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12: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1、说单元整体。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六下第一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彩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代诗歌都呈现出汉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以及藏戏等少数民族风俗正如扉页上所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本单元的人文内涵。
而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是:A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细写主要部分的。B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的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2、说文本作者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有一些删节和改动。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来组织全文。文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到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第二部分第8到13自然段,写过年时的热闹场景,热闹的除夕,正月初一各自忙碌,正月初六店铺开张,正月十五欢乐红火的元宵。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就结束了。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所以作者将这几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详写时,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了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本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首尾呼应。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整整一个多月的日子,描写起来丝毫不乱,连接语自然,且没有雷同。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又平添了一份情趣。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又如“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化色彩,因质朴而真实,让人倍感亲切。如果细细揣摩,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有太多细节可以研究,无一不是典范,无一不是经典。
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斯妤的《除夕》节选片段,展现了南方地区人们过年的情景,可以丰富学生对不同地区春节风俗的了解。
【说学生】
在部编版教材中,一共有四篇老舍的课文,四年级时《猫》《母鸡》两篇写动物的文章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擅长用举事例的方法来突出猫性格的丰富,语言平实得如同聊天,结构别具一格,内容恰到好处,一个表情达意的字也未曾出现,却表达了对猫如孩童般的喜爱,对母鸡和天下母亲最真实的尊敬。六年级上册有一篇写景的文章《草原》,学生对老舍已经不陌生,再来学习他的散文,就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老舍文字的感觉也有了一定的铺垫。
【说教法】
1、说教学目标
A、会写“蒜”等15个字,会写“热情”等20个词语
B、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以及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的民俗活动尽心细致描写的方法。
C、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D、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经过线上线下的热烈讨论,我们很快确定了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字词的学习和梳理,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对应的民风名俗,分清详略。完成“过年前准备”的文本学习。
第二课时主要感受老舍朴素自然的京味儿语言特色,以老舍最喜爱的“元宵节”为重点,感受他语言的独特魅力。
2、说教学策略
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初步分清内容的主次。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时间线也跨越了一个多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张按照课文表达顺序的时间表,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对照表中日期,在对应的空白处填写课文描写的民俗活动,再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几天是详写,哪几天是略写,如此一来,便初步分清了文章的主次。
第二: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初步体会连接句的好处。
这么多的时间点,老舍是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呢?可以让学生划出各个时间点的连接句,读一读,体会它的好处。比如,“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过渡到“元宵节”时,作者写“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一个“又”字掀起了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再比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句“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又比如“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几处都用总起句自然连接,使全文结构井然。
第三:精读重点段,体会民俗特点,感受老舍语言的特点。
对于文中详细写的那几个时间点,学生刚才已经借助时间轴和表格寻找出了对应的民俗活动。紧接着让学生分组研究相应段落,圈画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老舍是怎样写出气氛的,还需要借助反复的朗读,读出热闹、祝福、欢乐……感受老舍语言的千变万化,魅力无穷。再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讨论为什么有些内容要写得具体,有些内容却一笔带过,体会不同日子在春节中的不同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