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
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清初诗人查慎行曾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发动陈桥兵变的是
A.杨坚 B.李世民 C.赵匡胤 D.赵构
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3.(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局面的原因是
A.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罢兵议和 D.推行王安石变法
4.(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5.(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6.(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这一“政治设计”是
A.分封诸侯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 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9.(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一记载应出自
A.《隋书 刑法志》 B.《宋史 太祖传》 C.《元史 诸王表》 D.《明史 成祖本纪》
10.(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朝出现官员宁可放弃品阶较高的节度使,甘愿位列品阶较低的文职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社会风气
A.自由开放 B.重文轻武 C.崇尚武力 D.好逸恶劳
11.(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2.(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3.(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宋太祖赵匡胤接受大臣赵普“制其钱谷”的建议,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增强中央掌控权力。为此,在地方设置了(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节度使 D.转运使
14.(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宋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与当地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共同治理地方事务。其目的是( )
A.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B.收归军事指挥权 C.增强地方长官势力 D.分割宰相行政权
15.(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有( )
A.扭转了重文轻武风气 B.造就了文治局面
C.调和了民族紧张关系 D.消除了社会不公
16.(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这项政策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这项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C项正;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北宋,故选C;纸上谈兵反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在作战中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排除A;草木皆兵出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地点是安徽寿春,排除B;破釜沉舟反映的是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地点在内黄,排除D。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项符合题意;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排除B项;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罢兵议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因此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汉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是宋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排除。故选C。
5.D
【详解】结合所学和材料可知,五代十国史历史的演变是各地方军事力量较量的结果,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吸取唐末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改变统治策略,削弱武将对军队的调度指挥权。重用文官,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迷书本,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分封诸侯,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是血缘,故A不符合题意;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描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B符合题意;“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述的是唐太宗,A不符合题意;“向文治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描述的是唐玄宗,C不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述的是武则天,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详解】由材料可知,北宋王朝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地削弱将领对士兵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坐大,故A符合题意;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削弱了官兵的凝聚力,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B
【详解】根据“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B项正确;ACD项与宋代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根据“宋朝出现官员宁可放弃品阶较高的节度使,甘愿位列品阶较低的文职的现象”可知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故B项符合题意;综合以上的分析可得出,材料中的风气不是自由开放、崇尚武力、好逸恶劳,排除ACD。故选B。
1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称为宋太祖。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项正确;A项是唐太宗,排除;B项是武则天,排除;C项是唐玄宗,排除。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可得出材料反映了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事件,赵匡胤建立了北宋,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尚书省、门下省,与三省六部制相关,排除AB项;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设置通判分散了地方知州的权力,而且对地方知州起到了监视的作用,所以其目的是为了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A项正确;通判是为了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不是为了收归军事指挥权、增强地方长官势力,排除BC项;通判是为了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而非分割宰相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扭转了重文轻武风气、 调和了民族紧张关系、 消除了社会不公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一政策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