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3.2《蜀相》
1.(2022·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高二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 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也多有人咏蜀地山川之险。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3.(2022·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高二期末)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jǐn) 开济(jì) 大散关(sǎn) 猝不及防(zú)
B.衰鬓(bìn) 千载(zǎi) 空好音(hào) 塞上长城(sài)
C.祠堂(cí) 禅让(chán) 柏森森(bǎi) 暴殄天物(tiǎn)
D.祓除(fú) 频率(pín) 伯仲间(zhóng) 泪满衣襟(jīn)
4.(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①________________,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以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地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②________________,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C.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东部多国,中国风云卫星在灾前预警和灾后分析服务中均发挥了支撑作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6.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社甫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辗转奔波,有的时候甚至不知夜宿何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的存在,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他中秋之夜在长安的俘虏营里写了一首思家诗。他想象:孩子太小不懂事,在这中秋之夜,只有妻子一人在抬头看月,思念自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既然站了那么久,① 。请看,他与李白是多么不同。换了李白,绝不会那么细腻、那么静定、那么含蓄。
但是,这种风格远不是杜甫的全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诗句,连李白也要惊叹其浩大气魄了。
杜甫的诗歌天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在形式、风格上也是这样。杜甫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② 。这就是杜甫。
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引用 B.拟人 反问 排比
C.设问 引用 排比 D.设问 拟人 夸张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无论多小多穷多苦的村落、家庭和场面,他都能看到听到,并为之叹息和流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 “空”可以解释为“自”。
C.“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
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1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已暗含丞相本人。
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
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
D.《蜀相》写于公元760年,杜甫写此诗与当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有关。
1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蜀相》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诗,“丞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自春色”“空好音”中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C.“频烦”即“频繁”。“天下计”指统一天下,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14.(2022·浙江·金华市曙光学校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老臣心”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寄托了诗人济世无人的哀伤。
1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沉郁顿挫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它柏树伟岸、质朴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诗眼,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刻画一位济世扶危贤相形象,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憧憬。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暗含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18.(2022·浙江邵外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19.(2021·福建·厦门康桥中学高二阶段练习)《蜀相》和《书愤》中均用到了诸葛亮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第一单元
3.2《蜀相》
1.(2022·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高二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 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也多有人咏蜀地山川之险。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故选B。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赏析能力。
D.“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错误,应是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故选D。
3.(2022·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高二期末)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jǐn) 开济(jì) 大散关(sǎn) 猝不及防(zú)
B.衰鬓(bìn) 千载(zǎi) 空好音(hào) 塞上长城(sài)
C.祠堂(cí) 禅让(chán) 柏森森(bǎi) 暴殄天物(tiǎn)
D.祓除(fú) 频率(pín) 伯仲间(zhóng) 泪满衣襟(jīn)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猝不及防”的“猝”为cù,意思是: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B项,“空好音”的“好”为hǎo,意思是:空有美妙歌声;
C项,“禅让”的“禅”为shàn,意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4.(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好音”指优美动听的鸟鸣,而不是“爱好音乐”。这里的“好”是形容词,美妙的、悦耳的意思,不是动词。
故选B。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①________________,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以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地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②________________,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C.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东部多国,中国风云卫星在灾前预警和灾后分析服务中均发挥了支撑作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6.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A 6.①看似无理,反见情痴 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 7. (想象)的内容是生活 (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
【解析】5.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都表示着重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A。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正所谓”可知,先要抓住前边语句中的关键词“无理”“痴情”,再根据“无理而妙”确定句间关系。可以填出“看似无理,反见情痴”。
第②处,依据横线前“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和横线后“生活是想象的基地”以及该句是以“诗的想象”作为主语,可整合出“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类意思的语句。
7.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比喻句变为陈述句时应注意:①明确陈述的主体,本题的陈述主体是想象﹔②改后的句子要通顺。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意思是想象来源于生活,它的内容就是生活;“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是说理性可以为想象指明方向,可以改为“(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是说感情可以激发想象,可以改为“(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社甫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辗转奔波,有的时候甚至不知夜宿何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的存在,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他中秋之夜在长安的俘虏营里写了一首思家诗。他想象:孩子太小不懂事,在这中秋之夜,只有妻子一人在抬头看月,思念自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既然站了那么久,① 。请看,他与李白是多么不同。换了李白,绝不会那么细腻、那么静定、那么含蓄。
但是,这种风格远不是杜甫的全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诗句,连李白也要惊叹其浩大气魄了。
杜甫的诗歌天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在形式、风格上也是这样。杜甫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② 。这就是杜甫。
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引用 B.拟人 反问 排比
C.设问 引用 排比 D.设问 拟人 夸张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无论多小多穷多苦的村落、家庭和场面,他都能看到听到,并为之叹息和流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8.C 9.①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有着较强的感染力;②原句在动词前加上:“静静”“细细”“长长”“默默”等叠词作修饰语,既更加生动形象,又使音的和谐;③原句多用简短的整句,兼以散句,整齐中有变化。 10.①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 ②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用法的能力。
“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文段中没有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从用词上看,“静静”“细细”“长长”“默默”等叠词的运用使原句音韵更加和谐。从句式结构上看、原句多用整句,偶有散句,整齐中兼有变化。
1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既然站了那么久……”与“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的对应关系,可以推测此处应填“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之类的句子。
第二处,根据“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和前面的“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可以推知此处的答案。
注意字数限制。
1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 “空”可以解释为“自”。
C.“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
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错,应当是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故选D。
1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已暗含丞相本人。
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
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
D.《蜀相》写于公元760年,杜甫写此诗与当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有关。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 “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错误,“三顾频烦天下计”是说“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应是展现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故选C。
1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蜀相》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诗,“丞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自春色”“空好音”中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C.“频烦”即“频繁”。“天下计”指统一天下,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内容的能力。
C.“‘两朝’指东汉和蜀汉”错误,“两朝”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并非“东汉”与“蜀汉”。
故选C。
14.(2022·浙江·金华市曙光学校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老臣心”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寄托了诗人济世无人的哀伤。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由远及近”错,应是“由近及远”,写草绿鸟啼的美景,又有谁来观瞻和欣赏呢?此句主旨是写诗人的感叹。
故选B。
1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诗歌体裁上分: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根据每句的字数不同,区分为五律和七律。
绝句,每首限定四句,根据每句的字数不同,区分为五绝和七绝。
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曲子词,曲子词是词的早期名称之一。在隋、唐至五代时期,汉族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这种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开始时曲子词取材宽泛、格律随意。经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引用和规范,到宋朝初期,曲子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律,演变为宋词。
本题中,《蜀相》一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属于律诗中的七律。
故选A。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沉郁顿挫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B.《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属于“沉郁顿挫”的风格。
故选B。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它柏树伟岸、质朴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诗眼,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刻画一位济世扶危贤相形象,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憧憬。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暗含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错。应当是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故选B。
18.(2022·浙江邵外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有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故选B。
19.(2021·福建·厦门康桥中学高二阶段练习)《蜀相》和《书愤》中均用到了诸葛亮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蜀相》用典抒情,诗人运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和对诸葛亮的追慕,以及自己不得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书愤》用典明志,诗人运用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下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岁年事已高,但仍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的志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运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运用了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典故,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和对诸葛亮的追慕,以及自己不得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诸葛坚持北伐,名满天下的典故,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