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第二课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第二课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7: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青山处处埋忠骨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0
(第二课时)
当毛主席看到写着儿子牺牲的这封电报时,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从哪看出?
学习回顾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动作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练习接读。
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接读)没有说话。
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
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
再读第一部分,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将遗骨运回国内
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艰难抉择
主席
父亲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用“______”画出。
1
品读所画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再次朗读所画语句,注意朗读时的表情和语气,加深对毛主席内心世界的体会。
3
学习任务2: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思考:面对这样的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写上批注。
自然 段落 让你感动的 词语或句子 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你从对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父亲
可以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你从对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作为父亲,此时的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父亲,此时的毛泽东想到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他见见遗骨吧。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主席
你从对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战争,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中国先后派出了数百万志愿军前去“抗美援朝”,最终有197653名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资料补充
197653名志愿军
197653名志愿军中的一位
作为主席,此时的毛泽东想到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他不能搞特殊。
作为父亲,此时的毛泽东想到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他见见遗骨吧。
作为主席,此时的毛泽东想到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他不能搞特殊。
最后,他选择了__________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情绪低落的样子。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你从“踌躇”和“黯然”两个词中感受了到什么?
“踌躇”让人感受到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
“黯然”让人感受到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可以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主席一夜未眠,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作为父亲,此时的毛泽东想到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他见见遗骨吧。
作为主席,此时的毛泽东想到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他不能搞特殊。
最后,他选择了__________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即使不能归葬家乡又有何妨,每一寸土地都是忠烈之士的埋骨之所。
伟人的胸襟
197653名志愿军
197653名志愿军中的一位
父亲!
主席!
练习接读。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接读)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女,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岸英是杨开慧同志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他自言自语——(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批示。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
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
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写法借鉴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