[九重城]指京城。②[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③[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8.本词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上片写笛声,梦醒所见茫茫江天及天上明月,属于实写,展现离别的场景和渲染感伤氛围。②下片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是虚写,用想象中的“落花”与“飞絮”衬托出故友之间的离别愁绪与伤感之情。
2.(1)实写:诗人看到了画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还有岸边的青草。
(2)虚写:①首联诗人由眼前的长江图联想起了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②颔联诗人想象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在阳光下融化,化为江水向东流;③画本无声,尾联诗人却从中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3.一面是戍客眺望边地景色,思归之心凄然,一面是思妇独上高楼遥望边关,对月长叹;“望”和“苦”用实笔写戍客,“当”和“应”用虚笔写思妇;以戍客的想象来写思妇,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
4.①虚:这首词前四句写梦里相思,梦境中词人行尽江南也无法遇到心上人。②实:“觉来”到结尾写醒后遣怀,词人的伤感无处诉说,千方百计也无法排解愁绪。③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时空,扩大了意境,强化了悲情。
5.①实写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星宿可摘等景色,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②虚写仙子临峰,笙歌凤舞等仙境,诗人置身其中,扪天摘星,抚银河水,喜而忘归。
③虚实结合,传达出诗人对泰山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与赞美,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
6.①意象描写上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实写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②写作意图上虚实相生:表面上是想象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实际上是希望那些如“凡鸟”般误国的庸人能被除去。整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奋发锄恶之志,流露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激情和狂傲。
7.(1)颔联实写风和日暖,稍稍减弱角弓的力量,旷野远处,已听到了羽箭的啸鸣,突出将士们认真演习的场景;
(2)颈联虚写奋起神威,射下天上的彗星,草间狐兔用不着慌乱吃惊;
(3)一实一虚,以虚衬实,相得益彰,强调收复失地的决心与宏愿。
8.①上阕回忆“初入九重城”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对过去的回忆属于虚写;②下阕词人用“志难成”“鬓丝生”来描写晚年白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情景,属于实写;③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