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青山处处埋忠骨
10
第二课时
字词复习
nǐ
móu
shū
拟
定
谋
参
殊
特
chóu chú
踌 躇
àn
黯
然
fù
赴
奔
彭德怀
马革
ɡé
pénɡ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
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艰难抉择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
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遗体运回国”“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出了毛主席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语言描写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心理描写
毛主席很希望能够再见儿子一面,这是他作为一位父亲最真实的情感。
为什么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他除了想到自己的儿子,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àn
神态描写
从“黯然的目光”可看出毛主席经历悲痛后的表情。
动作描写
这些描写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踌躇”是犹豫的意思。
仿照例句,填上合适的动词。
他弯着腰,两眼溜溜地______,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_____了篮下,一个虎跳,_____投篮……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来到
转动
转身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 .
。
我仿佛听到了 ,
我感受到了 。
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也看出毛泽东悲痛的心情。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你课前都搜集到哪些资料呢?小组内交流。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句意: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马革裹尸”指 。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结尾?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这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
体现了毛主席豁达无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的博大胸襟。
同时,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读出毛主席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的心情,以及他作出抉择时的艰难与不舍。
感悟提升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心极度_____、_____,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_________。
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
痛苦
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伟大胸怀
煎熬
拓展资料
12年后,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毛主席,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主席的一家,先后牺牲了6位亲人。如47岁的弟弟毛泽民;28岁的妻子杨开慧;28岁的儿子毛岸英;29岁的小弟毛泽覃;24岁的堂妹毛泽健;19岁的侄儿毛楚雄。
不仅如此,还有5位亲生子女有的不知去向,有的下落不明,有的过早夭折……
爱国诗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接到电报——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忍痛批示——何须马革裹尸还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司令部——是否回国安葬
朝鲜方面——葬在朝鲜
青山处处埋忠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