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实验版六上教材第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其特征。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在自行探讨中总结概括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3.能够区别平面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概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2.经历将抽象化具体的过程,初步体会由平面直线图形到曲面图形的跨越,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3.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2.借助具体的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初步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育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体验圆的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圆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圆的空间观念。教学突破: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教师媒体展示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生活中的各种圆形、圆规、直尺、有关本课设计的PPT课件。
学具准备: 生活中的各种圆形、圆规、直尺。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良教乡联合利华希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本课是按照全班学生的实际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本班学生的实际年龄大约都在12—14岁之间,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对数学多媒体课更感兴趣,所以在数学课上比较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够独立的思考并主动探索新知识,学习热情高,学习兴趣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圆,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会用圆规画圆。但学生对圆的特点还不够系统、清晰。本班少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在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在学习此知识前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圆已有初步的辨认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感到困难。因为本班学生比较喜欢上数学课,所以在数学课上比较活跃,能动性较好,能够自主学习并和他人合作学习。本节课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为使学生学习、研究目标明确,我安排了 “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促进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从而确定研究圆特征的着手点。然后通过“发布会”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初步建立圆的空间观念。最后在通过画圆中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动手操作中,探究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辨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习巩固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良教乡联合利华希望小学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级的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本课是按照全班学生的实际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本班学生的实际年龄大约都在12—14岁之间,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对数学多媒体课更感兴趣,所以在数学课上比较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够独立的思考并主动探索新知识,学习热情高,学习兴趣浓。本班少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在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在学习此知识前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圆已有初步的辨认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感到困难。因为本班学生比较喜欢上数学课,所以在数学课上比较活跃,能动性较好,能够自主学习并和他人合作学习。本节课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为使学生学习、研究目标明确,我安排了 “折一折”的活动,促进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从而确定研究圆的着手点。然后通过“发布会”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初步建立圆曲线观念。最后通过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辨析,发展学生的曲线观念。练习巩固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曲线观念又得以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
教法 情景导入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
学法 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动手操作法。
【整体过程设计】
1.从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发现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区别,再次媒体出示圆,出示课题,提出探究目标。
2.认识圆的特征。
3.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具体应用;
【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以及对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曲线图形的起始课。
在课堂设计上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即(1)复习导入。由研究直线图形扩展到研究曲线图形,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飞跃。如何构建知识,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直线图形,通过总述直线图形的共同点(由线段围成),为学生理解曲线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这一概念埋下了伏笔;然后出示常见圆的实物图,借助比较,初步感知曲线图形,从而导人新课。(2)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_____概括特征_____抽象图形三个层次来设计。首先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等具体学习活动,认识理解圆的各部分特征。其次借助"做一做,想一想"进行理解圆的概念,初步建立圆的曲线观念。再次通过对圆形各部分的辨析,发展学生的曲线观念。(3)练习巩固,本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的新路子。
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师:(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图形?想必对于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吧?想想看,生活中你们都在哪见到过圆形?(学生举例过程中,对于描述不准确、概念有误的及时引导和纠正。如:“胶条是圆的” 应描述为“胶条轮廓的形状是圆形的”)师:如果说篮球也是圆,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球呢?(启发学生理解“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师:在这些球体中我们能不能同样找到圆呢?师:如果像你们这样一直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想共同来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图片:一些古代、现代的图标、交通标志、实物,自然现象)师配合解说:走进圆的世界,我们看一看……师: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找到圆了吗?看了这些图片给你们什么感受?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么简单的图形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如此钟爱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圆的认识”) 生:硬币上有圆、轮胎上有圆、表盘上有圆……谈到各类球也是圆形学生在头脑中对概念进行对比之后,肯定篮球不是圆。学生动手切橡皮泥露出横截面说明这就是圆形的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例子太多了太美了!在生活中分布得真广泛 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使他们体会到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内驱力。通过辨析使学生对于“球”与“圆”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得更加清晰结合自己对图片所配合的解说让学生在感受到圆在生活中广泛分布的同时更感受到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画圆的辅助工具是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启发。对于圆规的使用学生已有一定的掌握,让他们在不断操作中悟出画圆的技巧并进一步规范自己的画圆方法这时的感触和记忆才应该是最深刻的有意识调整学生介绍画圆方法的顺序,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并自然集中到圆规,为后面讲解圆规画圆做铺垫。
二、大胆猜想 主动探究 师:谈到圆,想问问同学们对于它还有哪些了解?1、画圆师:我看到有一些同学对于圆的知识了解得还很有限。要想更好的认识圆,我们还是先从画圆开始吧。师:同学们都会画圆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学具看看在规定时间内那组想到的画圆方法最多?评价:⑴很会动脑筋,就地取材,很方便很聪明,方法也很巧妙⑶数学学习中最常用的画圆方法,也很方便、快捷(⑵让学生上前演示画圆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询问的同时为“圆心和半径”的教学瞒下伏笔)师:大家试着用圆规来画一画圆?师:为什么同样用圆规来画圆,有人画得那么快?有人却画得很慢?有人画得很圆滑,有人却画得不很漂亮?猜猜他们可能在哪出了问题?师:掌握了正确的画圆方法让我们再来一起画一画。(教师板演在黑板上画圆,起到示范性的作用)2、认识和体会圆的特征师:既然很多同学刚刚谈到对“圆心”、“半径”和“直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把这些名字标在你们画的圆中吧。(请一名同学上前板演)师:请同学用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师:看着你们画出的直径和半径,同学们有没有想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课件出示图片)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究竟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正象同学们所说的2倍关系?……还是需要我们亲自动手来得出答案。 学生谈到对于半径、直径、圆心等知识的了解学生反馈方法:⑴借助实物及模具画圆⑵利用线绳自制画圆工具⑶用圆规画圆生谈自己对画圆方法的认识并说明应固定好针尖并保持好两脚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变化,进一步规范画圆的正确方法学生试画
三、体会圆的特征 组织学生动手验证:方法汇总:1、学生画出半径和直径动手量出关系2、直接动手对折、再对折找出关系测量和对折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师:画了那么多的圆,你们一定对画圆充满了经验?思考一下,如何在一张正方形纸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师:要想准确的画出应该再拿画呢?(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画多大呢?(半径确定圆的大小)评价:1、做事很严谨,方法也不错2、方法很巧妙也很快捷师:归纳d=2r或r=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任何圆中,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吗?(对比同圆或不同圆的半、直径)引导学生补充在“同圆或等圆” 中。师:认真观察圆中的每一条直径在这里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师;……我们还可以叫它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在图中标出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学生谈到想探讨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可能有2倍关系)、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数条)以及半径和直径的特点(都相等)验证结论: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学生在自己图中画出半径和直径圆是由之上的点串联而成的小组合作研究确定圆心确定半径不是还可以来研究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反馈:将左右等分对称轴 通过学生的板演和语言描述找到学生在对于这些概念理解上的不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其中,自觉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板书简洁清晰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又一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使他们再一次激起探究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对于知识的探究中肯定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对比补充“同圆或等圆中”使学生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到位加强对于圆的广泛对称性的理解
四、解决问题 师:学习了那么多有关圆的知识,想必你们对圆已经太了解了吧。师:看看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帮你们解决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情景一:公路上行驶的所有汽车的车轮为什么都采用圆形的?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情景二: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问题:学生试着解释
五、解决问题 师: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圆的知识,能不能试着用他们来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到为什么车轮被设计成圆形的,为什么餐馆中的大多数餐桌都是圆形的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走进了圆的世界研究了有多关于圆的知识。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其实我们并不算是真正走进了圆的世界,我们只是在逐渐走近它。打开数学的天窗,在数学的世界中还有许许多多关于圆的知识,让我们从今天从这一刻开始,继续走进圆的世界,去了解更多关于圆的知识。 圆在生活分布很广泛,应用也很广泛。 引发学生还要进一步走进数学世界,用他们的慧眼和巧手去发现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采的数学世界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圆心:O 半径:r\ d=2r直径:d r=d/2
教学反思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曲线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圆,并总结出圆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圆心、半径、直径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圆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圆的框架,逐次了解圆心、半径、直径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