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元朝的统治
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了
A.行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
2.(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当你想通过电子平台购物时,需要依次填入“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地址以便快递员投递。“省”作为中国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来源于(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A.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 D.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元代人为的划分行政区划边界,使得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如将汉中地区一分为二,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互相牵制。元代此举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5.(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设置通判 D.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6.(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等关键词所反映的主要学习内容是
A.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B.元朝都市生活的繁华
C.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元朝行省制度的推行
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时期为了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立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澎湖巡检司
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和台湾实行管辖,分别设置了( )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台湾府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9.(2022春·福建·七年级期末)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10.(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三国时,吴国将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也曾派人三赴流求;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该地的管辖,设立了( )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11.(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忽必烈考虑到藏族地区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决定在中央设立一个管辖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这体现元朝治理边疆的特点是( )
A.恩威并施 B.裁撤冗员 C.因俗而治 D.实行“汉法”
12.(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元朝统治者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元朝在边疆治理方式上具有的特点是( )
A.因地制宜 B.耀武扬威 C.因循守旧 D.竭泽而渔
13.(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忽必烈即汗位之时……突破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元朝“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其中,元朝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是什么机构?负责监察事务的机构是什么?
(4)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立有何历史意义?
14.(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三: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事件?当时的“大宋皇帝”是谁?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上述“誓书”?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新的民族”指什么民族?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当时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理?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B排除;隋朝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C排除;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D排除。故选择A。
2.D
【详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D项正确;ABC项与省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依据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制度的建立,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AC项的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行省制度是中央管辖全国的政策, 不是民族政策和措施,起不到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分析这是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行省制度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政策,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以排除其他三项,得出正确答案。
4.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此举使得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A项正确;元代此举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或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排除BD项;郡国制度实行是在西汉前期,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排除C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其中,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典型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秦朝创立郡县制,宋代设置通判、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辖新疆地区,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因此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主题是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元朝建立后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元朝设立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没有体现都市生活的繁华,排除B项;依据这些机构名称,可见没有体现行省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元朝时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标志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D项正确;市舶司是宋朝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B项;元朝辽阳行省管辖今东北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到中央的版图之内。另外,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D项符合题意;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A排除;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乱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BC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夷洲”、“琉球”指的是今天的台湾,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夷洲”、“流求”指的都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D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是管辖的是新疆地区,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地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不是为了管辖台湾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忽必烈根据西藏地区信仰藏传佛教的特点在中央设立一个管辖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忽必烈的做法是因俗而治,并非恩威并施、裁撤冗员和实行“汉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元朝统治者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可得出元朝在不同的地区推行不同的管理政策,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征,A项正确;BCD项都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1)科举制;隋朝。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地方税赋除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3)行省制;中书省;御史台。
(4)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
【详解】(1)根据“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可知这个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正式确立于隋朝。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包括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又设置转运使,地方税赋除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元朝时期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是中书省;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台。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
14.(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2)澶渊之盟;宋真宗;澶渊之盟的缔结使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双方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但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回族;宣政院;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解析】(1)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的话大意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因此,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第二问,举例时,注意要与唐太宗有关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2)
第一、二问,根据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誓书”是与契丹族政权(辽)签订的。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我们都应坚持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积极方面看,澶渊之盟的缔结使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双方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消极方面看,宋每年向辽送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第二、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