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单元第 11 课 课时 共 2 课时 课型 阅读课
课题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主备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中间部分按时间顺序,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开对比描写,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对我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对于革命题材的作品教材之前有编排,另外班级开展过《鸡毛信》和《江姐》的共读,因此学生对这段红色革命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 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并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 3.学习课文开头结尾部分,了解“倒叙”的写法和“首尾呼应”的写法,知道“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4.在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基础上学习前后呼应的写法,知道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 5.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开头结尾部分,了解“倒叙”的写法和“首尾呼应”的写法,知道“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在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基础上学习前后呼应的写法,知道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 2.感受作者对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设计意图及批注 (关注点、预设、问题、板块等)
第1课时 板块一 回顾导入 揭示题意 1.在古诗词中领略了古代中华儿女的远大志向,壮烈气节。让我们记住这些千古名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出示除了学习古诗,我们还可以来读读下面这些四字词。读着这些词语,革命志士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生敬意! 带着这份心灵的触动,让我们走进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检查预习,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 你从课题中获得哪些发现? (1)“忆”这个字让我们联想到一个与思念有关的四字词:牵肠挂肚;而一个人的回忆则是一次回溯过往的心灵之旅。 (2)课题中的 “十六年前”、“回忆”两个词,告诉我们:课文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是一种文体,常采用倒叙的方式,其描述重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3)我们这篇课文就是记录一位女儿(她的名字叫李星华),通过回忆父亲的一些事,表达对父亲李大钊同志不可磨灭的敬仰与怀念。 读了课题,你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稍停) 有同学可能会想:十六年前是什么时候?课文回忆了父亲什么事?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已经有所提示。 板块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了解背景 简介父亲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十六年前指的是1927年。同学们,在中国,从1911到1927年,是“军阀混战”的年代。战火纷飞、尔虞我诈、 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些词汇就是那段历史的注脚。 2.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岁月啊。请大家快速默读以下资料。 (1)补充李大钊同志牺牲前的历史资料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意味着一位位革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地为社会和人民的未来舍生取义。父亲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 (2)补充呈现李大钊的基本资料。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3)大家了解了课文的历史背景,心情是不是变得沉重起来?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到这个词:“被难日”?这个词原本是指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的日子。课文中指父亲李大钊被害的日子。 3. 作为一名革命的先驱者,父亲李大钊绝不会因为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而停止自己的步伐。课文还记录了他的哪些事情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去发现。 板块三 梳理内容 把握脉络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2.找出时间词,梳理课文脉络: “那年春天” “4月6日早晨” “有一天”(4月28日,在第30自然段有提示)“4月29日” 依据时间给对应事件取小标题 3.借助表格,明确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在第一自然段回忆开头后,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庭审时、被害后的部分内容。其中在他被捕前,课文除了记叙他坚持工作的情形,还写了什么?(是的,是父亲焚烧书籍和文件的事) 板块四 学习呼应写法 体会痛失亲人情感 1.通过刚才的阅读和梳理,我们发现图表中的最后部分与开头第一自然段是相呼应的,我们一起来看。(出示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1)读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大家一定发现:两部分都写到了“4月28日父亲被害”这件事。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结构紧凑。 (2)除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写法,课文中还有其它前后呼应的地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再去找一找。 ①有没有同学找到这一处?(“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一开始,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做,问父亲也是含糊带过。在下文,则是呼应了这一处,交代了原因——“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局势的紧张。 ②大家一定也关注到了这句话“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阎振三是我们共产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去哪儿了呢?下文有了照应性描写:“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抓的工友阎振三”,这是不是进一步说明局势越来越严峻? 所以,课文这样前后照应的写法,除了使文章结构更紧凑,更重要的是不仅使我们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而且对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3.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明确首尾呼应写法的作用。 (1)刚才我们通过学习发现了课文首尾呼应和前后呼应的写法,也初步了解了这样写的好处。(请同学们继续寻找、发现,请大家关注老师标注的红色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整整十六年过去了,我还是忘不了这一天,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让全家人悲痛万分的日子。 (2)在这一天,我们也父亲匆匆见了一面,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面!在这一天的黄昏……(开始播放音乐《殇》,)引导读课文最后部分. (3)补充介绍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的相关历史资料。(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勇者逝 山河泣 民同悲!勇者逝 山河泣 民同悲!!) (4)因此,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回应了开头,记叙了父亲被害后的情形,这一写法,不仅使文章结构紧凑,还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的记忆深刻,更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板块五 小结学习 布置作业 1.这段记忆,是女儿李星华心中永远的痛。可是,李大钊同志,早就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直到生命的最后。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请在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准备和同学交流。 第2课时 板块一 回顾前文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感受失去亲人的悲痛。 2.朗读相关语段。 板块二 学习李大钊的英勇无畏 1.李大钊同志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说说人物品质。 3.着重学习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品质。 4.补充资料。 5.完成作业本题4. 6.深情朗读。 板块三 拓展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这些革命志士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写一段话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 3.交流,评价。 4.完成作业本习题。
作 业 设 计 1.熟读课文。写感受写批注。 2.背诵深有感触的语段。
教 学 板 书 设 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4月28日 深切怀念 4月28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