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分班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关。
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同时夏承焘对一些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现了诗人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
D.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内心的幽独与寂寞。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思路。(4分)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原因很多,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他成功的主要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张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张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张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张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都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张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张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张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张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张,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建华在与老张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张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张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人员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马空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宜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B.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C.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D.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司空马之赵”与“民孰与之众”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相同。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为他出谋划策。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实力不及秦国,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2)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14.请简要陈述司空马想实行赂秦之策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诗中以“天地”对“古今”,“北极”对“西山”,时空相应,对仗工整;意境宏阔悠远。
16.“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来。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 ”。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本题共10小题,20分)
1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蟹六跪而二螯
作《师说》以贻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士大夫之族
锲而舍之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须臾成五采
C.凌万顷之茫然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泣孤舟之嫠妇
B.风乎舞雩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明烛天南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蚓无爪牙之利
C.石苍黑色,多平方
D.挟飞仙以遨游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其阴,济水东流
25.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加之以师旅 C.不吾知也 D.客有吹洞箫者
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B.崖限当道者(门槛)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D.学不可以已(停止)
2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过,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现在”的你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黄金时期,李大钊的这段话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可知。故选 B。
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错误,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B .“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并没有认为其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D.“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原文“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故选 C。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幽独与寂寞”主要是孤独寂寞,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 D。
4.①首先,提出“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这一观点,突出了苏轼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
②然后,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说明苏轼词作对日本词人创作的重要影响。(每点2分)
5.①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
②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
③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
⑤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
6.D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D.“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错。应该为“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通览原文,文中有对刘建华的厌倦和疑虑,也有对他工作激情和守信的欣赏,但是没有怨恨。故选D。
7.B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张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张真的走了。故选B。
8.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张,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这说明刘建华技术好、认真敬业。
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认真吃饭,打扫的干净,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表明了他们热爱生活、讲求条理。
③为人诚信。“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果真回来了,体现他说到做到,讲诚信。
④执拗狭隘、尖刻狡黠。“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体现他的强势认死理,执拗狭隘;起初说旧历年不回家,临到小年夜,才通告要回家,表现他的有心计,狡黠尖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
②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刘建华,便于更细致全面地展现刘建华的人物形象。
③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每点2分)
10.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
“官长”指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不可以断开,“兵首”指军队的前锋,统帅等,不可以断开。故选A。
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
C.“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悉”前后者意思相同,意思为全、都。句意:而对于国事能够对我不吝赐教/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故选C。
12.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说法错误,从原文“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可知司空马“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故选B。
13.(1)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
(“赵赂以河间十二县”,状语后置;“地削兵弱”,被动句;“卒”,最终。)
(2)赵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赵国一年以后灭亡;如果妄杀武安君李牧,赵国则不出半年就会灭亡。
(“将”,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将;“期年”,满一年;“若”,如果。)
14.①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便会退兵。②其他诸侯国必然十分恐慌,从而出兵救赵。③如果赵与他国形成合纵,就可以与强秦抗衡。(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秦国于是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劝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臣愿为大王假设秦、赵两国战事的比较,来亲自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于是司空马说:“既然大王您的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而能对于寡人的国事不吝赐教,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谋划。”司空马献策说:“假如大王赂秦以半数国土,秦国兵不血刃而得到赵国的半壁江山,秦国必大喜过望。秦在内担心赵兵作鱼死网破之争,在外深恐诸侯率兵来救,秦王必定退兵。秦王收受献地而退兵。赵国虽然仅剩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到贿赂日益骄横,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从而出兵救赵。在形势的推动下,合纵阵线就能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路诸侯。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崤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 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虽然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可终究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求大王允许我离开赵国。”
于是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灭亡呢?”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王,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韩仓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给大王祝酒时,却暗藏匕首,依法当判死罪。”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5. C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伤”客居他乡。“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诗人为客居他乡而“伤”;
②“伤”万方多难。“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感时伤乱;
③“伤”壮志难酬。“日暮聊为梁甫吟”句,诗人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的典故,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④“伤”世事沧桑。“玉垒浮云变古今”用飘忽变幻的玉垒山的浮云暗指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织入了复杂的世事沧桑的感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18.C 徒:一类人
19.C C项都是代词,这 ;A项 以:介词 在\连词 来;B项于:介词 比 \介词 表被动 ;D项而:连词 表并列\连词 表假设
20.A B项 “生”通“性” ;C项“不”通“否”;D项“冯”通“凭”
21.B A项“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C项“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D项“众人” 古义:一般人
22.A A项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名词作动词
23.D 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B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C项“平方”古义:平的方的
24.B 例句与B项都是意动用法; A项名词作动词; C项形容词作名词; D项名词作状语
25.C 例句与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判断句; B项状语后置句; D项定语后置句
26.A 惑:糊涂
27.C A项“莫”通“暮”; B项“知”通“智”; D项“受”通“授”
28【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为李大钊的一段精彩论述,主要围绕“现在”“过去”“将来”展开的。“过去”指向事物的起点,“未来”指向事物的终点,而这两者的联结点是“当下”。分析材料,可知有三层意思蕴含其中,其一:不能今日多烦忧,而向往回到过去;其二:不能因为今日多烦忧,而空想未来;其三:不能沉溺在今日安逸,而不为将来奋斗努力。如果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三者,就能勾画出一条从“过往”通向“现在”,“现在”通向“未来”的逻辑推进线。“过去”可以为“未来”积累经验,积蓄力量等;而“未来”则可以将“过去”的愿景化为现实,未知化为已知等。
题干明确写作主体为“‘现在’的你”,以学生的身份来写关于“过去”“现在”“将来”的认识,可以写现在和未来,现在我们要怎么做,期待的未来才会到来,具体可以是日常生活和可以触及的社会活动等内容,重点要突出如何要把握现在;可以写回忆过去,总结经验,为现在的努力寻找过往的依据,具体可以是过去取得成绩给予的自信,也可以是过去失败带来的反思和经验总结,落脚还是现在,过去的信心和经验是如何辅助现在正在进行的努力;在这两种写法种适当穿插只关注未来和过去的错误做法及其带了的不良后果。
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重心都应该是现在,与材料给出的结论一致。总结论点: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努力在当下。所以作文内容应理清了三者逻辑上的内在关联——善于总结过去(包括成功和失败),立足现在(用过去的经验和对为未来的追求指导现在),着眼未来(蓝图和理想),突出“今天”的意义。
立意:
1.立足现在,放眼将来。
2.回首过去,助力当下前行。
3.过去无怨,现在无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