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辽宋之间“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直接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靖康之变 D.宋金和议
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政权名称 起止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10世纪初~1125年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1127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1227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政权的并立
3.(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反映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孝文帝改革 D.澶渊之盟
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置( )
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5.(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和约规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该和约是( )
A.唐蕃盟约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约 D.宋金和议
6.(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7.(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两宋时期,曾出现了辽、宋、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面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9.(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0.(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辽道宗曾握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则事例可用于解释( )
A.宋朝统治者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宋辽之间的敌对关系
C.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D.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
1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建立辽政权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2.(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较长时期保持和平局面。这句话表述的是“澶渊之盟”的( )
A.背景 B.内容 C.经过 D.影响
1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辽和西夏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
A.契丹族、党项族 B.汉族、契丹族
C.回族、汉族 D.党项族、契丹族
二、综合题
15.(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及治国理政方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
材料一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材料二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四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但和辽、西夏金议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和西夏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举例说明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并对吐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盟约?该盟约的签订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当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民族关系?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辽宋之间‘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辽宋议和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A项正确;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贸易兴旺,排除B项;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大量王公贵族、妃嫔宫女、百姓工匠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排除C项;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辽、北宋和西夏的起止时间大致是重合的,反映了民族政权的并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因此,题干表格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是指夏商周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指秦汉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均与题干“辽宋夏时期”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辽宋议和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因此反映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澶渊之盟。D项正确;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383年的 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排除B项;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得出汉族的文化对辽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见榷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C项正确;榷场不可能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和约规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辽与宋议和的内容,成为“檀渊之盟”,B项正确;唐蕃盟约是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排除A项;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币,排除C项;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材料反映北宋、西夏和辽政权并立,通过宋夏和议和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和辽出现和平交往局面,C项正确;材料无关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A项;北宋是汉族政权,西夏和辽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外政权的纷争,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唐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按位置可得出,B项正确,排除AC项。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并没有形成长期的对峙,D项错误。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主张,坚决恳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受到鼓舞,重挫辽军,第二年,辽宋之间鼎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故图示战争是澶州之战,结果是签订“澶渊之盟”,C正确;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排除A;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排除B;图示中战争的结果是签订“澶渊之盟”,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D。故选C。
9.D
【详解】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最能证明宋辽时期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未涉及农业生产、海外贸易和民族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因此,ABC项与材料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可知,当时北宋和辽和睦相处,这是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尤其宋仁宗在位时期,辽宋之间保持长期和平局面。故选C,排除D;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关系,B错误。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故A正确;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故B错误;十二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故C错误;1271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故D错误。综上故选A。
12.D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都违背了史实,排除;故选D。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北宋取得胜利。在这种背景下,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故A与题干信息不符;“澶渊之盟”的内容是: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故B与题干信息不符;C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后不符;“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这是表述的澶渊之盟”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4.A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杰出的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朝,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所以答案选A。
15.(1)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松选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尺带珠丹迎娶金成公主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澶渊之盟” 影响: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既有战争也有和平 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现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据所学知识,松选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尺带珠丹迎娶金成公主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都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根据所学知识,“誓书”是“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之后,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3)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体现宋朝的民族关系特点是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我们 要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