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20: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它是( )
A.大运河 B.布达拉宫 C.紫禁城 D.长城
2.(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古代建筑被列入的共同理由是( )
A.保留了军事防御体系的作用 B.保存着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C.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旅游收入 D.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3.(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蒯祥是明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有“蒯鲁班”之说。他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在北京皇宫、府第的建筑上,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据此推知,蒯祥的代表作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故宫
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在故宫的修建中,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这体现了故宫是( )
A.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B.隋唐国家权力的中心
C.平等思想理念的凸显 D.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5.(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明长城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B.为了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建
C.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D.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组成
6.(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专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疗效明显。下列可供中国专家参考的明代药物学巨著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7.(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李时珍为《本草纲目》的写作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大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有效的单方。材料说明中医( )
A.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医术提高只有通过访问 D.传播途径单一
8.(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时珍被誉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这一评价是基于他编写了(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9.(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明朝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春 D.李时珍
10.(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11.(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天工开物》整理了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等技术。这反映该书注重
A.总结生产技术经验 B.运用理论指导实验
C.吸纳西方科学知识 D.大力传播先进思想
12.(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A.李时珍——《天工开物》 B.王祯——《齐民要术》
C.宋应星——《梦溪笔谈》 D.徐光启——《农政全书》
1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表为明代的代表性科技著述及其内容。据此可知当时的科技研究
著述 内容
《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和创新研究成果
A.体系日趋完善 B.重视经验总结 C.涉及领域广泛 D.注重逻辑推理
14.(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人物的主要成果属于( )
A.地理名著 B.史学专著 C.长篇神话小说 D.农业科学巨著
1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天工开物》记载了……,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糖、冶铸等等,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类型是( )
A.史学 B.建筑学
C.药物学 D.农业和手工业学
16.(2022秋·福建宁德·七年级统考期末)小说《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周瑜打黄盖”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由此可知
A.文学创作必须全部来源于史实 B.文学作品可以完全还原历史
C.《三国演义》不全是历史真实 D.历史故事都在民间留存传播
二、识图题
1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发行纪念币
材料二长城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杀伐。民族间物质交流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在“互市”贸易中,中原的铁器、丝绸等产品,交换北方的牛、马、皮货等,经济文化交流在长城关口处友好、公平的进行,对南北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并简述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长城的功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城、故宫的共同点。
三、综合题
18.(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称 简介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各有分工,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玄奘西行 西行天竺,学成归国,与弟子合作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 为传播佛法奋斗了一生,他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等传到日本,为沟通两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行省制度 不仅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统一,也便利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明长城 蜿蜒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
北京城 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与天竺交往的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9.(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明长城与故宫
名称 建筑概况 历史地位
明长城 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它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以一重或多重关堡和烽燧为支撑点,构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纵深的防御体系。 长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纽带作用。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占地78万平方米, 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技术及装饰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丰厚积淀。
——据《建筑紫禁城》《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20.(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轱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同时根据自己一生行医用药中对药性的实际体验,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这部巨著被译为日、英、德、法、拉丁、俄等文字,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隋朝大运河三点所代表的城市。
(2)根据材料二,在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三大发明中任选两项,概括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请说出材料三中李时珍编写的这部药物学巨著的名称。依据材料三指出,李时珍的这部巨著在世界上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1.(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辉煌灿烂,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巨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其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其他科学技术传入欧洲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欧洲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中华文明》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两种生产工具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指南针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这两部科技著作的共同点。
(4)综合上出材料内容和相关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四、论述题
22.(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长城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合6350多公里)。故又名万里长城。明长城不仅工程浩大,在工程材料和修筑技术上也都有很多的改进。长城工程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即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其砌筑材料有砖、有石、有砖石合筑、有泥土夯筑,形式有劈山墙、山险墙、木柞墙、边壕等。其高低宽窄随地形的情况和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较低窄,平地或冲要处高大宽阔。北京八达岭长城平均高约七八米,墙基宽约六七米,墙顶宽约五六米。城墙外设垛口,垛口上有用于了望和射击的了望孔和射孔。城墙之上,每隔二三百米设有一突出墙外的台子,此即墙台。墙台上的房屋称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遮风避雨之用。敌台亦称作敌楼,跨建在城墙之上。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明朝长城的东西起止地点分别在哪里?
(2)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旧称,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建筑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C项正确;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排除A项;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不是皇家建筑群,排除B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因此很具有代表性,D项正确;故宫不是军事防御设施,排除A项;B项与长城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入选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蒯祥是明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北京皇宫”可知,蒯祥的代表作是故宫。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李冰修建,排除;B项是隋炀帝时开凿,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4.A
【详解】根据材料“在故宫的修建中,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可知,故宫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A项正确;故宫是在明清时期修建,排除B项;“平等思想理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军事防御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业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由此可知,C项是长城的意义(或影响),是人们对长城做出的一种主观性的总结认识,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是对长城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正确;《天工开物》经济领域的代表作品, 《农政全书》是农学, 《资治通鉴》是历史学著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7.B
【详解】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B符合题意;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医术提高只有通过访问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传播途径单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择B。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C项正确;《唐本草》是唐朝苏敬等23人编著,排除A项;《千金方》作者是孙思邈,排除B项;《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编著,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选项D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并运用其进行了外科手术,A排除;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B排除;赵州桥是隋朝李春最伟大的杰作,C排除。故选D。
10.B
【详解】根据材料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再结合所学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涵盖了各生产部门的内容,被翻译为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主要描写农业方面的,排除AD项;《本草纲目》是药物方面的,排除C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天工开物》整理了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等技术”可知,《天工开物》注重对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验总结,并非是理论指导实践,B项排除;材料与吸纳西方科学知识及传播先进思想的说法无关,CD项排除。故选A。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因此,D项历史人物与其贡献搭配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王祯撰写了《农书》,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因此,ABC项历史人物与其贡献均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叙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据此,对这两部明朝科技著作属于总结性科技著作,因此当时的科技研究重视经验总结,故选B;ACD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排除。
14.D
【详解】根据图片上的信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再结合所学可知,他的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属于农业科学著作,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天工开物》记载了……,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糖、冶铸等等”可知,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类型是农业和手工业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编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三国演义》中历史故事在真正的史学著作中却没有记载。《三国演义》虽然属于文学作品,但属于二手史料,也能部分反映出历史的真实,C项正确;文学创作不一定全部来源于史实,排除A项;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不能完全还原历史,排除B项;历史故事并不都是在民间留存,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目的: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特点: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功能:有效的减少民族间的战争,减少北方少数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有利于中原农耕区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北方地区的社会进步。
(3)共同点:都是我国古代规模宏大的工程,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解析】(1)
依据材料一“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结合所学重视可知,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是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是: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
根据材料二“长城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杀伐。民族间物质交流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可以概括出长城能有效的减少民族间的战争,减少北方少数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对南北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概括出,长城有利于中原农耕区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北方地区的社会进步。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故宫都是我国古代规模宏大的工程,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18.(1)事件:玄奘西行。
(2)[示例一]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述: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示例二]
观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
论述:雄伟壮丽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术有了新的突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智慧、极具创造力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示例三]
观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论述: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各有分工,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详解】(1)根据材料“西行天竺,学成归国,与弟子合作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表明唐朝在天竺的交往事件是玄奘西行。
(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从文明互鉴的角度进行观点提取和论述,也可以从民族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建立完善着手。注意在进行论述的时候分三步走,第一步,提出观点:如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步从历史史实中寻找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为观点服务,可以从材料中选取2件或者三件事进行论述,着重谈这个史实在文明交流中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也就是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来论证观点,如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第三步:总结观点,进行升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9.(1)西:嘉峪关。东:鸭绿江边。
(2)【示例1】
观点:中国古代建筑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论述∶明朝修建的万里长城规模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设施更为完善,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纽带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明代的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78 万平方米,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成为世人瞩目的世界珍贵文化遗产。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保留下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示例2】
观点2∶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论述∶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干米。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沟通陆上“丝细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代的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78 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成为世人瞩目的世界珍贵文化遗产。(或: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纽带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泽被后人。
【解析】(1)
依据所学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
(2)
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明长城和故宫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故观点可以设为:中国古代建筑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根据明长城和故宫的历史地位以及影响论述即可。注意最后要进行总结,和观点相呼应。如:明朝修建的万里长城规模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设施更为完善,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纽带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明代的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78 万平方米,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成为世人瞩目的世界珍贵文化遗产。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保留下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0.(1)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2)印刷术:极大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磁铁(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举两例说明即可)。
(3)《本草纲目》;影响: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4)古代劳动人民有极高的智慧。(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造福后世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故①为洛阳,②为涿郡,③为余杭。
(2)根据材料“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极大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磁铁(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根据材料“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同时根据自己一生行医用药中对药性的实际体验,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整理总结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本草纲目》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根据材料“这部巨著被译为日、英、德、法、拉丁、俄等文字,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可知,《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本草纲目》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有极高的智慧;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造福后世等。
21.(1)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2)地位: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突出标志。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3)都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著作;都是总结了前人的成果
(4)认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唐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秧马、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可知,它们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其他科学技术传入欧洲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欧洲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知,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突出标志;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都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著作,都是总结了前人的成果。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22.(1)东:鸭绿江;西:嘉峪关。
(2)观点:明长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工程。
论述: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工程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即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城墙外设垛口。城墙之上,每隔二三百米有个墙台。墙台上的房屋称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避风雨之用。明长城已经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2)依据材料“明长城不仅工程浩大,在工程材料和修筑技术上有很大的改进。长城工程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即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结合所学,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防御,重修长城。明朝的长城,不仅工程浩大,工程材料和修筑技术上都有了很多改进。长城工程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即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城墙外设垛口。城墙之上,每隔二三百米有个墙台。墙台上的房屋称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避风雨之用。说明了明长城已经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