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选择题
1. 下列所述情况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 )。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②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③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
④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A. 只有②④
B. ①②③④
C. 只有①③
D. 只有①④
2. 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国际粮价上涨,有的国家出现缺粮现象。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③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
⑤多用农药、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④
3. 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某市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 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 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 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4. 酸雨是指雨水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雨水。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 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D. 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5. 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酸雨属于水污染 ②酸雨对农作物有严重影响 ③酸雨腐蚀建筑物和文物 ④酸雨是自然现象 ⑤酸雨可毁坏森林 ⑥酸雨是由本地区有害排放物造成的
A. ①④⑤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6. 酸雨不仅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还威胁人类健康。形成酸雨最主要的污染物是( )。
A. 水蒸气
B. 二氧化硫
C. 甲烷
D. 二氧化碳
7. 201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下列做法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
①外出就餐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②近距离交通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
③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④植树造林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 2009年12月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 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C. 大量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酸雨污染
D.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9. 常德石门某地因曾经进行过30多年的雄黄矿生产,导致现在山上光秃秃一片,后经专家确认雄黄矿中的“砷”对植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这种危害属于( )。
A. 重金属污染
B. 大气污染
C. 酸雨
D. 固体废弃的污染
10. 倡导“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 )。
A. 移风易俗
B.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D. 减少固体垃圾
11. 保定成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更应该从我做起践行低碳生活。下列行为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 使用一次性木筷
B. 禁止焚烧秸秆
C. 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D. 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
12.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
A. 绿化美化环境
B. 在田间焚烧秸杆
C. 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
D. 淘汰高耗能企业
二、综合题
13.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一个模拟酸雨对植物影响的实验。
实验材料: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pH为4的模拟酸雨、清水、若干用清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培养皿两个。
(一)实验假设:模拟酸雨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二)实验过程:
(1)取两个培养皿,并编号A和B,在A、B培养皿里各放入等量若干用清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
每天定时向 A培养皿中喷洒一定量的 ,向B培养皿中喷洒等量的清水。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定时观察A、B两培养皿中大豆种子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中设计B培养皿的目的是 。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减少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谈谈你的设想。
14. 下图中的曲线表示1960—199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气温变化相对值。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3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趋势 。这些二氧化碳来源于各种生物的 及 。
(2)图中温度几乎在持续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这种现象叫做 ,它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 和多种生物 。
(3)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正确的做法是 。
15. 酸雨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 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活污水的排放,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等,这些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水体污染。
2.A。
解析:开荒种地、围湖造田,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和洪灾频繁。化肥会造成江河及地下水源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和影响人类健康。农药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对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虫、益鸟有杀伤作用,而且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养高产作物品种等。
3.D。
解析:A、B、C都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因为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后,人类想再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4.C。
解析: A.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
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5.D。
解析:酸雨属于大气污染,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不是自然现象;酸雨可以对本地区甚至可以跨地域、跨国界造成危害。
6.B。
解析: 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7.B。
解析:①外出就餐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加树木的砍伐,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不符合“绿色经济”理念;
②近距离交通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经济”理念;
③办公室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能增大消耗的能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绿色经济”理念.④植树造林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绿色经济”理念。
8.C。
解析:A.酒精、沼气燃烧的产物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即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酸雨污染,但不会减轻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B.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能够降低能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由于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能够减轻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D.提倡公共交通或者步行,可以减少个人能耗,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故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废电池的危害:当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反应完全后,电池再也不能供电了,成了一颗废电池.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10.B。
解析: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一次性木筷造成大量林地被毁;因此我国大力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11.A。
解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A.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和少用纸巾等,不但要增加制造中的能量消耗,同时从原料上,还要多伐棵树,不利于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符合“低碳”生活,符合题意。
B.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如禁止焚烧秸秆,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机动车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故B、C、D都不符合题意。
12.B。
解析:A.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故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所以绿化美化环境会减缓温室效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淘汰高耗能企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
13.
(1)模拟酸雨;
(2)对照;
(3)工业生产排放的气体经处理后再排放;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等。
解析: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实验中设计B培养皿的目的是形成对照。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减少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做到: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等。
14.
(1)上升;呼吸作用;燃料燃烧;
(2)升高;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且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减产;灭绝;
(3)植树造林,营造绿地;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要求国家和地区把重心集中在温室效应和如何减排上。
解析:由图可知,1960~1990年间,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同时,气温也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持续上升。这就是我们说的温室效应。“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主要是为了号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不是二氧化硫。
15. 酸雨是指具有较强酸性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极大,被称为“空中死神”。例如,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也是现代森林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眼角膜和呼吸道黏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还可以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