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分析原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苏参军
戎昱①
忆昨青襟醉里分,酒醒回首怆离群。
舟移极浦城初掩,山束长江日早曛。
客②来有恨空思德,别后谁人更议文。
常叹苏生官太屈,应缘才似鲍参军③。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②有的版本也写作“老”。③鲍参军,南朝人,有良好的诗名和官名。
1.诗人“常叹苏生官太屈”有哪些具体原因?请结合内容概括。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这两首诗中,都写到山中“无雨”却“湿衣”,但原因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向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玎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③?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玎:喻秀竹。③唐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句。桂树开花不结子。传说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降落,称为桂子。④轴:卷。
3.两诗均为赏月之作,也都表现孤独之感,原因却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新滏①舟行
丁炜
城下空江向北流,虔州②西上正悠悠。
柳边过雨鹭窥网,花外夕阳人倚楼。
渔笛数声愁欲剧,篷窗孤枕梦偏幽。
一川烟景频来往,每对青山忆旧游。
【注】①新沧:即今江西新干县,位于赣江中游。②虔州:即今赣州,在赣江上游。
4.结合全诗,梳理诗人“愁”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舍弟题书堂
杜荀鹤①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释】①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5.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诸多自我满足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自我满足的原因。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③。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③疆:古同“强”。
6.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作者自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理的?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明末清初)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扃:喻闭门,引申为闭眼成眠。
7.简要分析词人“双眸未易扃”的原因。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①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
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②。
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③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
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
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注】①此词作于刘克庄从建阳罢官归莆田,途经福清之际。②金罍(léi):饰金的大型酒器。③鼓缶:《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成玄英注:“盆,瓦缶也。”
8.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同是悼念亡妻,苏轼在梦中都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而现实中的刘克庄“归鞍”却“徘徊”,请结合诗句分析刘克庄“归鞍”却“徘徊”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苏生为文有才,苏生为人有德,为官有鲍参军之才。
2.①张诗中“湿衣”,是实写,因为山中云雾缭绕,行走其中会沾湿衣服,写出云锁的深山的自然美景;
②王诗中“湿衣”,是诗人主观错觉,诗人行走在山中,山色苍翠欲滴,让人产生如同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而有衣服被打湿的错觉。
3.①赵诗的孤独,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诗人心中饱含对友人的思恋,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
②汤诗的孤独,是遗世独立的孤独。诗人与世俗的欢声笑语隔着竹林,由眼前之景所想的也是月宫,月中之人,诗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人清高、冷傲之感。
4.①羁旅漂泊,逆流而上,路途漫漫;②渔笛声声,凄凉哀婉,孤枕难眠;③韶光易逝,青山不改,人事已非。
5.①由首联可知,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而自得;
②由颔联颈联可知,为有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
③由尾联可知,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6.主要原因:作者描写了自己的住处高大宽敞,地位尊贵,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却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如何表现:对比(反衬)用“自己的住处高大宽敞,地位尊贵”和百姓不能安居做对比,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内疚之情。直抒胸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直接抒发了对自己享受富贵生活却未见百姓疾苦的自责。
7.①秋夜的萧条触动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使其难眠。②更漏的“泠泠”声越发增重了秋夜的暗寂,敲击着作者的鼓膜,让作者难眠。③前面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让作者难眠的是作者壮心不已,心忧天下。
8.①“萧瑟捣衣时候”,正是捣衣的时节,作者回想起了妻子为他捣衣的情景。但如今唯有萧瑟秋风,却再无捣衣之人,再不闻捣衣之声。由此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渴望回乡悼念亡妻。(或“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伴,那位陪伴着作者“同去同来”的夫人已经不在了,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渴望回乡悼念亡妻。)②“逆境难排”,作者因削职归来,政治上陷于逆境,仕途失意,使他困扰,使他彷徨。③“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酒是解忧之物,然而病余之身不宜饮酒,作者无法借酒消愁,忧闷如绳索缚住他的内心,难排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