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第五单元劳动的歌
《军民大生产》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2、聆听《杵歌》。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军民大生产》
2、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和聆听《杵歌》,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
3、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歌曲。
4、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编创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难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和切分音组成的节奏。
教学用具
电子琴、教学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曲子,听的时候注意一下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1)用多媒体播放《摇篮曲》。问:这是在干什么的时候唱的呢?(曲调柔和、舒缓)
(2)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劳动号子。问:这是在干什么的时候唱的呢?(旋律豪迈、亢奋、铿锵有力)
二、教授新课
1、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劳动时唱的歌曲——《军民大生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4页,)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并找出你认为歌曲中最有特点的地方。(歌曲的衬词)
2、介绍作品
这首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简介作曲家、戏剧家张寒晖,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3、再一次感受歌曲。(多媒体播放《军民大生产》的视频)
跟着音乐,自己想象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
4、教唱歌曲
(1)师:请同学们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老师读“领”的部分(注意:按节奏读歌词)。(读1、2段歌词)
(2)师:请同学们按节奏朗读3——5段歌词。
(3)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下面,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的歌谱吧!(跟琴唱谱)
(4)师:请同学们跟着琴来唱唱第一、二两段歌词。
(5)师:唱得真不错!下面,我们跟着歌曲录音,自己来学唱3——5段。
(6)歌曲处理:
师:这首歌曲是陕甘宁边区军民踊跃投入开荒大生产的热烈场面,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和声音表现当时人们激动的积极地心情?(洪亮、有弹性,乐观、高兴的心情)
(7)师:我们跟着音乐再来唱唱,自己想象劳动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去吧!(分大组轮唱)
5、介绍劳动号子
师:其实,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体裁是劳动号子,那么,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劳动号子?
生:……
师:号子是一种随劳动而歌唱的、带有呼号的歌曲,是我国民歌主要体裁之一。主要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音乐和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歌词多即兴创作。
师:谁知道号子的特点和作用呢?
号子的特点:劳动中产生,为劳动服务,节奏规整,强弱鲜明。
号子的作用:协调节奏,鼓舞干劲,调节精神。
四、总结
1、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2、师: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会了《军民大生产》,从而知道了什么是劳动号子以及劳动号子的特点并在这堂课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并创编了很多优秀的、朗朗上口的劳动号子,同学们非常的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观察,将平时所看到劳动场景编入到乐曲中,做一个有心人。
点评:这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但明白了劳动号子的含义,还明白了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从思想上明确了要从小要热爱劳动,珍惜现在美好生活。人音版七年级第五单元劳动的歌
《船工号子》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船工号子》,能够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通过欣赏,体验船工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3.通过学习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船工号子》的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一、导入劳动号子
1.学生活动:四人抬一重物。
先请4位学生抬一重物,这时候学生搬起来不一致。
师:谁有办法能让他们抬起重物?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让一个学生喊口令。师接着喊:“一、二”学生一起叫“加油”搬。
请同学说说感受。
通过有口令和没口令两种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口令的作用
2.学生感受劳动号子:赛龙舟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做划船姿势,师当领队喊口令,同学们划桨赛龙舟。
(通过这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号子的特点)
3.讨论交流劳动号子的特点。(这种讨论是基于刚才的实践体验基础上的)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喊得就是号子。通过刚才我们的活动劳动号子有什么特点呢??过渡语不知道怎么连??????
A、在集体活动中 B、一领众和 C、节奏与动作的节奏一致
4.列举生活中,哪些活动还需要号子?
在打夯、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的工程号子;在装卸、挑担、推车等劳动中使用的搬运号子;在打麦、舂米、车水等劳动中使用的农事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的船渔号子……
二、欣赏《船工号子》
1.出示图片,介绍船工背景。(作为背景音乐第一次为学生播放完整的船工号子)来,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你知道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吗?(船工)。这些船工世代生活在我国四川省川江岸边。在这段航道上布满了艰险,密布着险滩、暗礁、石林等,水流湍急。千百年来,在这航道上柏木船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而木船的动力可不是机械的,你们猜木船靠什么动力前行的?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我们船工的身体。川江船工顺水推桡,逆水拉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川江上闯荡。
2.你对船工劳动时的哪个姿势印象最深刻。你能模仿吗?
3.初听
a请同学们竖起耳朵来聆听这惊天动地的船工号子,请你说说你的听后感。
b介绍歌曲的劳动块景: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出示视频或图片)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在这段航道上布满了艰险,密布着险滩、暗礁、石林等,水流湍急。船只在运行当中往往会出现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等劳动过程。船上的号工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都听专门的号工。号工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明滩暗礁对行船存在的危险性,根据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就是流行于这一带的一种船工劳动号子,有“平水号子”、 “见滩号子”、“ 上滩号子”、“ 拚命号子”、“下滩号子 ”联缀而成。
4.听“平水号子”。
师:老师这有段音乐,听听看这段音乐是这些劳动号子中哪一段?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
5.聆听“见滩号子”,完成表格。
师:接下来听听见滩号子的音乐,看看平水号子与见滩号子在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
音乐片段速度 情绪
平水号子
见滩号子
6.欣赏“上滩号子”,说说船工们是怎么样上滩的?然后模仿。
师:前面就是明滩暗礁,惊涛骇浪,船工们却不畏惧,做好准备迎刃而上,我们来听听船工是怎样上滩的?
7.听两段音乐,哪段是拼命号子?哪段是下滩号子?
过渡语缺少
音乐片段节奏 情绪 音乐情景
拼命号子
下滩号子
8.哼唱“下滩”时的旋律。
师:船工们刚刚经历了一场顽强的搏斗,又唱起了悠扬的歌声。让我们也随着船工们一起唱一起航行吧。
9.介绍《船工号子》:《船工号子》这首歌是常苏民和陶嘉舟两位音乐家在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为影片《旋涡里的歌》而创作的插曲。歌曲通过平水、见滩、上滩、拼命、下滩再现了闯滩夺险的劳动场景。这是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了川江号子的音乐特点。因此我们欣赏的和真正在川江边上的号子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0.推荐网站:
同学们可以上网查找:土豆网优酷网 酷6网……搜索关键词:船工号子、川江船夫号子……
11.完整的欣赏《船工号子》。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片段?
12.小结
昔日里川江上那几人、几十人划船,十几人乃至上百人合力拉纤,号子声震撼河谷的场面已经看不见了,甚至连昔日的号工也余下无几。但是“川江号子”作为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川江流域广袤的大地中,让我们爱护它、保护它如同珍惜中华民族的每一项文化遗产。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一种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流传较广,遍及整个东北林区。属于搬运号子类。1956年著名号子歌手赵希孟根据林区号子改编成男声合唱《森林号子联唱》,《哈腰挂》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出,得到好评。搬运木头时,木头两侧各站4个人,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预备开始的号令),大家一起弯腰(哈腰)把挂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4人迈右脚,右侧4人迈左脚,形成相对的脚步,边走边唱,随着歌声的节奏齐步向前迈进。《哈腰挂》歌唱简便,气势雄浑,歌曲采用D宫调式。节拍采用两拍子与一拍子混合形式,其节拍规律是"强、弱、强"。曲调的基本结构是单乐句的多次反复变化,乐句的衔接不固定,也没有一定的句数,根据劳动的情况随时都可以结束。曲调起伏较小,全曲虽有一个八度,但经常用的音调只在的五度范围内。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紧密结合。在抬较细的小木头时,进行的速度比较快,歌声高亢,号子的旋律性较强;如遇到沉重的大木头时,每个人肩负着几百斤的重量,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行进速度不仅减慢,而且唱时不可避免地带着粗重的自然呼喊声,领唱与和唱在接腔时常形成声部重叠。
《嗺咚嗺》是一首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潜江地区的打麦号子。因衬词中有很多“嗺咚嗺”而得名。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地站着打麦﹐这排上﹐哪排下﹐啪啪﹐一领众和地唱着《嗺咚嗺》﹐歌声与劳动融合在一起﹐使人忘记了疲劳。这首歌的曲调明快﹑活泼﹐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唱词内容是一对男女的绵绵情话﹐并带几分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