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20: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废中书,罢丞相”“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八股取士”。上述历史事件均发生在(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相权已经威胁到皇权,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永不再设置丞相。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目的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皇帝的权力
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废分封制 B.设立中朝 C.废除宰相 D.置军机处
4.(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的明朝文物印证了统治者( )
A.加强军事统治 B.加强思想控制 C.强化特务统治 D.强化文化专制
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诏谕革去中书省,由皇帝直接总览天下政务,提形事 礼兵、刑、工六部权力,使之直接对皇帝负责。”材料叙述了皇权强化( )
A.目的 B.内容 C.原因 D.影响
6.(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这一政治现象最早出现于
A.秦始皇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
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8.(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尊崇儒家思想 D.建立厂卫制度
9.(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10.(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1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严复曾这样描述一项制度:“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这反映了该制度( )
A.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B.到后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C.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D.是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12.(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废除丞相 B.建立内阁 C.设立厂卫 D.八股取士
1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明代科举,试题出于四书五经,考生答题时需取来宋儒经典解释,试卷的格式固定化为八个部分。这个举措( )
A.促进文学艺术繁荣 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C.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D.选拔了高素质人才
二、综合题
1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朝代 地方管理
秦朝 郡县制
汉武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唐 藩镇割据
宋 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
材料二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丞相,罢中书。 ——摘编自赵毅罗东阳《朱元璋废丞相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及明初制约相权的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简述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源。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在文化上,科举采用八股取士,C项正确;汉朝有丞相,排除A项;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排除B项;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永不再设置丞相,目的是强化皇帝的权力,D项正确;AC项不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排除;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3.C
【详解】依据“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历史上丞相多专权乱政,因此为了消除相权的威胁,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宰相或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C项正确;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锦衣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C项正确;军事统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加强思想控制、强化文化专制,都与八股取士相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材料中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出朱元璋皇权强化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原因和影响等,排除A 、C和D项。故选B项。
6.C
【详解】“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这一政治现象最早出现于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7.C
【详解】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合题意;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A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只强调儒家学生的价值观,只强调人文成就,牺牲了自然科学等知识,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8.A
【详解】根据“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可知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最终巩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推行重文轻武是在北宋,排除B项;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为了推崇儒家思想和建立厂卫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结合所学可知“四书”、“五经”是孔子的经典;朱熹的《四书集注》是对四书的解释,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的是以尊孔崇儒目的,达到加强君权统治的实质,故选C;隋炀帝建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A错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清朝大兴文字狱,D错误。
10.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这种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A项是三省六部制实行的意义;BC项表述的是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根据材料“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可知,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到了后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是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建立后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格式,严重的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所以顾炎武抨击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D项正确;废除丞相、建立内阁和设立厂卫都与束缚思想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C项正确;八股取士不得发挥自己的思想,不会促进文学艺术繁荣,也不会选拔高素质人才,排除A和D项;八股取士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14.(1)安史之乱。
(2)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废丞相,罢中书。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导致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原因是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废丞相,罢中书”等信息科得出,措施是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废丞相,罢中书。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根源是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