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四)【全国专用】(附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四)【全国专用】(附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19: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 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预测卷(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既包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包括塑造品格、养成精神。
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功能,育人功能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内容有三条。
第一,坚韧不拔的意志。体育是一项艰苦而愉悦的活动,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面临体力上的考验,更要经受意志力的磨炼。体育没有捷径。唯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艰苦训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向自己的惰性、体力、运动技能发起一次次挑战,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中挥洒汗水、磨炼意志和享受快乐,最终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品格。
第二,团结协作的精神。团体体育项目要求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和潜能,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们的学科学习考验的是个人学习能力,而体育运动则可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打破以自我为中心、孤军奋战的格局,增进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合作的意识。当今时代,单打独斗已很难成功,唯有团结协作方可取得胜利。体育带给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共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第三,遵守规则的意识。体育运动有明确的竞技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因此,体育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讲规矩、讲规则是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在体育中养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的认同与遵循,从而促进学生成为自觉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对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体育中获得的这些品质和精神将使学生受用终身。可以说,学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具有独特功能,有助于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因此,我们应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上下大力气,并基于育人功能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周叶中《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 )
材料二: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体育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让孩子赢下“未来的大考”不能只有分数渐成共识。每个人“未来的大考”凝聚起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考”,少年强则国强,从娃娃的体质和完全人格抓起,是体育强国蓝图中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从“大”到“强”,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将预防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给了体育无限的发挥空间。全民健身设施修到家门口,全体人民健身诉求和意愿大大提升,一座连通体育和健康的桥梁正在构建,体育成为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孩子、老人还是青壮年,当全体人民拥有了强健体魄、健康人格,强国之路就有了最基础的保障,也有了持续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
竞技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竞技场上就是要争金夺银。虽然我们已经过了用金牌证明自己的时代,但体育勇于争先、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的精神永不过时,这也是女排精神能数十年历久弥新的秘诀。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都需要一步步勇攀高峰,打造一个个体育明星人物和企业,成为体育强国的一面面鲜明旗帜。
体育拥有超过国别、种族、语言等“界限”的能力,体育文化要从以往的“冷板凳”上站起来,成为中国体育在世界乘风破浪的引领者。体育文化是多元的,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运动树立新标杆,正是中国体育文化融入世界、改变世界的先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中国体育文化需要更多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育文化又是开放的,影视音乐、动画二次元……万物皆可融入体育元素,讲好中国体育故事,需要更多创新思维,打破固有观念,方能成就更多“爆款”“经典款”。
体育强国,还有方方面面。让体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强国自然水到渠成。
(摘编自王恒志《体育时评:体育何以强国》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育人是最本质的功能,不容忽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最关键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B.很多人狭隘地认为体育只是锻炼身体的手段,忽视其育人功效,其实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
C.只有在学校体育工作上下大力气,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全体人民拥有了强健体魄、健康人格,实现国家的全面小康便有了必要的条件,强国之路也有了持续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家蔡元培所说的“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告诉我们,既要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又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
B.体育运动能够弥补学科教育上的不足,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合作的意识,使其在未来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和交往。
C.少年强则国强,从娃娃的体质和完全人格抓起,让孩子赢下“未来的大考”,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
D.体育是人类公共的语言,可以打破种种界限,体育文化已从以往的“冷板凳”上站起来,成为中国体育在世界乘风破浪的引领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号召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推进了体育中考,从2021年起,大多数省份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会增加,增加的幅度会较大。
B.某手机品牌宣布知名体育人苏炳添成为品牌代言人,并称赞苏炳添追求极致的体育精神与自身品牌十分契合。
C.青岛一学校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家长群炸开了锅,有些家长甚至投诉至政府信箱,要求更换其他主课老师当班主任。
D.电影《夺冠》上映,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引发热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加强体育强国建设的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塔不高,一棵大枫树高高地在塔之上,远路行人总要歇住乘一乘凉。坐在树下,菱荡圩一眼看得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是山腰。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坝上的树叫菱荡圩的天比地更来得小,除了陶家村以及陶家村对面的一个小庙,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有时听得斧头斫树响,一直听到不再响了还是一无所见。那个小庙,从这边望去,露出一幅白墙,虽是深藏也逃不了是一个小庙。到了晚半天,这一块儿首先没有太阳,树色格外深。
陶家村门口的田十年九不收谷的,太低,四季有水,收谷是意外的丰年。水草连着菖蒲,菖蒲长到坝脚,树荫遮得这一片草叫人无风自凉。陶家村的牛在这坝脚下放,城里的驴子也在这坝脚下放。人又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环着这水田的一条沙路环过菱荡。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菱叶遮蔽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地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的你又走出来了。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问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聋子总是这样地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风吹得很凉快。水桶歇下畦径,荷锄沿畦走,眼睛看一个一个的茄子。青椒已经有了红的,不到跟前看不见。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儿来吃。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唆几遍,但是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说:“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挑了水,卖菜卖菱角!”打火石打得火喷——这一点是陈聋子替菱荡圩添的。吃烟的聋子是一个驼背。衔了烟偏了头,听——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杆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两边的树还遮了挑水桶的,水桶的一只已经进了菱荡。
“哎呀——”
这个绰号鲇鱼,是王大妈的第三的女儿,刚刚洗完衣同张大嫂两人坐在岸上。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节选自《废名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先交代陶家村所在的地理位置,表明菱荡圩与陶家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引出下文对菱荡的描写。
B.菱荡圩是幽静的,有时树林里会发出斧头斫树的声响,而斫树声消失还是一无所见,可见菱荡圩周边林深树密。
C.文中说远处看小庙,仅露了“一幅白墙”,这表现了小庙周边环境的幽暗;而阳光消失后“树色格外深”则体现了小庙隐藏之深。
D.小说通过对陶家村翠竹绿水、小桥孤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闲适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对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出现了不少人物,但这些人物的形象没有充分展开,只是意象式地点缀于小说的各个角落,成为水乡风情画中的部分构成元素。
B.小说没有鲜明有力、一以贯之的情节,不进行来龙去脉式的讲述,在人物叙事上只是点到为止,意在呈现菱荡生活状态,而非讲故事。
C.小说的环境描写偏于写意化,如描写陶家村的空间布局、描写菱荡圩的光与色,都在着意营造一种桃花源式的静谧悠然的意境。
D.周作人曾用“平淡朴讷”这四个字来概括废名的文章特色,这一特色在本篇小说中集中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8.小说开头部分插入“何仙姑度张老汉”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陈聋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也,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年,仅而能定,帝乃悔之。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所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十一月,马隆西度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隆西度/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B.马隆西度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C.马隆西度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D.马隆西度/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司马,古代高官之一,历代的名称和职权不尽相同,魏晋时期为“八公”之一。
B.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后文的“石”也是古代重量单位,四钧为一石。
C.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称午时、正午等,相当于北京时间的十点到十二点。
D.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也作官名,也可用来称誉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地郡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因牵弘没能安抚当地胡族,以致胡人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打败并杀害牵弘。
B.后经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可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也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司马督马隆就上书说杨欣也会失败。
C.树机能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廷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
D.自马隆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已经没有与贼寇交战了;马隆的使者夜晚赶到洛阳汇报,第二天皇帝责备非议马隆的大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马隆为战胜强敌做了哪些准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送别
骆宾王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①。
【注】①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围之中。
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
B.“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耐人咀嚼。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通过写鱼游石潭的情景间接表现潭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自怜自答,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写内心愁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随时序而荣枯,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边际。古诗词中写到边地苦寒或抒发感伤之情时,常以草来映衬或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米脂小米虽然生长于贫瘠的黄土高原五陵沟壑区,但其营养成分却不比____①______差。它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铁、锌、硒等多种营养物质。用它熬成浓稠的小米粥可补脾养胃,强筋壮骨,且易于年老体弱者消化吸收。小米粥中色氨酸含量为谷类之首,对调节睡眠____②______。老乡们说它比“人参还强”,在“解火,防高血压,补身子”方面与之____③______。尤其在产妇坐月子期间,米脂小米粥更是每餐必备,连续要喝四十多天。
米脂小米确实能滋养人。出生在米脂河西的李继迁寨的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米脂小米滋养了他的勇猛、他的识略,让他在明末动荡不安的情形下轰轰烈烈地举起迎风飘摇的“闯”字大旗,唱响“均田免赋”的响亮口号,推翻摇摇欲坠的晚明王朝,建立大顺政权,在历史的滚滚河流中闪烁着谷穗一般金灿灿的光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第一个分句接连出现了两个“他的”,后面五个分句中,只前一分句出现一次“让他”,后面的分句没有出现,请简要说明这样处理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两天,来自大山背着背篓的网球少年王发火出了圈。他刚刚赢得了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冠军。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令人感慨也引人深思:____①______?又是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
②____。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王发8岁时,被张晓洪一眼看中,张晓洪带他走上了网球这条路。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整个体育界要在这一方面____③____,引入更丰富多元的力量,才能有更多“背篓少年”在赛场上崭露头角。
二靠拼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发每天挥拍不低于7 000次,他把精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不骄不躁、奋力向前,在各种青少年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
无论是不是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有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就会是金色的。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背篓少年”前路可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及“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法则。——《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员。——《淮南子·诠言训》
材料三: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抱朴子·广譬》
材料四: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还在于永远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法]卢梭
材料五:如果我们自己心中没有自由与宁静,那么争取身外的自由又有什么价值呢?——[美]梭罗
材料六: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意]蒙台梭利
请以其中两则或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预测卷(四)·答案精解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答案】
1.C
2.B
3.C
4.①文章首先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提出要重视体育育人功能的原因。②接着谈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在于培育体育精神,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③最后强调加强体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意义,并给出建议。(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5.①有利于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②有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体质,推进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建设。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振兴体育产业,繁荣体育文化。(每点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根据材料一第7段最后两句可知,正确的表述应是“基于育人功能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项表述缺少必要的前提。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蔡元培的话,强调的是体育的育人功能,体育的强身健体的作用与育人功能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既……又……”则表示并列关系。C项,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 “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从‘大’到‘强’,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选项张冠李戴。D项,材料二第5段说的是“体育文化要从以往的‘冷板凳’上站起来,成为中国体育在世界乘风破浪的引领者”,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体现的是学生家长对体育老师的偏见,不符合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号召。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材料一共有7段。第1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体育的功能,第2段从现实的层面指出“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功能,育人功能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第3~6段先开门见山,指出“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然后介绍了体育精神的三条主要内容: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第7段总结说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学校体育,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收束全文。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材料一重点阐述了体育的育人功能,指出其重要性和加强体育育人功能的措施,而加强体育强国建设对于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材料二第3段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全体人民拥有了强健体魄、健康人格,强国之路就有了最基础的保障,也有了持续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可见加强体育强国建设对全民健康的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二第4段说“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都需要一步步勇攀高峰”,第5段说“体育文化要从以往的‘冷板凳’上站起来,成为中国体育在世界乘风破浪的引领者”,可见想要提高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实现体育产业和文化的更快发展,都需要加强体育强国建设。
(二)现代文阅读Ⅱ
【答案】
6.C
7.D
8.①内容上,说明洗手塔的来由,增强陶家村的历史感,拓展小说容量。②情节上,引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陈聋子,巧妙而又自然。③主旨上,通过这一神话传说,侧面展现出陶家村人淳朴悠闲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9.①诚实尽职。陈聋子以打长工为生,给二老爹种地、卖菜,“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颇受村中雇主信任。②纯朴憨厚。人家向陈聋子讨萝卜吃,他拔起就给;陈聋子摘好菱角送到石家井,“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感叹小姑娘人好。③率性自在。“何仙姑度张老汉”的故事,陶家村唯独陈聋子不相信;干活之余,陈聋子喜欢抽烟,一边“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儿来吃”,一边偏头听人讲笑话,无人干涉,自得其乐。(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4段“那个小庙,从这边望去,露出一幅白墙,虽是深藏也逃不了是一个小庙。到了晚半天,这一块儿首先没有太阳,树色格外深”可知,远处仅露的“一幅白墙”,暗示的是小庙隐藏之深;而阳光消失后“树色格外深”体现的则是小庙周边环境的幽暗。
7.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平淡朴讷”在本篇小说中不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者对乡村的民风民俗和人性的描写与刻画中。
8.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内容、情节和主旨三个角度入手。首先在内容上,通过“何仙姑度张老汉”的故事,介绍洗手塔的来由,展现了这座石塔的历史与传说,从而增强了陶家村的历史感,也为其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从情节上看,原文第3段介绍完“何仙姑度张老汉”的故事后,紧接着叙说了陈聋子对这一神话传说真实性的质疑,从而自然引出了本文的重要人物。在主旨上,作者通过这一神话故事也侧面展现了陶家村人淳朴自然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乡土生活中平凡又隽永的意味。
9.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需结合小说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人物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解答本题可先从文中筛选出相关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中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如文中对陈聋子交钱给二老爹、拔萝卜送人和摘菱角送到石家井的几处描写,体现了其善良、纯朴、尽职、憨厚的品性;又如文中对陈聋子质疑有关洗手塔的传说故事的真实性的描写体现了其直率、质朴的性格;再如文中对陈聋子坐在扁担上,边抽烟杆儿边听人们说话的描写体现了其自得其乐的品性。据此分别归纳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答案】
10.C
11.C
12.D
13.(1)果真能平定贼寇,(我)为什么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道你的)策略如何罢了。(译出大意给1分;“必”“平”“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译出大意给1分;“见”“横”“妄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②选取了武库中精良的武器装备。③制作了扁箱车。(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西度”是“向西渡过”的意思,后面应紧接宾语“温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扁箱车”是马隆发明的一种战车,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C。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当于北京时间的十点到十二点”解说错误。“日中”相当于北京时间的十一点至十三点。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有人认为马隆已经没有与贼寇交战了”概述错误。原文“或谓已没”意思是有人说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
13.(1)必:果真,假使。平:平定。顾:只是,不过。(2)见:现在。横:无缘无故,此处可译为随意。妄言:无根据地任意乱说,胡言乱语。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马隆在皇帝的允许之下,首先,“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其次,“又请自至武库选仗”“帝命惟隆所取”,挑选了精良的武器装备;最后,在行军途中,“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即制作了扁箱车。
【栏目:参考译文】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夏季四月,北地郡胡人进攻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伐胡人。各地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把牵弘围困在青山,牵弘兵败战死。当初,大司马陈骞告诉武帝说:“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非常自以为是,并非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的耻辱。”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多次不顺从陈骞的命令,晋武帝认为陈骞同牵弘不和,才对他进行诽谤。(后来)胡烈、牵弘二人果然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兵败身死,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勉强)得以平定,晋武帝这才感到后悔。西晋武帝咸宁四年春季正月,司马督东平人马隆上奏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必定失败。”夏季六月,杨欣同树机能的部将若罗拔能等人在武威交战,战败而死。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春季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晋武帝很后悔(没有及时出兵讨伐),在朝廷上叹息说:“谁能替我讨伐树机能?”司马督马隆进谏说:“(如果)陛下能够任用我,我能平定树机能。”晋武帝说:“果真能平定贼寇,(我)为什么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道你的)策略如何罢了。”马隆说:“我希望招募勇士三千人,不问他们从哪里来,(我)率领他们西上,贼寇不难平定。”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乙丑日,(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朝廷公卿大臣都说:“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晋武帝没有听从。马隆招募能够拉开四钧的弓、拉开九石的弩的人并录用他们,设立标准进行测试,从早晨到中午,录取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又请求亲自到兵器库中挑选武器,武库令和马隆愤怒地争吵起来,御史中丞向皇帝检举揭发马隆。马隆说:“我应当在疆场上竭力效命,武库令却把魏国时期朽烂的武器发给我们,这不是陛下派我前去平叛的本意。”晋武帝下令准许马隆随意挑选武器,并发给三年的军需物资,然后让他们出发。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阻拒马隆。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窄险要,就制造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打死打伤大量敌军。自马隆西上以后,就音讯断绝,朝廷对此深感忧虑,有人说(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派遣的使臣在夜间到达(洛阳),晋武帝鼓掌欢笑,次日早晨,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如果听从你们的话,凉州已经没有了。”于是下诏赐给马隆符节,升他为宣威将军。马隆到武威之后,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率领一万多部落前来投降。十二月,马隆(率兵)同树机能激烈作战,斩杀树机能,凉州于是得以平定。
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5.C
16.①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②年华逝去、处境困顿的悲慨。(每点3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错误。“当歌应破涕”中,“应”为“应该”之意,结合后句“哀命返穷愁”分析,诗人虽然认为对酒当歌之时应该不再悲伤,但是由于自己处境困顿,怎么也无法摆脱这种愁绪。
16.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是骆宾王闲居齐鲁后期所作,诗人寄迹他乡,生活艰难,再加上在这萧瑟的秋季与友人分离,怎能不心生伤痛呢?诗人用“伤年发”抒发年华老去的忧伤;“相看惜去留”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穷愁”中的“穷”,点明处境困顿,结合背景可知诗人抒发了处境困顿的悲慨;“别后能相忆”则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自己内心的悲凉。
(三)名篇名句默写
【答案】(1)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示例一】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示例二】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示例三】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易错字:(1)潭。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答案】
18.【示例】①山珍海味 ②大有裨益 ③不相上下(每处1分)
19.第一个分句连着出现了两个“他的”。突出强调李自成有勇有谋,进而说明了米脂小米能够滋养人;(2分)后面五个分句中,只前一分句出现一次“让他”,语言更简练,以动词开头,按照逻辑顺序写出了李自成一系列的壮举,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式,表达一气呵成,节奏鲜明而紧凑,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2分)
【详解】
18.①处,依据下文“它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铁、锌、硒等多种营养物质”可知,米脂小米富含营养,不比一些被公认的美味营养食物差,故可填“山珍海味”之类的成语。②处,根据语境可知,此段主要说明米脂小米的功效,依据上文“小米粥中色氨酸含量为谷类之首”可知,此处应是强调米脂小米对调节睡眠应该作用显著,故可填“大有裨益”之类的成语。③处,依据上文“老乡们说它比‘人参还强’,在‘解火,防高血压,补身子’方面与之”可知,应是和人参作比较,且效果差不多,故可填“不相上下”“相差无几”之类的成语。
19.回答本题先说明第一个分句为什么连着出现两个“他的”。分析句意可知,两个“他的”,一个是勇,一个是识,这两方面是李自成成就大业必不可少的条件,用两个“他的”起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突出属于“他的”成功的必备条件,而这一切都是“米脂小米滋养”的结果,连用两个“他的”强调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照应“米脂小米确实能滋养人”。接着要说明后面的分句,为什么只有第一句有“让他”,后面四句没有“让他”一词。“举起迎风飘摇的‘闯’字大旗,唱响‘均田免赋’的响亮口号,推翻摇摇欲坠的晚明王朝”,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用动感十足的动词引领,突出了李自成的豪迈气概,最终建立丰功伟绩,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感染力,行文上也更简洁、更连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答案】
20.【示例】①山里的娃是怎么与网球结缘的 ②一靠伯乐 ③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每处2分)
21.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1分)作用:①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论证了王发的成功离不开师傅的引导;(1分)②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增强文学性。(2分)
22.【示例】无论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有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才会是金色的。(3分)
【详解】
20.①处,根据前文“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贵族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可知,在大众传统的印象中大山里的孩子没什么机会接触网球,此处应该是对王发与网球如何结缘发出的疑问,所以可以填“山里的娃是怎么与网球结缘的”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后文“二靠拼搏”可知,这里应该对应“一靠……”,再根据后文“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可知,此处可填“一靠伯乐”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可知,零碎的敲打是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体系,所以此处可填“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之类的内容。
21.引用的作用:对说理和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使语言更加含蓄凝练。在这里第一处引用是为了论证“一靠伯乐”的论点,第二处引用是为了凝练语言,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
22.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是不是赛场”与“赛场内外”句式杂糅,可删掉“是不是”;二是搭配不当,“只有”与“就”关联词不搭配,此处应为条件关系, “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没有了这个条件,就不可能得到下一个分句所说的结果,句子强调“奋斗的汗水”对于实现梦想的必要性,所以应该把“就”改为“才”。
四、写作
【答案】写作指津: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此题有六则材料,题目要求以其中两则或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审题时要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从中选择两则或三则材料互为补充,分析其中包含的辩证关系。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则的含义: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法则。
材料二:出自《淮南子·诠言训》,意思是画方形的工具不准确,就不能画出标准的方形;画圆形的工具不精确,便无法画出标准的圆形。比喻作为法则的东西一定要公正准确,人们遵从起来才会顺理成章。
材料三: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不能够应对形势的千变万化,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许多不同的目的地。
材料四: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为所欲为,而是不做不想做之事的潇洒。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是要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材料五: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远胜过身体的自由。
材料六:无规则不自由。规则是实现自由的起点,规则是实现自由的保障,执行规则是实现自由的关键。
综合以上分析,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只有遵守规则、制度等纪律的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规则是保障我们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规则是我们可以拥有最大自由的前提;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自由,如果世上没有规则,没有了法律等纪律的约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自然就会受到破坏,疾病就会到处蔓延,人类就会走向毁灭;心灵的自由远远超过身体的自由。针对此题的作文情境,考生可从材料中选取两则或三则进行感悟和思考,因此可以以“规则和自由”为中心,选择其中的两则或三则材料关联组合,确定立意。如选择材料一、二、三可论证“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灵活性”,如选择材料一、六可论证“自由是制定规则的基础,规则的制定是获得自由的保障”,如选择材料四、五可论证“人类最大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所以可以有多重立意方向,但必须要正确合理,逻辑关系严密。在行文思路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论证部分可用并列式或递进式两种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力争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可以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
【参考立意】①自由的王国需规则的约束;②无规矩不成方圆;③敬重规则,收获自由;④自由人生路,规则来相伴。
【素材集锦】
[名人说]
1.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章炳麟
2.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古罗马]西塞罗
3.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美]马拉默德
4.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德]黑格尔
[人物志]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某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只有许衡一人,端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或许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里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