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19: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边菜单中的食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材料反映出( )
A.中国物种都是从国外引入 B.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5.(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徽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B.颁布“禁海令”
C.推广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D.人地矛盾突出
7.(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打破坊市界限 C.推广占城稻种植 D.出现晋商徽商
8.(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顺治皇帝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这表明清政府(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建立全国性商业网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9.(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体现了清朝前期重视( )
A.吏治整顿 B.农业生产
C.税款截留 D.土地兼并
10.(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导致下表所示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 7 414 495
A.种植技术的改进 B.垦荒政策的推行
C.经济作物的推广 D.商品贸易的发达
1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某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明代中期经济繁荣 B.清朝前期经济兴盛
C.清朝商帮资本雄厚 D.清朝人口超过欧洲
1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
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点六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手工业技术提高 D.水利工程的兴修
1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下表可用于佐证
A.元朝时期战争频繁 B.明朝后期环境破坏
C.清朝前期经济繁荣 D.清朝后期文化兴盛
1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 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C 元朝设置宣政院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D 清朝推行垦荒政策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A.A B.B C.C D.D
15.(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是某同学探究某一主题的笔记。据此可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清朝的商业 B.唐朝的金融 C.清朝的经济 D.元朝的外贸
16.(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明朝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出
A.明朝后期开始实行民主制度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中国
C.传统思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D.八股取士政策加强思想控制
二、综合题
17.(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内容 作用
①西汉 从西域传入核桃、葡萄、石榴等 促进中原地区物种多样性,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②西晋末年 北方人民开始南下 充实南方地区的人口,促进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唐朝 出现便于耕作的____和便于灌溉的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轻便灵巧,适合精耕细作,农业发展快速
④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⑤宋朝 出现秧马(扒秧工具) 既能减轻耕作时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效率
⑥明朝 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 既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又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1)表格中横线处应该填入什么工具?
(2)阅读以上材料,任选其中两则内容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农业区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估计,11至12世纪中国的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经济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故B项符合题意;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排除A项;南宋时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只能缓解而不能根除人口增长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的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A正确;B属于文化领域上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属于政治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属于疆域变化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
3.D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玉米、甘薯、马铃薯从美洲传入中国,在清朝乾隆时期普遍种植 ,且明代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马铃薯(土豆),故菜单中的食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D正确;ABC错误。综上故选D。
4.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胡、番、海、洋”等字概括出不同引入物种的路径以及时代特征,说明中国在作物引种方面引入各个地区的植物,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B正确;引进的多样多元不代表所有的作物都是引入的。A错误;引种作物不能简单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C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外经济交流,不是文化交流,D错误。综上故选B。
5.D
【详解】依据题干卡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方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工商业市镇也大量兴起,手工业方面苏州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选项A符合题意;颁布“禁海令”是明清时期禁止海上贸易的法令,B排除;清朝前期,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C排除;人地矛盾突出,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A。
7.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商人群体,即商帮,D项正确;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到发展,排除A项;打破坊市界限和推广占城稻都是在宋代,排除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据题意可知,顺治皇帝规定允许开垦耕种无主的荒田,这说明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A项正确;清政府是在推行垦荒政策,并不是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建立全国性商业网和加强西北军事管理,排除B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可得出体现了清朝前期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分析题干表格可知,清朝前期这几位皇帝统治期间,耕地面积持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所以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垦荒政策的推行,B项正确;种植技术的改进并不会使耕地面积持续大范围增多,这不是耕地面积持续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经济作物的推广不会使耕地面积持续大范围增多,这不是耕地面积持续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商品贸易的发达不会使耕地面积持续大范围增多,这不是耕地面积持续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某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可知,图中数据时间是1700年、1820年,属于清朝时期,从数据上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快速发展,说明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B项正确;题干时期是1700年、1820年,属于清朝时期,排除A项;清朝商帮资本雄厚以及清朝人口超过欧洲在题干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据材料可知,“康熙五十一年”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是23%,而“雍正四年(1726年)”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是60%。这表明土地数量增加,这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外交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纳税田亩数”的变化,未涉及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水利工程的兴修,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自康熙八年到乾隆六十年人口迅速增长,由4700万增长到29000万,这说明了由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人口的增长,与元朝、明朝无关,A、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人口的增长,未涉及“文化”的发展状况,D排除。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A项;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元朝设置宣政院,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而台湾地区由澎湖巡检司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经济继续发展,其中,甘薯、玉米进一步推广,苏州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C项正确;甘薯、玉米体现的是农业而不是商业,排除AD二项;新航开辟后,甘薯、玉米传入中国,排除B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排斥商人、工匠、市井人物,而现在,这些人却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说明,传统思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C项正确;明朝后期仍旧是帝制,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在晚清时传入中国,材料说的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而不是说八股取士,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7.(1)曲辕犁
(2)示例:观点: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社会经济生活。论述:引进物种促进中原地区物种的多样性,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还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便于耕作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
(2)根据材料可知,①⑥反映的是引进物种;②④反映的是人口迁移;③⑤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即可。如①⑥观点为:物种引进丰富社会经济生活。论述:引进物种促进中原地区物种的多样性,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还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18.(1)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
(2)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
(3)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经济发展是国家强盛的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强盛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可知,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根据材料一“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可知,发明和使用新的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一“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可知,唐朝劳动力丰富,为农业生产奠定基础。综合可知,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有: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
(2)根据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农业区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估计,11至12世纪中国的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可知,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有: 引进水稻早熟品种;农作物达到一季两熟;水稻产量增加。
(3)根据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可知,明清时期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是国家强盛的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强盛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