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教学设计: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教学设计: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23 17:1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专题一第三节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其核心是历代封建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他的关键在于了解历朝帝王在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学生已经学过本专题第二节内容,了解了中国专制政体的建立和专制政体下的基本矛盾,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是本学科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的重点是: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日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为:识记:汉代的“中朝”;唐朝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海带郡国并行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的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的特点。
2、目标解析:识记:汉代的“中朝”;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海带郡国并行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就是要了解历朝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具体的措施及其作用。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的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的特点,就是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掌握只是进行一个综合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史实来分析和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于此问题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加上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不足,所以在分析和概括是显得力不从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讲述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各朝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析和概括,逐步掌握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法令出一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
(1)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2)表现:①集行政、司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3)影响: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4)历代官僚制度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例题一: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变式练习: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A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问题二、君权和相权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历朝历代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问题2:汉至宋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
汉代:汉武帝频繁的换相;并形成“中朝”和“外朝”,中朝作为中央决策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将相权一分为二;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中书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发布,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相权一分为三;另在中书省下设置政事堂,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
宋代:设中书门下主管行政,并增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地位低于“同平章事”,另设三司分管财政权,长官为三司使。
问题3、从汉到元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自秦汉至元,丞相权力不断被分割,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例题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D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
变式练习: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B )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问题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历朝历代王朝关于监察制度完善的措施及产生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历代王朝监察体系的设置
秦朝:中央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为御史大夫,地方为监御史。
西汉:中央监察由御史大夫及其下属官员承担;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
唐朝:御史台
宋朝:御史台和提点刑狱司
元朝:御史台
明清:都察院
问题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监督地方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但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例题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 D )
A、检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变式练习: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C )
A、郡守 B、太尉 C、刺史 D、县令
问题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历朝历代选官制度。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世官制
实行时间:先秦时期
依据:官位世袭
特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问题2、察举制
(1)实行时间: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依据:才能、品德到门第
(3)特点:由官吏查访人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问题3:科举制
(1)实行时间:隋唐至明清时期
(2)依据:考试成绩
(3)特点: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
(4)影响:
(1)积极影响:科举制打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2)消极影响:统治者将考试的范围限定在入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师门关系盛行,裙带关系严重容易滋生官场腐败。
例题四: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B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变式练习: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C )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问题五:行省的设置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历朝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行省制度的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代:郡、县两级
汉代:州、郡、县三级
唐代:道、州、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三级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明代:布政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问题2: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
行政:上报中书省
军政:上报枢密院
赋税征收及军队调动:依照中央诏旨
其他:行省长官定期进京朝觐,升官互迁。宣政院辖地;腹里。
问题3:行省设置的作用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2)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例题五: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C )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枢密院 C、元朝中书省 D、清朝理藩院
变式练习:我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B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五、目标检测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 C )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3.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 C )
A.统治区域的大小 B. 辖区人口的多少 C.权利地位的由来 D.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4.右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 C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5.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D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5.《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代实行( C )
A.郡县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7.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 D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D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六、教学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他们有过各自的特点。本课可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辨证主义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