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6课《雪》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6课《雪》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23 12:08:31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体味“雪”的含义
2、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作者对景物细致、生动的描写。
1、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2、渗透在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雪》一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介乎诗与散文之间,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野草》开创了 “独语”体散文 。“独语”是现代人在孤寂的生命之境中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
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
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
博识:
学识丰富。
耶:

美艳:
美丽鲜艳.
磬:
qìng
脂粉奁:
lián
消释:
指冰雪融化.
褪尽:
tuì脱去全部。
朔方:
Shuò北方。
凛冽:
lǐn liè刺骨地寒风,北风凛冽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
2.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两幅画面: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
南雪景图。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江南雪景图:
滋润美艳之至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确乎没有胡蝶
蜜蜂嗡嗡闹着
塑雪罗汉的孩子
柔和宁静
富于生机
孕育生命
易于消逝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这为什么是遗憾?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北方
雪景图
冰冷的、坚硬的、
孤独的、灿烂的。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而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 ,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精神。
鲁迅赞扬“朔方的雪”,却为什么把“江南的雪”也写得那么美好?
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使“朔方的雪” 更加突出。
这是正衬还是反衬?
正衬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
比如:火炬象征光明
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
著抗争的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
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什么愿望?
用战斗来创造春天
一般美好的世界。
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
揣 摩 语 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青春”和“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味的体现。
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
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片断。
《湖心亭看雪》
《沁园春.雪〉
《江 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