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概述: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2巩固政权;
1953—1956三改,向社会主义过程
1956—1966: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1976-1978: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专题概述
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本专题第一、第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个特色: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两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个阶段:(1)1949-1956年 民主政治确立与形成时期
(2)1956-1976年 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
(3)1976-- 民主政治健全完善时期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
⑴军事基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⑵政治基础: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
⑶基础组织:
⑷思想和理论基础:七届二中全会 《论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七届二中全会
1949.3历史转折时期
地点:河北省西柏坡村
内容:
①工作中心的转移: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发展生产为中心。
②确定了政治、经济、外交政策。
③规定了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④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9,北平)
⑴时间,地点:1949、9 ;北平
⑵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内容:
.决定: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歌、公元纪年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②.通过:《共同纲领》(施政纲领,临时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人民民政权) ;《中国政协组织法》;《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选举国家领导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⑷地位:暂行人大职权
⑸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2时)
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②开国大典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建立了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义,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⑤国际: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一届人大召开
1背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政权巩固(军事斗争结束),经济恢复,土改完成,三改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推动了国家的政权建设。
③1953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2召开: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
3内容:
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⑤人民权利及义务。
⑥规定了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⑦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⑵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⑶体现了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
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⑵开创了人民民主新阶段,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⑶宣告了政协代行人大的任务结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形成的基础:
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共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形成发展过程
①初步形成: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召开:时间:1949年9月;地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表明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以执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②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任务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3职能:
⑴1949年——1954年代行位全国人大
⑵1954年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4特点:
前提:接受中共的领导;
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思想基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目标:以服社会主义事业为目标。
③与中共关系:各党派共同参政,不轮流值政;
④地位:各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保护,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平等。
5作用
①有利于全国人民团结。
②有利于发扬民主,调动各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③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兼听各种意见)
④有利于中共发扬优良传统,克服官僚主义
⑤有利于形成对中共的监督机制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利。
1.原因:
⑴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⑶各民族发展不平衡;
2.政策形成过程
⑴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⑵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⑶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基本内容:
⑴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
⑵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⑶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⑷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5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6实施状况
⑴5个自治区:
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②1955.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195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④1965年西藏自治区;
⑵30个自治州;⑶124个自治县;
6意义
⑴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⑵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⑷马克思主义关于问题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造
【疑难解惑】
1.比较《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同点
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不同点
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国家性质:前者规定国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后者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国家
原则: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义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经济:《共》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宪》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政协与人代会的区别
⑴性质: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
人代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根关。
⑵职能:①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②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及其其它机关行使的职权。
⑶成员的产生方式:①政协委员由协商产生,(由上届委员会商决定)
②人代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优越性: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3.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主权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提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的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
(3)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拥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
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国家,中国境内各民族汇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事实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旧中国时,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使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近代以来各民族在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方面共同斗争,建立了荣辱与共的友谊,这样的政治认同就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另外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及其历史性转折
【知识梳理】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
⑴经济:三改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⑵政治: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内容
⑴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级矛盾已不是国内主要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⑵提出主要任务: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七届二中全会也提到)
⑶重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法制,
⑷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官僚主义。
⑸制定了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意义:见教材
二.重大挫折:“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
㈠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⑴.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55万人)——成为以后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⑵.1958年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⑶.1959年反右倾斗争 ——将阶级斗争引申到党内。
⑷.1960年实行调整(中心)、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八千人大会。
㈡“文革”发生(1966——1976)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
②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重要原因(毛是图通过文革夺走资派的权,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权))
③林彪、江青等人的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促成因素)
④导火线:1965.11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吴晗。
2过程
⑴全面发动标志:66.5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和66.8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通过了十六条。(两次会议或两个文件)
⑵成立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1966 ( http: / / www.21cnjy.com ).5.28成立,隶属中央政治局党委;67.2后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69年九大后停止了活动。)
⑶红卫兵运动兴起:1966.8.18(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八)红卫兵聚集天安门,毛主席第一次接见了红卫兵,先后8次接见,66.11.25是第八次接见。破四旧,大串连
⑷全面夺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上海的一月革命,1967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中共上海市委,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建立上海革命委员会,毛泽东对此予以支持。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全国陷入空前的动乱之中。
⑸1968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政党军合一,是政体建设的一次大倒退。
⑹1971.9.13九一三事件,林标集团被粉碎,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⑺1976.10粉碎了江青集团,文革结束。(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75批林批孔,将矛头对准了周恩来。))
3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⑴无政府主义泛滥:领导人、名人、学者遭到批斗,抄家迫害(红卫兵)
⑵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刘少奇冤案”(1969.11 河南开封)
⑶非法夺权,党政机构瘫痪,
⑷人代会;政协;等遭到破摧残坏。全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⑸政治体制严重倒退:革命委员会
4.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5.教训:建全民主与法制
三.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
1.背景:
⑴文革结束,但左倾错误没有结束;
⑵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影响: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潮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邓小平恢复了工作。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12.18——22)
⑴目的: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
⑵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⑶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⑷意义:
①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②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建设的新时代。
④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四.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完善)
1.健全法律制度
⑴历史条件:
原因: “文革”的教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
(2)措施:立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法律体系的形成:
①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③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④1997年中共都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
⑤1999.3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⑴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于与各民主党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族工作。198 ( http: / / www.21cnjy.com )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⑷村民选举制度的推行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同时,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这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各项事业的权利。
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三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2、“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①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②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港的回归
⑴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⑵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便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⑶回归的过程和启示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2.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⑴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⑵回归过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史料链接) 何厚铧致辞说:“国家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富强,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澳门回归,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3.回归条件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导(关键)
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全民族的共同愿望。
⑤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国际范例。
④开创了港澳发展的新纪元。
三.海峡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进展
⑴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⑵80年代民间交往开始,三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松: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⑶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同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⑷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后来虽因台湾地区台独势力使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但两岸民间的交流仍冲破阻力,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
⑸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⑹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⑺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 ( http: / / www.21cnjy.com )”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中国共产党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⑻2008年5月26日 吴伯雄 “雨过天晴之旅”
2.对台湾的基本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3.障碍因素
⑴台湾岛内“台独”势力;⑵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疑难解惑】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底,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
2、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与现实联系
(1)历史上三次分裂
1624—1662年 荷兰
1895—1945年 日本
1949--
(2)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依据:①公元23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水军到达台湾。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③元朝时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④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⑤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设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国内法来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②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的神圣职责。从国际法来说:①二战时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②在二战即将结束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它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这条件必须实施。”③〈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如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都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⑤1971年联合国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3)新时期我们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
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阻碍祖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和推动祖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
阻碍因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统一因素: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3、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
(1)有利条件: ①十一届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②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④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
(2)历史意义:①解决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对港澳的主权问题。②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贡献。③是中国政府“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4、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
(1)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台湾与大陆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贸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导。
(4)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
5、“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①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
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6、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1)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敏感的政治问题。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中国的内政,但其形成的背景及后来的发展都与美国有密切关系。
(2)从历史上看,台湾曾是美国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东地区反共反华的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控制和支持台湾与大陆对抗,甚至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
(3)从现实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场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识的变化,中、美达成三个联合公报,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国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因此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台湾问题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
7、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利弊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②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⑤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2)不利因素: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②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