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19: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杜甫(712-770年)在《垂老别》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诗中所描述社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五代十国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这表明当时唐朝
A.吏治腐败 B.国力衰弱 C.思想僵化 D.宦官专权
4.(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5.(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读图,图中方框内填写的内容应该是:( )
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外戚专权
6.(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其实质是( )
A.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壮大
C.皇室贵族间的相互争斗 D.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7.(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此后,盛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唐人的心态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那么自信,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结果
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它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里的“它”是指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陈胜、吴广起义 D.经济重心南移
9.(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政治腐败 B.藩镇割据 C.武将跋扈 D.宦官专权
10.(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B.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1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781年,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自行继承节度使的职位,并要求朝廷予以追任。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节度使是可以世袭的官职 B.唐王朝开始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C.唐王朝已经逐渐失去了中央权威 D.节度使必须得到朝廷的任命
12.(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五代更迭,十国割据,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此阶段实际上是唐末以来( )
A.国家监察制度的完善 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C.外戚宦官专权的继续 D.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3.(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导致“国破”的直接原因是爆发了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1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B.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C.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15.(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导致唐朝政局被( )
A.武则天取而代之 B.黄巢起义所推翻 C.藩镇割据所取代 D.朱温政权所颠覆
16.(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大战争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便唐王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赤壁之战 B.黄巾起义 C.八国之乱 D.安史之乱
1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下边这首杜甫的诗《历历》描述的内容应该是( )
历历(唐)杜甫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靖难之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所以C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的,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2.B
【详解】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618年灭亡,同年唐朝建立,907年被大将朱温所灭,所以时间轴上的①处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220年,A错误;宋元时期从960年到1368年,C错误;明清时期从1368年到1912年,D错误。
3.B
【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弱,吐蕃有机会占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等地区。B项正确;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吏治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僵化和宦官专权,排除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材料反映了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A项;藩镇割据形成于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之后,唐朝国力下降,最终灭亡,B项正确;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是唐朝衰落的表现,唐朝没有出现 外戚专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因此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A项正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壮大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因此,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和统治,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而不是皇室贵族间的斗争,排除C项;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主要发生在宋朝,而不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此后,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的背景、目的、过程,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755年开始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从此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B项符合题意;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唐朝瓦解,907年,朱温灭唐,A项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C项不符合题意;D项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项正确;“政治腐败、武将跋扈、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历史解释对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所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ABD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
11.C
【详解】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自行继承节度使的职位,并要求朝廷予以追任”最能说明的问题是唐王朝已经逐渐失去了中央权威,C项正确;节度使是可以世袭的官职,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781年,唐朝已经是“外重内轻”,排除B项;节度使必须得到朝廷的任命,与题干“他的儿子自行继承节度使”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五代更迭,十国割据,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五代十国阶段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材料与国家监察制度、豪强地主、外戚宦官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所学知识,造成“国破”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B正确;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前期,排除A;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C;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排除D。故选B。
14.D
【详解】安史之乱促使唐朝有胜到衰。安史之乱前后诗歌风格不同。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D项正确;安史之乱并没有导致唐诗的衰微,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不是说明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正确;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刘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黄巾起义出现在东汉末年,排除B项;八国之乱出现在西晋,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依据材料“开元”、“盗贼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A项;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