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农业的是
A.B.C. D.
2.(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以下内容中,属于研究唐三彩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书籍《唐三彩窑研究》 B.舞蹈《唐宫夜宴》
C.陕西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 D.论文《唐三彩的艺术特点》
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的图文,印证了唐代的( )
A.农业生产状况 B.社会风气表现
C.商业繁荣程度 D.手工制作水平
4.(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文化昌盛 B.疆域广大 C.经济繁荣 D.交通便利
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唐朝初年,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等外,还有内陆的扬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凉州等。这一现象体现出唐朝( )
A.文教昌盛 B.商业繁荣 C.政治清明 D.社会稳定
6.(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文物可以佐证唐朝时期( )
A.农业工具革新 B.制陶工艺高超
C.纺织技术先进 D.水陆交通发达
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全唐诗》提到的茶产地有6道、27州,主要分布在江南道,占17州。春季采茶季节,茶商云集江南地区,长途贩运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唐朝茶树种植普及各地
C.茶树种植促进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D.景德镇是中国著名茶都
8.(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如下图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该工具用来( )
筒车示意图
A.灌溉田地 B.耕种田地 C.鼓风冶铁 D.纺织丝绸
9.(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唐人陈陶《陇西行》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诗歌反映了( )
A.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吐蕃吸收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C.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唐朝时期兼收并蓄的宏伟胸怀
10.(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远从汉族地区,来了王后公主。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到咱们藏土。藏地从此开始,种上了各种粮谷。”材料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金城公主 D.李清照
1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内容印证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社会风气开放
C.对外交往活跃 D.经济生产繁荣
12.(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反映了唐太宗
A.重视科举考试 B.臧轻农民负担 C.能够虚心纳谏 D.民族政策开明
13.(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唐朝时期,有少数民族人士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将领;也有不少汉族人士到少数民族地区任职。这主要得益于( )
A.交通体系的发达 B.民族政策的推动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对外交流的频繁
14.(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淳朴厚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 B.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的发展状况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1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淳朴厚重,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由此可见,唐诗( )
A.题材丰富 B.风格多样 C.大众欢迎 D.名家辈出
16.(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唐代文明兴盛的原因,在于它的兼收并蓄,在于它的制度创新。这一切造就了唐朝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又反映在它的文学之上。这一文学形式是( )
A.赋 B.诗 C.词 D.曲
17.(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读他的诗可以体会到( )
A.浪漫进取的情怀 B.忧国忧民的思想
C.飘逸洒脱的魅力 D.超凡脱俗的风骨
18.(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在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中所称颂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 )
A.杜甫 B.白居易 C.李商隐 D.李白
19.(2022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宣扬某种宗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这些石窟全都深受哪一宗教艺术风格的影响(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二、综合题
20.(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欲重修洛阳宫殿,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tang)藏空虚”为由劝止;次年考虑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再次发兵修缮,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只好罢役停工。
——摘编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农业生产工具简表
工具 简介
曲辕犁 唐朝发明的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轻便灵巧,回转省力,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筒车 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筒车随水自动流转,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节省人力,提高劳动效率。)
材料三 唐代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科举,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成为政府的官员,学校教育往往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贞观年间,唐太宗数次亲临最高学府一国子监以示重视,他还下令增盖学舍1200余间以满足学校需求。——摘编自宋大川、王建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隋唐卷》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概括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曲辕犁和筒车的不同用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初学校教育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兴盛的表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雨中耕作图》体现的是唐朝的农业,可以用来研究唐朝的农业,A项正确;唐三彩是手工业,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货币,用来研究唐朝的货币,排除C项;唐蕃会盟碑体现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陕西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这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ABD三项,均加入了人的主观因素,是第二手资料,排除。故选C项。
3.D
【详解】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都是属于手工业的成就,可以印证唐代的手工业制作水平,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史实说,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脉因是唐朝繁荣、富强、先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C项正确;文化昌盛、 疆域广大、交通便利不是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贞观年间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等,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B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文化教育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统治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稳定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题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春季采茶季节,茶商云集江南地区,长途贩运现象屡见不鲜。”可得出茶树种植的推广,促进了江南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景德镇是瓷都,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可知,该工具是用来灌溉田地的,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不是耕作农具,也不能用来治铁和纺织,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材料说明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之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因此诗歌反映了吐蕃吸收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B项正确;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排除A项;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与题干内容体现的民族关系不符,排除C项;唐朝时期兼收并蓄的宏伟胸怀,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远从汉族地区,来了王后公主。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到咱们藏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文成公主给吐蕃带来了粮食、牲畜、书籍等,A项正确;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排除B项;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促进了汉藏友好往来,排除C项;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是《步辇图》,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故选A;B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12.D
【详解】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唐太宗在位期间重视科举考试,臧轻农民负担,能够虚心纳谏,但是材料未体现。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3.B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有少数民族人士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将领;也有不少汉族人士到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统治者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甚至少数民族人士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将领,也有不少汉族人士到少数民族地区任职,民族之间安定繁荣。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描绘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担任官职,没有提到交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中只提及到了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没有涉及与外国交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纯朴厚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不是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择A。
15.B
【详解】根据材料“李白的诗飘逸脱俗,杜甫的诗淳朴厚重,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可知,唐诗风格多样,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文明兴盛的原因,在于它的兼收并蓄,在于它的制度创新,这一切造就了唐朝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又反映在它的文学之上,这一文学形式是诗,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C项正确;汉赋、宋 词、元曲,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因此,读他的诗可以体会到忧国忧民的思想,B项正确;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体现出浪漫进取的情怀,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体现出飘逸洒脱的魅力、 超凡脱俗的风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8.A
【详解】依据材料“诗中圣哲”等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代,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作“诗史”,A符合题意;BCD项都是唐朝诗人,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1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得到发展,最著名的是今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窟内有大量的泥塑和壁画,主要是以佛教故事为主,C项正确;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初,特色建筑是大清真寺,基督教的特色建筑是教堂,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特色建筑道观大多建在深山之中,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0.(1)治世局面: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效革新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2)曲辕犁是耕作农具,筒车是灌溉工具;促进了农业发展。
(3)特点:主要服务于科举,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
表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对外交往频繁;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欲重修洛阳宫殿,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tang)藏空虚'为由劝止;次年考虑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再次发兵修缮,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只好罢役停工”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以上是形成贞观之治得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唐朝发明的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轻便灵巧,回转省力,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筒车随水自动流转,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节省人力,提高劳动效率。”可知,曲辕犁是耕作农具,筒车是灌溉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和筒车都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3)
根据材料三“唐代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科举,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成为政府的官员,学校教育往往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可知,唐初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科举,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对外交往频繁,民族关系融洽,呈现繁荣兴盛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