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要下雨了 说课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要下雨了 说课教案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16: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四)13《要下雨了》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主要从“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 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内容课文还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可以图文对照着读故事,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能了解天气变化。课文语言浅显,层次清晰,通过小白兔与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三段对话的表达方式也基本相似,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语言训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腰、坡”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会写“呢、吗、呀、吧”,通过关注偏旁、联系生活,理解“阴沉沉、闷得很、伸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含语气词的句子,借助图片提取信息,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在对话中了解一些小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正确记住小动物们在要下雨后的表现。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特别是指导读好带有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
四、说学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情境中合作,在情境中学习。重在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中在创设生动有趣学习情境的前提下,出示相关图片、视频、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理解课文。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下雨前天气图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指名读,齐读,指导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能说一说“要下雨了”和“下雨了”在意思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过渡:要下雨了,小动物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步骤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分类整合识字
(1)坡 山坡
消 息 消息
空 有空
(2)伸 腰 伸腰 伸了伸腰
响 响起一阵雷声
搬 搬东西
(3)沉 阴沉沉 天阴沉沉的
潮 湿 潮湿 空气很潮湿
闷 闷得很 水里闷得很
(4)连忙 连忙挎起篮子
(5)呢
(6)轰隆隆
(7)空 空气 有空
4.去拼音识字
认识了生字,我们来帮一帮小白兔吧,小白兔正运着胡萝卜想回家呢,我们来帮它回家吧!
步骤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
2.整体感知:你知道了什么?
3.合作读文,朗读前三段。
4.整体问题:小白兔遇见了谁?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步骤四、学习课文前三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数句子。
2.指名读第一句话。师:你知道了什么?
① 小白兔在干什么?
② 小白兔在哪里割草?
③ 小白兔怎样在山坡上割草?
过渡:小白兔正割着草,它看见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句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师:读完你知道了什么?
① 请你看看天,天上有什么?
没错,当乌云来了,这就是“天阴沉沉的”。
乌云密布的时候就是“天阴沉沉的”。
② 看着阴沉沉的天啊,小白兔做了什么动作呢?
预设: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③ 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你能带着动作读一读?
④ 全班一起带动作读一读?
4.完整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白兔在割草的时候会遇见谁呢?我们一起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吧!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数句子。
2.指名读第一句话。师: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小燕子从小白兔头上飞过。
①谁从小白兔头上飞过?
②小燕子从他哪里飞过?
③请你看着插图,小燕子怎样在飞啊?
小燕子来了,小白兔会对它说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二句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师:你知道了什么?
①小白兔看见小燕子,然后干了什么呢?预设:小白兔大声喊小燕子。
②小白兔喊了什么呢?
③小白兔喊了几声小燕子啊?请你大声喊一喊。
④小白兔生怕燕子飞走了所以小白兔急切地喊:
4.完整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小燕子会怎样回答它呢?我们去第三自然段看一看!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数句子。(一句话)
过渡:第三自然段都是小燕子回答的,所以只有一句话。那我们来看看他说了几句话呢?(两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话。师:你知道了什么?
①小燕子告诉小白兔,天气会变得怎么样?
②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会怎样?
③空气很潮湿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观察偏旁说一说。(出示图片)
④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怎么样啊?
3.指名读第二句话。师:你知道了什么?
①谁正忙着捉虫子?
②燕子忙着干什么呀?
③为什么燕子飞得这么低?
4.完整读第三自然段。
5.情景对话。
过渡:今天我们知道了燕子下雨前会低飞,那小鱼、蚂蚁又会做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步骤五、书写生字
1.出示所有的生字,认读。梳理字的结构。
2.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直”、“边”,读帖。
2.说帖,梳理字的结构,“直”是上下结构,“边”是半包围结构,再说笔顺,请生说写好生字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提醒书写姿势。
5.展示,评价。
七、说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 捉虫
要下雨了 鱼游出水面 透气
蚂蚁搬家 防水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主要从“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内容课文还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可以图文对照着读故事,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能了解天气变化。课文语言浅显,层次清晰,通过小白兔与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三段对话的表达方式也基本相似,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语言训练。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腰、沉、伸、潮、湿、呢、闷、消、息、搬、响。
2.会写:直、呀、边、呢、吗、吧、加。
3.能讲清楚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动物的对话,明白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的原因。2.通过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理解动物的行为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难点: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学生难以理解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认读实践,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能用自己觉得便捷的方式识字,学生能借助图画或其他方式认识生字。因此要针对不同特征的生字,顺应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地自主投入到学习汉字当中。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需要用直观形象的看图想象等方法,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习情境。
一年级的学生缺乏朗读的技巧,但对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应该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多创设情境,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和贴近孩子生活的语言引导孩子的朗读。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听故事、观察图片、感悟动物对话,读谚语,使学生初步懂得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复习
(一)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的字。音节和字找朋友游戏。(多种形式复习字词,教师及时评价指导
(二)集体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指导朗读问句。说说下雨前燕子会怎么样?燕子为什么
(三)飞不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巩固了生字,为学新知做准备。
步骤二、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一)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半信半疑。书上这句问句该怎么读呢?出示“是要下雨了吗?”
(二)小白兔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1.让学生读。
2.自由读读第四到六自然段,然后同座分角色读一读。
(三)检查、交流学习情况。
1.换词理解“往”。可换“朝”、“向”。
2.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透透气)
3.说说鱼儿为什么要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平时小鱼在水中呼吸,水中的空气就够用了,因此不需要游到水面上来,但要下雨了,水里的空气少了,小鱼在水里觉得很闷,所以就游到上面来了。)
4.指名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到六自然段。
5.看见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听了燕子和小鱼的话,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课文就知道了。
步骤三、学习第七至九自然段。
自由读读七至九自然段。
(一)小白兔看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又听了他们说的话,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的“连忙"可以换成什么词?(立刻、马上、赶紧)连忙一词也说明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
(二)他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自己学习第七到九自然段,通过朗读来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
(板书:搬东西)
“消息”一词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小白兔把什么消息告诉了蚂蚁?小白兔这个消息是怎么得来的?联系前面小白兔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来理解(四)听了小动物们的话,小白兔相信了吗?
(五)指导朗读:
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读出小白兔焦急的语气
(六)课间律动:
跟唱《蚂蚁搬家》这首歌,并适时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1.学生自由读全文,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2.分角色朗读。
步骤五、指导书写
(一)先观察生字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它的关键笔画是什么?
(二)指导书写。
教师巡回指导。
七、说板书设计
要下雨了
燕子 低飞
小鱼 透气
蚂蚁 搬家
八、说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在让学生理解"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因为水里闷得很"一句中的"闷得很"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
“你有过 ”闷”的感觉吗?”,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回忆中,体会到被子捂住透不过气,感冒鼻塞喘不过气的闷与小鱼的“闷”意思相同。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假如自己是一条小鱼,潜在水下,有什么感觉?游到水面上,又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先是闷、难受,后来舒服多了。有趣的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与小鱼感同身受。随即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领悟可谓水到渠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